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48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军:一封发自陕北深山的来信

[复制链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8: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8:13:01 | 只看该作者
在全国“脱贫致富奔小康”决胜年,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载华诞年,我闻讯第二故乡的巨变,不禁想起当年北京知青与老区乡亲们给中央写信的故事……(冯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8:25:02 | 只看该作者
一封发自陕北深山的来信
                                  老知青 冯军

半个世纪前,人们发一封信,那是很平常的事。但今天我要讲述的这封“发自深山的来信”,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

在志丹县历史上,北京知青插队延安史册上,曾出现过基层知青百姓写信申诉民情官风,惊动京城中央首长,国家主席副主席联名批示,震动全国的事件——那就是北京知青张小建、李小康联名给中央写信的经历。

42年前的1978年6月15日清晨,陕北志丹向阳沟山村,暗夜刚逝去,启明星闪亮,河川雾缭绕,周河川道里几位老乡正收割背运油菜。为首的一位青年头扎泛黄羊肚手巾,面颊消瘦,美髯萌蓬,风霜浸润,眼光却炯神奕奕,不似一般山村“后生”!随着他一声京腔高吼:“收工——起身”,大伙都背起一捆捆油菜,像遨游雾海泊向村口......。这后生就是向阳沟生产队长张小建——当年村里落户的最后一名“老知青”。

此刻清晨6:50,北京知青窑窗前的半导体收音机,正播出一则来自北京的重要新闻《党中央关怀革命老根据地陕北人民》。刚进村口的张小建,听到坡上窑院留守做饭的新知青王珊高声呼喊:“快上来呀!电台播出咱给中央的信啦!……”小建一把撂下肩头湿漉沉甸的菜捆,三步两跃登上窑院冲入窑洞,顾不上揩干脸上肩头的晨露汗浸,一把拧亮收音机音键,洪亮的声波冲击窑壁,传出窑院......“延安,陕北是中国革命老根据地,全国解放后,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关怀陕北人民......最近,有不少群众向中央反映了志丹县当地一些群众的疾苦和干部作风问题...... ”要下决心改变干部作风解决老区贫困人民疾苦,“把老根据地建设好!...... ”据老支书的儿子王玉斌好友何平回忆:当年小建已插队8年,历尽农村艰辛,是唯一留下来的老知青,当时他从王珊手上“抢”过收音机,贴近脸脥倾听,慢慢走到窑院哭了,泪珠挂在脸上流进嘴里,几个后生上前劝慰,小建高声说了句:“党中央收到我们的信了!陕北人民有盼头啦!”便面向东方——故乡北京方向,迎着冉冉升起的旭日,揩干泪花......。

一时间空气仿佛凝固,“爆炸新闻”的声浪反复回响,犹如春潮浪涌拍打黄土高原,群山沟壑,整个向阳山村苏醒沸腾了!脑畔上传来脚步声,是原大队党支书王占东和老红军刘明文相互搀扶,进门气喘得紧,抓住小建的手使劲摇,连声问道:“快告诉咱!广播上说了些啥?......党中央收到咱的信啦,关怀着咱吧!” 小建把收音频道转入陕西台,重播正在进行。祖籍江西吉安的老红军刘明文听着听着落泪了......。当年刘老因身体原因,长征落脚后就落户在当时保安周河畔的康家沟,也就是如今向阳沟村的前身,成为一名普通农民,终身务农奉献红都根据地建设。革命胜利后,他侄子曾几次要接刘老回吉安老家养老,但老红军却执意留在陕北。刘老婚后,婆姨不生养,只抱育一女娃,北京知青到来后,他更是视“北京娃”为自己的子女,经常嘘寒问暖,父辈般教诲传授,因为他更把“京娃子”当成“毛主席身边来的孩子”......此时,这位长征路上的司务长,可能联想起当年毛主席带领他们井冈山的子弟兵,万里长征落脚陕北的时刻了!......此刻晨雾消散,朝阳透过云隙洒满山村,向阳沟真的溢满阳光。新知青和乡亲后生们欢聚窑院,不知谁说了句:“快把好消息告诉山上的社员去!”犹如山风掠过群峰,“好消息”的呼喊声迴荡黄土高坡。快晌午时分,联名给中央写信的双河公社团干李小康也涉过周河急急赶来了,当两双手紧握一起,那致信京城的日日夜夜仿佛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8:41:40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建、李小康原都是北京13中的同学,也都是69年元月首批来志丹插队,只不过小建是高中68届,小康是初中“小弟弟”,而小弟当时已是双河公社团委专干,小建却一直山村务农。插队前,他俩都曾读过斯诺先生的名著《西行漫纪》,深被感染,向往红军地,山保安;插队后,他俩都有一共同心愿:投身黄土地,要在红都沃土上有所作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何种原因,促使这两位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乐于扎根农村的北京娃,甘冒风险致信中央,反映问题呢?据最后跟随小建插队的晓鸣、志杰、王珊、小牛、林英及乡亲们四十余年间片断回忆,缘由出自——

