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20:42:0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刀马旦阿兰
刀马旦,原是京剧行当中的角色,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扈家庄》中的扈三娘便是。是那种身手不凡,性格爽快,说话爽利的女性。知青阿兰似乎有点相似,所以我把她比作刀马旦,她也并不反对。
阿兰长的一般,没有特别的地方,有点扁平脸,眼睛不大,只是鼻子与嘴巴长的比较秀气。阿兰也不人高马大,反而个子有点矮小。在我们知青心目中,却很有豪气和侠气。有很多事情,她敢于出头主持公道,在领导眼中,阿兰却是个刺头。
阿兰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是人武部的一个政委,母亲曾经是内蒙古某部队的一个军医,后转业到地方医院。金戈铁马的家庭,赋予她豪爽的个性,也赋予她嫉恶如仇的性格。可以说,她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凡她看不顺眼的人与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出头。
女知青安然当年因为表哥的事情受到牵连,受到上头有关部门的调查。面对此事,有些人明哲保身,远离安然。阿兰便挺身而出,她对那在人武部任政委的父亲说,安然与这件事有什么关系?一个小女孩,根本不知道情况,也不懂政治,她也是受害者。她要求父亲对军管会的人做工作,不要再对安然怎么样了。父亲在阿兰的软硬兼施和死缠烂打下,无奈地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在那个小城里,阿兰的父亲是个人物,只要他出面,谁不买三分面子?经过阿兰父亲的斡旋,安然果然“安然”过关,不然,在当时的那种政治形势下,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
安然后来受到刺激,犯了应激性精神疾病。她母亲来场里接她回去检查身体和治病,场里的领导开始还不同意,也是阿兰出面找的领导。她言正词严地说,如果毛主席派来的知识青年在你这里出了问题,我要向上面控告你,你吃不了兜着走吧。就这么一句话,把领导给吓住了。这阿兰,说到做到,而且背景非同一般。领导赶快在安然的报告上签字,同意了安然治病的要求。
知青老董和小赵恋爱了,大家都知晓。有一段时间,老董好像又对另一个漂亮的女知青阿碧有那么一点意思,两个人眉来眼去的,甚至偷偷地约会。小赵悲悲戚戚地找到阿兰,对阿兰说了原委和冤情,伤心处,梨花带雨,泪水横流。阿兰一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手扯上小赵,一手操起一把裁衣的大剪刀,赶到老董处,在门外大叫道,老董,你个王八蛋给我出来,老子今天把你的骚东西剪了,看你还是不是到处发骚情。吓得老董不敢出来,只是躲在门后求饶,保证不敢了。外边的小赵也吓得脸色发白,忙反过来替老董求情。阿兰对小赵翻翻白眼,说,小赵,你不要太软弱,对老董这种人就要狠一点,不然,动不动就后面翘尾巴,前面翘鸡巴,以后你还怎么过啊。把个小赵训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不知说什么好。这种粗话,要是其他知青,根本不敢说,也只有阿兰能说得出口。
阿兰酒量不错,是小时候在内蒙古练出来的。据阿兰说,在那个寒冷的地区,高度的白酒成与人们形影相随的好友。不要说那些马背上的游牧民们,出门总要摸摸身边的皮囊酒壶,看看是不是灌上了白酒,即使是在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喝斤把白酒的实在不在话下。环境造人,在马奶酒与马头琴中长大的阿兰,斤把高度白酒不在她眼里,根本放不倒她。一次,有一个区里的什么领导来场里办事,在食堂吃饭。食堂没有包厢,靠窗的一角放了一张桌子,他们就在那坐着,喝酒,吃肉。喝到高兴处,那领导乜斜着眼睛,看着场领导说,我们来三杯怎么样?场领导忙谦恭地说,不敢,不敢。那区领导便得意地笑了。正好阿兰经过那里,看到那个油头粉面的区领导在这里旁若无人地喝酒、吃肉,心里已颇为不爽,再看到他有轻视场领导之意,更加有气。就从食堂的里间拿出六个玻璃杯,那是一个都可以倒二两半白酒的杯子,“蓬”地一声放在桌子上,转手拿起那桌子上的五加白,将六个杯子一口气倒满。