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鳝
外公的家在苏州农村,出门不远既是一片片的稻田,下过雨,正是禾苗出长的时候,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田野,又重新活泼起来,哗哗哗流水的声音,一天比一天生动,就会有鱼儿顺着水留下来,一般多是巴掌大小的鲫瓜子。水田里留下的脚窝,也成了鱼儿栖息的地方,一个脚窝里就有一条小鱼,只要沿着脚窝走下去,鱼儿就会接踵而至。傍晚,稻田里传来的蛙鸣,夹杂着鸡鸣狗吠,热闹得很。黄鳝是个很接地气的东西,浑身滑不溜秋,很难用手捉到。即使是捉到了,身上粘粘的,很不喜欢。但其性情却有可爱之处,比如,它的适应能力极强,小河、池塘、水沟、稻田中都能生存,白天躲在洞里睡觉,晚上出来觅食。
五叔是乡下上出了名的捕黄鳝的能手,每到插秧季节,我都跟他去稻田、塘边钓黄鳝。其实方法挺简单,找一根细竹篾,竹篾的一端穿上条蚯蚓作诱饵,要把鱼钩包住。黄鳝喜食蚯蚓,在吞食蚯蚓时腮便被钩住了,只好乖乖地从泥洞里出来,装进渔篓。五叔用这种方法每天能捕到十几条黄鳝,然后把它们送到收购站,换了钱买绿豆烧喝。这种钓法看似简单,真正掌握起来并不容易。
黄鳝喜欢藏匿在稻田或塘边的浅水中,常竖起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在水面上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喉部,所以喉部看起来很大。遇到危险,黄鳝用头部拱挤泥土,动作敏捷,瞬间即可钻进烂泥中。黄鳝洞一般有二三个洞口,算得上狡兔三窟。黄鳝是“性逆转”物种,幼时为雌,生殖一次后,转为了雄性。解剖卵孵出的小黄鳝,发现体内都有卵巢,也就是说全部是雌性,但小黄鳝发育成熟,产卵之后,卵巢内部起了变化,转化为生产精子的精巢,也就变成了雄鳝了。这事听起来挺滑稽,可事实确是这样。
捕鳝鱼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鱼罟,乡下人称“长鱼笼子”。这种笼子长30公分,直径十几公分,用竹篾编成,底部封死,开口处装有细竹篾削成的“倒须”,黄鳝只能游入,不能游出,还是用蚯蚓作诱饵。黄鳝夜间出来觅食,五叔傍晚把鱼笼放入稻田,隔十七八米放一个,鱼笼底部靠着田埂,笼子口朝向田里,笼子内压上石块,不让它浮起来。笼口稍稍露出水面,好给关在里面的鳝鱼透气。第二天一早,和五叔迫不及待去收鱼笼,空气中还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我们收起一只只鱼笼,一条条黄鳝还在里面活蹦乱跳呢!
还有一种方法是“闷鳝洞”,是小伙伴们常用的。先要找到鳝洞,用稻草和点儿泥巴糊住洞口(把几个洞口都糊住),作上记号,过二三小时扒开泥巴,半死不活的黄鳝就趴在洞口,可以毫不费力地捉到。中午的饭桌上,就有了一盘“蒜头焖黄鳝”了。秋收以后,枯水季节,稻田里没有水了,有些农民会在田里种些紫云英,这是极易生长的植物,还能开花,千万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多好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