粉碎“四人帮”后,陕北大山里的乡亲知青们都企盼着改变贫困状况,吃饱肚子,迎来好光景;当地干部也要响应上边的要求:“发扬当年闹革命的那麽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大干快上出成绩”,而忽视了“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在改变农村面貌,狠抓高产粮翻番上犯了急性病,脱离了群众,甚至损害了人民利益!有数件事乡亲百姓心中忧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9:22:22 | 只看该作者
76至77年陕北天灾,志丹农村欠收,秋后瑟风阵阵,乡亲们普遍口粮困难,好不容易把坡洼沟坎间枯萎的庄稼收回村里,公社冬季却又搞起个“治理河川”工程。为造声势,呈现“改造自然”红火场面,强行沿川各队庄里30%的劳力放弃打场,压缩放牧人员,全上工地大干。而乡亲们眼看就要断粮,正等着新粮下锅救命,怎能放弃打场?!又听说有外队因被迫抽调劳力,高粱糜谷霉在场上发芽,损失上千斤新粮,全村乡亲痛哭,有人走上要饭的荒途......。在关乎乡亲生计前途的关口,身为生产队长的小建毅然没多派一个劳力,带领乡亲昼夜辛劳,有时夜战的马灯点亮冒花的旭日,雄鸡高啼,小建仍在场院,完成打场,保住秋收成果和群众救命的口粮,度过饥荒。却得罪了公社等上边个别干部,落下个“不服从上级”“不顾全大局”“愣汉刺头”的口实。    又听说外公社一个书记,为夺下“提前完成公粮任务”奖旗,竟在下雪天硬逼着一生产队的拖拉机手开机送粮,后生不去,书记大发雷霆吼道:“不克(去)就死在这里!克了死了公社管后事!”后生哭着与家人告别上路了,结果翻山下陡坡时,机子失控,摔到沟底,机毁人亡,群众上县告,迟迟未处理 ......。

那年月陕北地气偏阴,年末霜降后,沟川砭峁即呈“凋零萧杀”“水瘦山寒”!西川、东川等偏远地茬的冬季农田大会战中,有公社队干部为追求大场面出勤率,就动用“突击队”强迫一些老弱村民上阵,有老汉不服从,竟扒羊皮袄上批斗,泼凉水,拔胡子,坐飞机,导致被斗者自杀身亡......。     北京知青曾几次参加当年县上的“八月农村工作会”,曾目睹到一些干部沿途吃喝风颇盛。本来连年歉收,农村恓惶,检查团却每到一地一社,都得瓜果勤招待,鱼肉工作餐。听说有次小建就是不吃那样饭,无奈被派到村里一位大嫂家喝汤面,当看到灶火烟熏的炕下三四个娃娃眼盯着那盛面的瓷盆,小建不禁揭开灶上的铁锅,却是熬菜糊糊,小建心颤抖了,竟把一盆汤面全倒进锅里,拿起勺子盛给娃娃,与全家一起分吃“大会餐”。大嫂娃娃乡亲记住了这位风尘仆仆亲切待人的知青,群众的疾苦向往,愈更深深烙入小建心上。当时,正在白杨树湾蹲点的团干李小康,也曾背着装满发霉糟烂高粱穗子的挎包,上县城找领导反映“瞎指挥,损民意,群众受疾苦”的冤情,几个月却没消息……。    回到村里,小建心境久久不能平静!他与队上留守的新知青和公社团干李小康交谈更深刻了,大家忧心如焚,痛定思索:为什么这几年总是出现怪事?为什么打倒“四人帮”了,遗毒却远未肃清?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度,共产党的天下,有人却不顾百姓疾苦,不顾人民死活,只为自己的所谓“业绩 升迁”瞎干?!