对那领导说,我们领导不行,我和你干。每人三杯,一口气,不准吃菜,怎么样?那领导吃了一惊,怎么半途杀出个程咬金来。但见是个女孩子,便很有些兴趣,说,那么你先干。阿兰没有二话,拿起一杯,一口喝干,再一杯,又是干,最后一杯,又是点滴不剩。阿兰将杯底朝下,说,该你了。那领导没有想到眼前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如此酒量,不禁胆怯,想退场不喝。阿兰是什么人,看那领导有赖酒之意,便拿起一杯酒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刹那间玻璃四溅,酒液横流。惹得在食堂吃饭的众知青一片叫好。那领导没有料到这么一个结局,傻了眼,待要发作,却见场领导拉住他,悄悄地说了几句什么,便见他只有尴尬地笑笑。那笑,比哭好不了多少。
但有一次,阿兰似乎喝得有点醉意了,口渴,来我这里讨茶喝。我看她双脸酡红,比平时多了一些风韵,便调笑道,阿兰,你今晚漂亮多了。她斜睨我一眼,忽然悄悄地对我说,你看我像不像蒙古族的。我仔细看了看她的脸型,经她一提,倒有那么一些相像之处。她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我妈妈当年在内蒙古的一个军队医院工作,据说和一个蒙古族军人来往密切,那个军人还是一个什么蒙古族的王公之后,我有理由怀疑我是他们的后代。我哈哈一笑,这怎么可能啊,你怎么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她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我经常想到这个事情。你知道吗,我父亲一表人材,高大俊朗,我母亲也算漂亮,怎么生下一个我就这么差强人意啊。我劝告她说,这就是遗传与变异,说不清的。再说,你也不错,有可爱之处,不要胡思乱想了。她剜了我一眼,顿了顿说,你也是安慰我而已。
后来,有一次我陪导演谢晋和北京作家张建民吃饭喝酒,谢导说,他有这个本领,能一眼看出谁是汉族,谁是少数民族。并把一桌子的人评点了一番。我想,当时要是阿兰在座就好了。叫谢导法眼一看就可确定了。
不过,阿兰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妨碍她的英风侠气,她依然“扶弱锄强”,依然打抱不平,依然对看不顺眼的事情,还是要管。场里一个女知青,清清秀秀的,和场里的一个职工子弟谈恋爱。二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好得不得了。却有一天,一个村姑打上门来,说那个职工子弟与她“好”上了。阿兰闻言大怒,拉住那女知青,逼她立马写一封公开信,谴责那个无情郎、负心汉。
有人劝阿兰,宁拆千座庙,不破一门婚。你不要老趟人家的浑水啊。她扭头骂道,放屁。庙里有真神,你去拆拆看?门里的那一个是混蛋,是无赖,这婚我还得破一破了。我不忍心看我的兄弟姐妹往火坑里跳,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阿兰的这种豪爽大气的性格,颇得我们知青的喜欢。她不但是女知青们的守护神,即使男知青有什么事,也愿意找她商量。甚至我们干些摆不上台面的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也不避她,有时候反而邀请她参与。她也没有其他女子的那种忸怩神态,而是右手一挥,豪情满怀地说,上。
阿兰一直到回城时也不知道,知青中有人在默默地爱着她。只是碍于她的强大和个性,不敢表露而已。那个知青言语不多,性格也有点柔弱,他喜欢阿兰的这种火辣辣的个性,喜欢她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也喜欢她不畏豪强的天性。但阿兰在场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向她表白过,只是默默地埋在心底。他喜欢文学,因此为她写了不少诗,但从来没有给她看过。直到阿兰结婚之后,他才长叹一声,将这些诗稿付之一焚。
在若干年后的一次聚会上,我对阿兰提起这件事,她听了呆了一呆,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呆子。
那个时候,阿兰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了一个七八岁的聪明的儿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52#
