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你总是我 眼中一滴泪

[复制链接]

1329

主题

413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3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1:52: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你总是我眼中的一滴泪)
写在东山峰知青3.26纪念日
冬天已经悄悄地远离了我的视线,歪歪斜斜的春雨如约而至,早几天的气温却打破了季节的更替,屌丝成为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百花浅唱地落在马路的花坛里绽放,初夏的氛围浓浓的纠缠着你的心境,只是昨日的一场薄雪把温度又揪回到初春寒意的料峭中使我骤不及防。雨和雪夹击着你的思维,仿佛还是四十四年的那个春天‘三月二十六日’。青春瞬间就却变成了另外一个名字‘知青’。知青这两个字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成为词典里的一个老名词,而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渐渐地遗忘它的涵义!包括由这两个字引申出来的‘上山下乡‘四个字的慨念。
就我个人和坐在的许多人而言,当初绝对不是自愿下乡的。尽管现在有人说青春无悔也好,说苦难期财富也好,说什么都行,但是如果让我再选择的话,我绝对不会选择知青这条路的。因为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的追求,我可以用我的知识,我可以用我其它的能力为这个国家作出贡献,但没必要下乡去住风无遮挡的茅草棚,垦荒撅地,抡大锤,背柴禾,挑岩石,吃无油的辣椒酸菜汤。下乡受的苦不是现在的人们所能想象的。用这个办法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不是一条正常的路,一个国家正常的路应该是给青年一条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的路。当时,现实却扭曲了那个严格控制的户籍制度,配套的口粮、副食品、布票等。所有人的一切被控制了,你无路可走,只能乖乖地顺从。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了的蹉跎岁月!好在这个时代结束了,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留在东山峰农场的那些艰苦岁月或多或少的都残存在在坐的记忆中。
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知青所遭遇的苦难。在坐的心扉里是不是还有一抹带泪的痕迹呢?知青作家刘晓航撰写的《我们要回家》一书,在讲到云南知青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女知青被蹂躏的事实。揭露出来的奸污女知青的手段之恶劣,也令人发指。被奸污的女知青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有的留下妇女病,有的终身不育,有的成了精神病,有的成了性冷淡,特别是那些女知青们而以肉体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人却是无法隐蔽秘密伤痛,所有被奸污过的女知青心灵上都会有一块永远无法痊愈的伤痕。吊打知青的事件也常常发生,记得我们三队的队部会议室的横梁上曾经就挂有一根专吊知青的绳子,确实也有几个知青被绑捆吊打过,一些队部动不动就对犯有小错误的知青进行楸抖、批判、进行人身侮辱。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文革’的牺牲品,是政治的殉葬物。“是被被耽误了的一代!”这是“文革”后我们回首走过的路发出的一声叹息、一声无奈的自嘲,而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去舔舔心灵的伤口吧。
我也许说得不太完全,但基本概括了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知青的命运,净走在历史的凹陷处。”难道忘记了知青上山下乡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国家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的事实吗? 曾记否?回城后,包括89年的风云突起;有着九十年代全民“闷声大发财”的经济变革体验,开始了下岗回家的痛苦磨练;有着新世纪和谐社会建设、经济跨越发展的期盼,也目睹了腐败丛生、民怨沸腾的局面。所以,知青啊,叫你一声真的很沉重。
我们知青这代人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绝大多数命运都比效坎坷。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在上山下乡,与红土地、黑土地、黄土地打交道。除了付出你的体力,剩下的就是迷茫地活着。那时刚回到城里,遇到的住房、就业、成家等等问题,还有多少人能够从容地去课堂里安安心心地读书呢?当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讲竞争拼搏时候,年龄和家庭负担,让我们力不从心。百分之八十的知青所在企业都存在下岗失业、再就业,干着社会上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活下去!在苦苦熬着等待退休。因为微薄的退休金要比干活时的收入还要多啊。现在我们这代人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依旧在用另一种方式顽强地表现自己,不甘寂寞的活着。
如今,在你的视线中,会常常看到那些在一些茶楼饭馆里喝酒聊天的老人们依旧是激情昂扬,甚至还会拳脚相交的一定是曾经的知青;在一些不太知名的舞台上穿着绿军装、跳着“忠字舞”、高喊“青春无悔”的一定是当年的知青;在夜间的大街小巷旁大妈们跳着广场舞的人群中部分是曾经的知青;棋牌室里通宵达旦战斗的人群里有着相当比例的人曾经有着知青的经历;农家乐里喝的醉醺醺的人继续趴在麻将桌上的还是知青。当然,也有在书屋里、电脑前沉思、有自办论坛回忆与谈论上山下乡历史的知青,还有写书出书忙的不亦乐乎的知青等等。也有个别的知青在博客、微博里大谈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时代意义”以及丰功伟绩等等。