这期间,小建也与同村乡亲、赵干妈、新支书张德生、老基建队长张德荣、老支书王占东、老红军刘明文等多次倾心交谈,亲情愈浓,感染愈深!知青们不禁想起刘老讲过的一个“红军班长”的故事——    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粮食宝贵极了。一天,一位红军班长忽然看到泥泞的路上坐着一位抱娃娃的妇女,一打问原来是逃荒的老百姓,因为快两天没吃的,饿得走不动了。班长沉思一会,毅然从肩上取下汗浸体温的米袋,递到妇女手中,头也不回向前走了。以后每到宿营造饭,同志们就不见了班长,行军时他又走在最前头。一天天他消瘦了,脸黑青了,第五天清晨,班长倒在队伍的前列。走出草地后,这位妇女到处打问那位送米袋的红军,当得知他因断粮而牺牲时,妇女热泪纵横,只说了句:“红军是俺的救星!”便抱着娃参加了红军......。    这故事深深打动了陕北大山黄土地间与父老乡亲一同跋涉求索的北京知青们,都深深反问思考:我们党和军队就是靠这血脉相承的鱼水亲情,才赢得了民心,打下了江山;如今,战争创业年代铸就的优良传统,后辈人会不会丢掉呢?当时小建小康、知青乡亲们都长久思索:现在当地出现了这麽多怪事问题,党中央、北京亲人要是得知真情该多好啊!      像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望到启明星,张小建和李小康决定联手给党中央写信了。为何他俩“敢挑头”?因当时留下的知青中他俩插队资历最长,深感“应担当”!基层百姓给中央写信反映问题,风险不小。先前就有针对小建的风声传出,说什么:“老这麽刺头不服上头,还想不想当这个生产队长?更甭提你还要申请入党了?”“人混社会,要考虑后果!”当时,地方上打击报复直言正义,也时有发生。但两位知青为维护正义,为民疾呼,还是毅然前行了,因为,背后是为共和国奠基的老区父老乡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9:24:57 | 只看该作者
42年后,乡亲何翔、原民兵连长陈福才回忆起这段往昔时,总是不禁陷入深沉神往,又昂然焕发燃起激情,仿佛有股热流瞬间驱走寒气!......他俩断断续续讲:写信一直在秘密进行,但准备材料的过程村里乡亲多少知晓。曾因反对“强迫命令”而被“罢官”的原公社领导赵启华每天下午或傍晚骑车进沟,悄悄进入小建窑伙反映一手资料,小建也不时邀请乡亲们彻夜畅谈。77年陕北冬天来得早,山村的冬夜更漫长而寒冷,当时身为民兵连长的陈福才打心底要相助,却又不知从何做起,就每晚组织民兵小队加强村庄巡逻,重点巡视保护知青窑院。月阴星暗时,他们都借着蜿蜒山岭雪地的反光,小心地寻找着枯草遮隐的山道,每当从小建窑前脑畔走过,民兵们都活动好了快冻僵的身子,脚步轻轻,目光敏锐,既不打扰小建,又警惕保护知青安全,度过了多少寒夜春宵,迎来了向阳山村的黎明。    为保密和安全起见,1978年初春小建邀小康回到向阳沟村里,进一步深入走访乡亲,倾听呼诉,几日后两人便深居知青窑洞,让队里新知青锁住窑门,夜晚用毛毡床单堵住窑窗,不泄灯光,如有人来找,做饭值班的女知青孙承蕊就讲:“小建上县办事去啦,不知何时回来。”就这样历经三个昼夜,知青乡亲内外配合,小牛 王珊轮流隐蔽送饭,小建小康吃在窑内,合睡一炕,奋笔疾书,倾述民情民声!终于在第三日的黎明,知青窑洞的木门敞开了,山间的朝阳照在炕桌上一份沉甸甸的信件上,这份近万字饱含老区父老乡亲深情的民诉书悄然完成。
如何过关涉卡寄至北京的,这可能还是个历史之谜。据陈福才等乡亲回忆,至少有两条路线向上反映:当时向阳沟村是兰州军区民兵建设试点,陈福才利用上延安西安开会活动的机会,通过驻村军干部、军分区传递过信件,他讲:那是厚厚的一叠信,我几次怀揣上路视为生命,却从未见过内容,也不知中央收到了没有。而另一条路线至关重要,听说是小康从延安以保险挂号寄出的,又听说信到北京后,是经李小康的母亲递至中央的。我们至今怀念和感激这位慈祥的家长,可敬的前辈!李母当时在国家机关任职,抗战时期,她曾随一批江南年轻同志到周恩来身边工作,周副主席常称呼她们“南方娃”“红小鬼”,教导她们投身革命,服务人民,是周副主席引导她们走上革命路,对革命老区向往情深。如今陕北父老乡亲有苦楚,老革命相助义不容辞!在老前辈的精心筹划下,终于把信件直递中央,这前后还有《人民日报》内参和新华社记者的反映汇集而至,听说是胡耀邦和李先念副总理首先看到信,又转呈当时的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处,中央首长阅后都作了重要批示。1978年6月15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出后,当日《人民日报》6月16日的《陕西日报》等全国各省级大报,都在头版头条以大号字体通栏刊登了这条“爆炸性新闻”。