发表于 2015-12-29 09:17:03 | 只看该作者
班长面冷心热汉,
制茶技术顶到天,
战友烈女是阿兰,
为人正直敢出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53#
发表于 2015-12-29 15:48:5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面恶心善的男子汉,另一个是侠肝义胆的女汉子。写得很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26: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龙版主与麻沙元老的支持,继续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34:26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忆雨
茶场多山、多雾、也多雨。
尤其是阳春三月,茶山上更是“一山风雨来天半”、“半风半雨半阴晴”。如果单从审美角度来看,应该说,茶山三月的雨景是绰约多姿,颇具浪漫情调的。
阳春季节,那铺天盖地的绿潮涨过之后,茶山的绿便浓得化不开,于是有那纤如针芒的小雨,随微风摇曳而来,斜织出一片柔和的帷慢,轻笼曼舞,娉娉袅袅。遂使茶山如明人笔下的一幅水墨小品,疏疏淡淡,婉婉约约,韵致毕露。
在这样的微雨中赏景则可,劳作,就显得不诗意了。那泥泞的茶园,那半身高的滴水的茶丛,那沉重而笨拙的蓑衣,都为我们的劳作设置了障碍,使我们的劳作显得更加的艰辛。因此,我们愿意接受的是大雨,而不是这春天淅淅沥沥、无休无止的小雨。
大雨,往往来自夏日的茶山。在茶场,我们由衷地喜欢那夏日的大雨。
那雨,潇潇洒洒,豪豪爽爽地来,从不扭泥作态,故作多情;去,也去得断然决然,了无牵挂,很有点燕赵壮士的英风侠气。
夏日酷暑,骄阳流火,在热气蒸腾的茶园里埋头劳作时,大汗淋漓,忽觉天如涂墨,四周倏然暗了下来。一抬头,只见远山上云幕低垂,模糊一片,雨脚随风扫了过来,仿佛听得见那淅沥沥的雨声了。于是带队的班长发一声喊:“雨来罗,快走呀”!大家便抛下活计,背起农具,连蹦带跳地逃回场部。而且,这场大雨如果是下在劳作的下半个时段,我们往往不用再去出工干活了。老职工们便围在一起打牌,我们知青就聚在一块抽烟聊天,几个爱好文艺的知青则搬出二胡、笛子之类,洋洋自得地自拉自唱,难得地享受片刻的悠闲,因此我们也由衷地感谢上苍的这一番好意。
如果你有一份幽闲的心情,在茶山的夜里听雨,可算是一种情趣。但细雨不行,细雨随风潜人,杳然无声;大雨亦不宜,大雨滂沱,如狮腾象踏,冰河铁马,了无幽意。夜间听雨,以中雨为宜。
茶山之夜,万籁俱寂,正当沉沉人梦之际,那浙浙沥沥的雨声便一声声地欺到枕畔,将你唤醒。于是有一种神秘飘渺的天籁,在你身边回旋。那疏疏密密的雨滴,落在屋面的瓦背上,落在后院的那片竹林里,落在绕场而去的那条小溪上,交织成一种独特的音韵,虚虚幻幻地催人遐思。此时你若披一袭衣,独对一盏摇红的孤灯,便恍如沉人一口古典的井中,唯觉得天地一片虚空,仅那无边的雨声围裹着你,有一分难得的幽趣,也有几分沉郁的凄迷,遂使人想起远古、荒野、出世这类低调的意象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16:47:0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  政治学习
政治学习,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政治挂帅,政治高于一切,故而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便是我们知青雷打不动的接受再教育的必要内容之一。