知青运动从68至80年算起距今已四十八年了,按说应该出现“知青学”专家与集大成专著。然而,上山下乡运动不仅栓系文革,而且钩挂在红色意识形态中,牵扯着国家稳定的大背景方向,因此只要能稳定压倒一切,只要这场运动肇始者还享有“三七开”的政治豁免权,“知青学”就无法在寰内得到真正有深度的展开,就必须“宜粗不宜细”与“淡化处理”。这场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运动,居然从未跻身国家课题,白白“让”与人家老外。《失落的一代》可谓生逢其辰,觑着其时。
我自己曾经是知青,一直关注“知青学”,上山下乡在一九八0年被终结,并非是上面主动认错,而是“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抵制与抗争,在一九七九年发展到了‘罢工、卧轨、请愿’包括农民的消极抵制等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促使政府最终放弃了这场运动”。据一系列资料可查:在“广阔天地里”。一九八○年年仍有十五点五万知青下乡、与农民结婚的知青总数四十三万。那些得到下乡豁免权中,干部子弟百分之四十二,工人出身百分之三十一,普通家庭百分之四,出身不佳百分之一。文革十年,大学生减少一百多万,技校生减少二百多万,整个中学教育停顿,有的地区因初中生全部上山下乡,停办高中。为安置知青,国家投资每人五百,农村插队每人一百七十八到三百零三,农场每人六百九十到一千一百一十九。而安置在社队工厂一千三百元,进乡镇企业仅需五百元,知青下乡成了比开工厂还昂贵的事儿。还买来四个不满意,当初还曾引发对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三信危机”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危机、对中共的信任危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危机。真是何苦来哉!我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命运犹如一飘飞叶。一千八百万知青、被奠基为文革牺牲品与四个现代化废品,知青成傻青,全社会最优秀的青年精英被流放到毋须任何文化知识的“世界尽头”,今天千万知青如今“人还在,心未死”, 成为思想最解放、追求自由最坚定的群体。
我们现在站在一个角落的繁华里,想起童年挨饿,青年下乡,中年下岗,不由得向我们自己,向50、60后深深地致敬,其实我们还是是中国最坚强乐观的一群!咱中国有群人很特别。可以说: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这群人出生在1950年至1965年,他们童年赶上“三年灾害”,上学赶上文革,接着又赶上上山下乡,大学上不了,中年下了岗,谈恋爱只能靠介绍,孩子只能生一个,最后养老只能靠自己!他们的忍耐和担当,让全世界惊讶!放在西方世界,早就游行罢工闹得天翻地覆。但在中国没有发生,在这代人没有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我们这群人经过了艰苦生活的磨难,却始终认为没有被苦难所吞没而沉沦;优秀的传统品质和艰苦的时代背景,让我们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工作,也格外地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成为了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我们是新中国建设的脊梁。时代虽然亏欠过我们,遗憾也感觉极多,现在只是希望子女后辈超越自己;尽管已尽黄昏,但我们还在努力呼吸清晨的空气,依然却积极乐观!现在我们已经是大叔大妈级人物了,绝大部分已经退休了,或者将要退休了,但大多身体健康,精力充足,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我们似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折腾了前半生,好日子开始啦!我们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潇洒的“新老人”!应该是值得所有70、80、90、00后辈们的致敬!
我们今天纪念东山峰知青四十四年的活动,解封了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往事,重温这段历史所掺杂的厚重的时代色彩。这就使我想起了舒婷的14行诗;
我决不申诉
我个人的遭遇。
错过的青春,
变形的灵魂,
无数失眠之夜
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触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
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
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
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2016.3.11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913
沙发
发表于 2017-8-3 15:06:13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你总是我眼中的一滴泪】散文学习了!谢谢老师。

谢谢10.jpg (407.44 KB, 下载次数: 0)

谢谢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9

主题

413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30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5:08: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艺海拾贝版主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4 05:47 , Processed in 0.20501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