6月18日,经陕西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李尔重任组长的省委工作组到达志丹。    6月19日,省委工作组在志丹县影剧院召开全县广播大会,向全县人民传达中央负责同志批示。这天下午二时,张小建、李小康与老支书王占东、老红军刘明文等一起走入大会现场,亲耳聆听省委工作组原原本本传达中央首长对志丹问题的重要批示。当时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却寂然无声,都在屏息聆听来自北京的声音。据多年前偶见的一则蓝皮皮的“知青户集体日记”记载:当工作组长宣布传达党中央华国锋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关于志丹问题及老区群众来信的重要批示时,全场振奋了,人们都相互轻轻重复着:“华主席,是华主席啊!”......跟着,传达着重点明:华主席和李副主席在百忙中对志丹问题做了三次批示(即中共中央1978第37号、42号、46号文件),详尽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各级领导彻底改变作风,发扬革命传统,尽快把延安和陕北建设好!甚至连写信人的安全也悉心关照,指示地方领导“一定要保证张小建、李小康的人身安全”。当时小建在座位上作笔记,可激动的心再也控制不住,钢笔在手中抖动,字也写不成形了......;小康紧紧攥住小建的胳膊,眼眶中盈出泪花,坐在旁边的老支书王占东,这位小建的入党介绍人,向阳沟的老劳模,不时举起大手要鼓掌,抖动着嘴唇要欢呼;那边的老红军刘明文,干瘦的脸上泛起红润,手里的烟锅子已燃尽,却没顾上吸一口,这是极喜而凝啊!大伙的心愿都融在一起了——我们党有希望了!我们老区人民有希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09:30:41 | 只看该作者
“漫天的乌云风吹散”,党的好传统归来晴了天!这之后的六、七、八三个月,志丹城乡掀起了“回归革命优良传统作风”的运动,人们仿佛又经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大革命”,我大学放暑假回志丹,曾亲见老区乡亲市民在街上贴大字报,在毛主席旧居前高唱《东方红》,都秩序井然;也听说一位公社干部写了不实之词的大字报,群众立即指出其错误,并动情地说:“咱老区人眼里容不得沙子,也绝不能冤枉一个好人,共产党是从骨子里为民办事,有错就改,有冤就纠,从根子里造福百姓,执政国家,本质上好着呢!咱能昧着良心哈(瞎)说?!”说得这位干部无地自容,幡然悔悟,主动撕下大字报,得到群众谅解,令人动容!

“青青蓝天,蓝格莹莹的天,这是什么样的队伍上前线!......”干部队伍又像当年的“老八路”,深入城乡基层,进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拨乱反正”的教育与实践,各公社、城乡单位平反冤假错案,县司法机关依法捕办5名严重迫害群众的犯罪分子,百姓乡亲伸张了正义,生产积极性得以恢复,全县从糜谷金黄,包谷吐玉,高粱火红的9月起进入秋收大忙,乡间山川又飘荡起《大生产》的歌声,人们用对党的感恩和真诚的劳作,获得了78年秋冬较好的收成和群众生活基本改善。此事件可谓是志丹县“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促进经济建设民生福祉健康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转折点,基层的民诉呼声,北京知青的致信,功不可没!

42年逝去,志丹县正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耕耘成为大西北的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成为大西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模范,红都人民已抖落风尘,走向小康,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从黄土地间摸爬滚打过来的老知青张小建、李小康,也经过那次风霜雪雨的磨砺后,更加成熟起来,经老支书培养介绍,先后在陕北大山窑洞的党旗下,举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百年“新长征”中,留下了知青一代难忘的人生足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10:35:26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建与乡亲们田间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10:37:16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张小建(左)与李小康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3-27 10:39:04 | 只看该作者

“陕北红都”志丹新城神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 17:21 , Processed in 0.2260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