开始,政治学习会上,大都学习一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或者传达一些上面的重要文件,学习讨论“两报一刊”社论及“梁效”、“罗丝鼎”、“杨荣国”的重要的评论文章。这往往由场里的领导组织传达,然后大家谈学习体会。但知青中很少有人谈所谓的体会。那个时代,大家都明白,一不小心,祸从口出,已经是颇有些教训了。尤其是有个当年的知青,也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伟大领袖如何如何,特别是道听途说的一些私生活,说起来津津有味,天马行空。于是有心人便将他上纲上线,一纸检举,犹如一枪中靶,他便轻而易举地成了一个反革命分子,被判刑两年。殷鉴不远,血的教训总是深刻的,从那以后,凡涉及政治的话题,大家便都如履薄冰,如进雷阵,小心翼翼,不越雷池。可是这政治学习不能冷场。每次开会,大家都学金人三缄其口,也很沉闷,不符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宗旨,领导也感到尴尬。于是,领导下令,政治学习会上,每个知青必须轮流发言,时间不得短于五分钟,而且领导说,这作为知青的政治表现要记入档案,与今后的招生、招工、招干挂钩。这又把这政治学习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扯在一块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每次参加政治学习像过阎王殿似的,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唯恐自己一言不慎,不要说政治前途,人生前景,只怕是要蹈那个反革命知青的覆辙,成为革命的对象了。
于是,每个星期一晚上的政治学习,四五十个知青聚集一堂,在日光灯惨白灯光的照射下,正襟危坐,脸色苍白,精神紧张,了无生气,一个个泥塑木雕似的,全没了往日的精、气、神,更没了往日的那种嬉笑打闹的气氛。待领导将文件或文章宣读完毕,轮到知青发言时,便洋相百出。大家往往两股战栗,站在位置上,那眼睛没地方看,那手没地方放,而且言不成句,句不成文,文不对题。有的离题千里,不知所云;有的云遮雾罩,隐晦曲折;有的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有的两眼翻白,胡言乱语;当然也有的,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这里且录其当年政治学习发言之一二,可见其一斑。
一是某次政治学习,领导传达了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就是要斗争。好像这条指示是毛主席为一个什么宣言而发的议论,意思是阶级斗争不能搞妥协。现在似乎是旧话重提,专门针对邓小平的,接下来还有一句,是“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之类。然后要求知青轮番就这条指示谈体会。轮到一位知青发言了,他站起来惶惶然地,竟然问领导说,你说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为什么呢?领导说,问你呢,你问我干嘛啊?他说,是啊,是啊,这牛为什么只长两只角,不长三只角?为什么不长四只角?嗯,长三只角的牛好像是犀牛,可谁见过四只角的牛呢,没有吧,我就没有见过。所以,长四只角那不是牛了,可能是梅花鹿了,或者那是两头牛了。一头牛只能长两只角。连《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也只长两只角。更不用说一般的牛了,这足可证明我们伟大领袖的英明。该兄弟东拉西扯,满口跑牛,这一番关于牛的宏论,赢得满堂笑声,尤其是那些女知青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马尾辫乱颤,使僵硬的学习气氛为之一松。
二是有一段时间的政治学习,是领导带领大家学习“梁效”、“杨荣国”等人写的批林批孔的文章。不幸的是知青中有一人姓孔,名令达,按照家谱,据说是孔老夫子的某某代子孙(不知是七十三代还是七十四代?忘了。),细细考究起来,还是与孔老夫子有点血缘关系的。领导也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每次的批林批孔都要叫他带头发言。搞得他不胜其烦。终于,有一天他爆发式地在会上破口大骂,但又不敢骂领导,也没有理由骂别人,只好骂自己的祖宗:“你个孔老二,你不得好死,我操你祖宗八代,你死了也就算了,还要幽灵不散,出来害人。害得我们这些后人也受苦受难。”骂了一通,似乎还不解恨,最后来了一句中外结合的国骂:“好你个孔老二,他妈的八格牙路,fuck  you!”这黑色幽默,搞得领导啼笑皆非,不知说什么好,从此也不叫他批判了。但我们私下对这知青说,老孔啊,你操孔老二的祖宗八代,后面应该加个零,方解恨啊。他眼睛一翻:“你他妈的,是不是要把你祖宗拉出来示一下众啊?”看他凶神恶煞的样子,知道他心情不好,大家赶忙打住作罢。
这次的政治学习充满了黑色幽默,搞得领导很被动,也很生气。他在会上批道,你们这些所谓的知青,知识在哪里?对政治一知半解,还不虚心,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不文不武,不三不四,真是岂有此理!他如此这般的批了我们一通,似乎还不解气,补充了一句道,你们自以为是国家栋梁,以我看是一堆朽木而已。
这位领导万万没有想到,他随口说的这句话,却为他自己埋下了不良的后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他深深地刺激了另外一个知青,那可是当年曾是学校红卫兵某造反组织的头儿,对马列理论下过一番功夫,其嘴上功夫十分了得,是当年街头的两派大辩论练出来的。只不过到茶场插队之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一年多来,除了每天埋头劳动外。很少与旁人打交道,甚至有时候故作木讷状。
那次是批判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那个知青举手主动要求发言。领导平时看到的是一个木讷的知青,怀疑他不会说话,但有人主动要求发言毕竟是值得鼓励的,就同意了该知青的发言,并捎带着表扬了几句,好像是说该知青平时不怎么样,但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还不错。没有想到,他站起来之后侃侃而谈,从邓小平的提出的工业十八条开始,讲到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的必要性,一直讲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恩格斯的《国家、阶级、私有制起源》以及列宁的《怎么办?》、《退一步,进两步》,甚至讲到八大提出的路线,九大提出的目标。该知青舌灿莲花,旁征博引,上下古今,纵横捭阖,果然了得。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现实的深度,尤其是马、恩、列、斯、毛的语录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直听得我们云里雾里,大为感叹,场里的领导则目瞪口呆。他根本没有想到,平时看去有点木讷的知青,来场里一年多了,竟然不声不响,原来是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大智若愚,重剑无锋啊。
该知青如此一翻理论阐述之后,对领导说,你上次的政治学习会上对我们知青所作的结论是极端错误的,是可以上纲上线的。我们知青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巩固红色江山的百年大计,是反修防修的战略需要。但是你却将我们比喻为朽木,这是公然对毛主席战略思想的污蔑。即使我们知青中存在着一些像你所说的朽木,那也是十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如果以此来否定一个群体,那就犯了哲学上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那知青何等厉害,是从语言的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懂得抓住问题的要害予以迎头一击,置对方于死地的战术。
可怜那个场领导,在知青的重炮轰击之下,冷汗淋漓,脸色苍白。他知道自己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这群知青不但不是朽木,而且是不可惹的马蜂窝。
从此之后,这位场领导对知青是又怕又恨。没有多久,就向上级打报告要求调走。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惹谁也不要惹这帮知青。更不要惹那个看似木讷的知青,所谓不叫的狗最会咬人,便是指该知青的这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57#
发表于 2015-12-30 10:17:38 | 只看该作者
茶山之雨诗意浓,
春夏昼夜各不同,
政治学习知青棒,
一旦发言震耳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58#
发表于 2015-12-30 11:26:14 | 只看该作者
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每人还要讲5分钟的套话,当年身在单位的人都少不了这一套。我们大队是山高皇帝远,从不组织知青政治学习,除了传达中央红头文件。而能传达到农村基层的群众的中央文件,是少之又少,印象中只有两次,一次是林彪,一次是李庆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20:55:0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七  茶季的歌与情
每年的清明前后,我们的茶场进入了一个采茶的季节。那犹如一部交响乐,在展开部、呈示部之后,出现了动人心弦的华彩乐段。
这个季节,山凝黛,水流蓝,翠相挽,一派江南三月的春光春色,本来就是传统的踏青的好时光。虽然农村没有这种习惯和概念,但姑娘大嫂们的天性里都有追求美的因子。因此尽管是来采茶,是一种劳作,但也是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如同孔雀,随时准备开屏。于是,漫山遍野,绿草如茵,绿茶如染,在浓烈的绿色的背景下,她们穿红着绿,斜挎茶篓,娉娉袅袅地来了。一个个在采茶过程中神采飞扬,笑声不断。她们仿佛不是来劳作,而是参加一个盛大节日似的。
当然,对她们而言,采茶虽然是一种劳作,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是每年茶季的必修课(那时候,采一斤茶青是一毛工钱,心灵手巧的女子一天可采二十多斤,实在是很不错的收入了),但同时,也是享受心灵开放的一场盛宴。她们平时被家庭琐事所羁縻,整天在柴米油盐之间忙碌,在姑嫂公婆之间斡旋,难以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自我,而采茶,正是她们名正言顺地到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大自然中驰骋心灵的野马,放飞精神的飞鸟的最好季节和托词。
采茶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茶歌。在劳作期间,随着采茶女两手采摘茶叶的翻飞舞动,仿佛为茶歌进行伴奏,那茶歌便开始回旋在散发着清香的茶山上。此时,如果有善于对歌的青年男子来对歌,那更使她们为之激情飞扬。于是,你来我往,茶歌互答,显得十分热闹有趣。粗旷与柔情,高亢与悠扬,质朴与率直,互相交织一起,在这草长莺飞,绿茶如茵的茶乡三月,带给我们无数美妙的享受。从而,使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也有了几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与风味。
后来,一个朋友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喜鹊岭茶歌》,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在全国放映,有很大一部分的素材来自于这茶乡的茶歌。而周大风先生的创作《采茶舞曲》的灵感据说也来自于与此不远的一个茶乡。但我以为周先生的曲调经过加工,文化味浓了一些;也由于以越调为基础,也过于缠绵了一些,缺少那种在茶山听到的那种粗犷、原始、质朴以及现场感。
这是一种激情的歌唱,也是一种浪漫的歌唱,我以为在歌唱者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浪漫情调的向往,蕴含着一种长期被压抑的原始激情的释放的热望。 因此,每年在茶山的这个季节,往往演绎出一些始料不及的富于激情浪漫的故事来。
我们场里有好几个老职工的妻子,据说就是他们在茶季采茶的时候,去和她们对歌、调情,然后对上眼,彼此由好感而结成姻缘的。由此我们也理解了那几个老职工的妻子,骨子里还有着那种采茶女特有的气质。
有一天,附近的一个女孩跑到我们场里来,向场里领导告状,说场里有一个青年职工宋某对他有情,二个人在山上“好”了,后来,两人又“好”了若干次,但最近宋某不理她了,对她避而不见,所以她要来找宋某说个明白,问个究竟,讨个说法。她所述说的“好”,在当地有着别样的含义,是那种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
这女孩看上去年纪不大,最多也是十八九岁的样子,穿着一件红格子的上衣。长的一般吧,脸盘大大的,肤色红红的,但眼睛很大,嘴唇饱满,胸脯高耸,发育得很好。我们场里的宋某是原场里老职工老宋的儿子,是顶替他爸爸来场里的,长的可是一表人材,个子高大,眉目俊秀。他最近正在跟一个女知青恋爱,两个人好的不得了,出双入对,就差双宿双栖了。没有想到宋某四处留情,留出了麻烦,导致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场里领导听那个女的说她与宋某“好”上了,并且有始乱终弃的味道,这可违背了当地的传统风俗,也难怪人家打上门来。忙叫人去把在山上劳作的宋某叫回来,没有想到,“急急如律令”的十二道金牌传下去,竟然连个踪影也没有。宋某就是不予理睬,就好像当时正在热映的一部影片的台词:“不理睬他。人民委员斯大林。”气的场领导火冒三丈,也气的那女子从随身的挎包里掏出一瓶农药,就要在场领导面前喝下殉情。还好场领导眼明手快,一把夺下,砰的一声摔个稀烂,但那气味似乎不像甲胺磷,敌敌畏之类的剧毒农药,倒像那药酒“五加皮”的味道。不过领导情急之中鼻子失灵,根本闻不出什么气味,只是急吼吼地叫人赶快把姓宋的小子绑也要绑回来,说不回来就要出人命了。
宋某一听要出人命,感到事情确实搞大了,脸色也随之变得惨绿。赶紧连跑带滚地从山上赶到场部。那女的正坐在凳子上,低头垂泪,接受场领导的安抚,但一看到宋某,马上弹跳起来,一个箭步上前,紧紧地抱住宋某,满头满脸地狂亲着他,眼泪鼻涕糊了他一脸。其狂野的程度简直比那些电影上看到的吉普赛女郎还有过之。使在场的场领导与旁观者瞠目结舌。而宋某则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场领导见状,上前拍了拍两个人的肩膀,说,不要在公共场合耍流氓,演色情戏了。继而对宋某骂道,好你个宋某,我迟早知道你要出事,凭着一张小白脸,脚踏两只船,身演三国戏。上面管不住自己嘴巴,整天去唱什么茶歌;下面管不住鸡巴,乱戳乱捅。好,你现在怎么办?自己给这姑娘一个说法吧。
宋某先被姑娘一个熊抱狂亲,弄得乾坤颠倒;再被场领导一顿训斥,搞得不辨东西。对这野性勃发的姑娘,真是一点办法和想法都没有。还是那个姑娘镇定,拉起他的手,对场领导说,领导,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我们自己会处理,不劳你了。于是便拉拽着宋某扬长而去。剩下一堆人在这里感叹、发呆。
最终,那个与宋某打得火热的女知青听说宋某的这一段情节,愤怒地下达了“哀的美敦书”,立马与宋某断交,从此视宋某为路人。而那个野性的采茶姑娘后来也没有与宋某结为秦晋之好,最多只是趁着茶季春情萌发,对对山歌,打打野战而已。那个宋某,八十年初,第一波经济浪潮来时,就辞职下海了,据说先是不识水性,在商海里半沉半浮,颇喝了几口水,弄得很是狼狈,甚至一段时间,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但到九十年代初,却时来运转,倒腾什么赚什么。开的是大奔,住的是别墅。身边的女子转马灯似的换。但终于也命丧女子之。听说两个女子为宋某争风吃醋,其中一个失宠的心理失衡,竟然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雇凶杀人,置他于死地,结果他死于非命。这是宋某玩火的结果。这一段商场情场的曲折故事,当时的一家晚报还专门进行了独家报导,颇引起社会的轰动,也令人唏嘘。
但在当时的茶场,宋某的事情很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我们既感到宋某艳福不浅,也感到宋某眼光太低。这是什么档次啊,那个姑娘,完全是一个村姑啊,除了胸脯和臀部,要什么没什么。怪不得那个女知青要拂袖而去了。因为根据定律,凡是眼光低下的,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后来的事实也确乎证明了这条定律的正确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20:56:36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八 制茶
山上的茶叶采摘来之后,必须均匀地摊在水泥地上,然后每隔一个时间段用竹篱耙翻一下,防止茶青堆在一块,发红发酵。
这边,我们便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开始制茶。制茶的工序基本上分四道,一是杀青,二是揉捻,三是滚筒,四是筛选分拣。我主要从事的是前两道工序。
杀青主要便是将茶青倒入高温的杀青锅中,在机械手的翻腾中将其杀熟,去掉清气。这道工序的要点是温度要掌握好,时机要把握好,否则,温度过高容易使茶叶过老,甚至发焦;过低则易导致茶青发黄,香味不足,也影响茶叶外形和品相。而时间上的把握也是如此,过长过短都不行。而且,不同季节的茶叶、晴天雨天的茶叶所含的水份不同,也需要分别对待,比如,清明前后的茶叶较嫩,水分也多,杀青时就适当的时间长一点,温度高一点,而秋茶则反之。这就迎合了毛主席的一句教导,叫作“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可生搬硬套”。可以说,杀青这道工序是经验、精力、责任心三位一体的综合,缺一不可。我在杀青过程中,不敢偷懒,不敢懈怠,不敢睡觉,精神高度紧张,而且杀青也很耗体力,要从外间的摊在地上的茶叶用手先弄到一个大筐中,再将茶青一筐筐拎过来,倒入高高的杀青炉,还要烧炉添煤,控制火候。忙前忙后,身心疲惫不堪。后来,四台杀青炉专门安排一个人烧煤,我们也省力了一点,但一日一夜下来,还是发昏二十一章,直不辨东西南北了。到了第二天晚上还要加班,实在吃不消了,有时会眯一下眼睛,不过,神经还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很快就会自己醒来。当时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闭上眼睛仿佛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但一睁开眼睛,一看表,实际上只过了半分钟或者一分钟,一般不会超过一分半钟。后来有人告知我这是一种假眠状态。当然,也有一些知青实在不行了,有时会不管不顾地躺倒就睡,这时后面揉捻的人就会过来用脚踢,用枝条抽,犹如地主分子对待雇工,大家被弄醒后,马上跳起来,也没有二话,该干嘛的就干嘛。
相对来说,揉捻要稍好些。这道工序主要是将杀青好的茶叶倒入揉捻机里进行揉捻。经过杀青后的茶叶,有了一定的柔软度和韧度,在机器的反复揉搓过程中被捻成条状。但这同样有个时间的掌握问题,揉捻时间不足,则条状太松,影响外形,如时间过长,则揉捻过紧,茶叶易碎。由于揉捻相对杀青稍轻松些,一般都安排女知青负责。她们心细,也不易出问题。
揉捻之后的一道工序是“飞白”,对这个词,我到离开茶场时也还是不明白,这道工序为什么叫飞白?这是将揉捻好的茶叶倒入一个铁制的滚筒内。这滚筒一边匀速地旋转着,一边在下面用木材烧着火。这实际上是将茶叶烤干。这工序看似简单,实际颇有技术含量,一般都由富有经验的老职工来把握。因为这火候和时间很难掌握,所谓的增之一分茶叶就焦,减之一分茶叶尚湿,而且一滚筒茶叶几百斤,一旦出问题,损失便是几百元,上千元,这对当时,实在是一笔巨款,我们工作几年也赔不起的。搞飞白也很累,整夜不能闭眼不用说,而且要不停地烧火,那柴火要烧得均匀,不文不猛,恰到好处。老职工们便是经验丰富,一夜下来,也往往体力不支,只有一个叫阿插的老工人,可以几天几夜熬下来,很是不容易。
茶叶是诗性的,如同开在水面的荷花,风过处,清香四溢;而制茶则是那深扎泥水里的根。在茶场几年,对杀青和揉捻,熟稔于心,尤其是杀青,更是得心应手。在我手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茶叶过嫩或过老的现象。但这其间,实在是吃了太多的苦,费了太多的心力。一个茶季下来,我们知青们往往脸庞瘦削,脸色暗黄,头发蓬杂,胡子拉碴,相视如见到鬼似的,非得一段时间的调养不能恢复原状。
一次,场里接到一个任务,要为某国王宫生产一种代号为“3115”的茶叶,场里主要叫名茶师阿插做,在场指导的有省农大来的教授专家们,还有我们自己的技术员老陆。这种茶叶的做法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杀青、揉捻等工序,而是类似于龙井茶的做法。阿插接到任务后,架了一口大锅,将柴火烧旺,然后完全用一双肉掌,进行翻、贴、压、抛。动作飞快,似乎那手掌不畏那蒸气直冒的高温锅。别看阿插其貌不扬,但在这种场合,做起茶叶来,却如一个胸有成竹的将军,有一股子纵横捭阖的气势,那动作也娴熟、优美。值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也由衷地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23:24 , Processed in 0.191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