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发动50周年历史探讨总结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08: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闻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29388/answer/27806710
来源:知乎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承袭苏联还是自己独创很难一概而论。一方面,它的确有苏联的影子,苏联在农业集体化期间也确实实行过类似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它又并不同于那些受意识形态影响而「照抄」、「空降」,甚至显得「水土不服」的制度,它具有当时语境下的内生逻辑。下面分别说说。
先说像的部分。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不像欧美那样经历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保证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国家人为地压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用以补贴工业发展,通过农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快速工业化。而户籍制度,正是通过对全国人口进行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分,决定了谁要为国家快速工业化的资金缺口买单。类似地,苏联在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时候也做出过集体农庄需要首先完成粮食交售任务的规定,以农业反哺工业。
不得不说,这种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但是参考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用「剪刀差」实现快速工业化可能是当时决策者难以回避的选择。因此,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决策者在确立户籍制度时直接模仿了苏联的相关做法,但是说中国的户籍制度「参考」了苏联,或者更确切地说,说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借鉴了苏联,也并不为过。
再说不像的部分。
户籍制度最直接的诱因是1953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1953年自然灾害造成全国粮食大面积减产。为了稳定粮食价格以及优先保证城市粮食供应,中央政府决定强制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废除农产品市场,将农民的粮食统一收购,由国家实行粮食的地域性再分配。为了配合这一政策的实行,就有必要把全国人口依照「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分法进行重新划分,这就是户籍制度的最初的来源。这样看来,户籍制度更像是对当时某一具体环境的应变举措,并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气息。
除此之外,相较于欧美国家的自由迁徙,以登记户口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几乎是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特色。1958年确立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并且以户口为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上学等福利体系,与改革前的「单位制」一道构成了毛时代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政策。这中间除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策略的要求外,也很难说没有管治理念一脉相承的影响。
综上,中国的户籍制度确实可以被认为有参考苏联的成分,但是它的产生又逃不脱当时中国具体的经济社会语境和一贯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04:33 | 只看该作者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5](p268)1957年12月18日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中也曾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也给城市的各方面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党和政府正在动员城市大批干部和中小学毕业生下乡上山,投入农业生产,当然更不允许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7](p229)因此,为了确保农产品计划的完成,中共中央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以便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可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由于灾荒和来自城市的吸引力,使大量农民涌到了城市,致使大量农民从农业生产第一线流失,这不仅使农村集体化进程受到影响,而且将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为了稳定农村形势,防止合作社内的劳动力的流失,制定严格户籍迁移制度就被正式提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5:5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6:01 编辑

1958年1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1](p4)这个《条例》的出现,使得此后多年城乡间的自由迁移几乎被完全堵塞。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
  1953年9月,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全国政协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梁漱溟在大会上发言说:“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清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向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予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4](p132)
  对于梁漱溟的这些语,毛泽东认为是“班门弄斧”,是“分裂”和“破坏”工农联盟的基础,是“完全彻底的反动思想”。他指出,工农之间的“差别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后,农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天地好起来。有些农民比工人的生活还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还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让农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办法吗?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不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这样一拿,就要亡国亡党”。[5](p108~113)
  由于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至今还无法对毛、梁之间的这场争论做出恰当的分析,但是,毛泽东反击梁漱溟的讲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同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十分不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满于中国大陆政权的更替,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特别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本来已经紧张的关系更加紧张。新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国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孤立和严重封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使新中国领导人感到莫大的压力,急切地想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快速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在经过1950~1052年短暂的经济恢复时期之后,新中国领导人便选择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而作为饱经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刚刚获得独立的新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靠对外战争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只能依靠自我积累。但是,新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十分低下,经济剩余少,并且广泛地分散于农村,筹资能力薄弱。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各项建设的资金,就需要七百多亿元,折合黄金七万万多两。这么巨大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为了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新中国领导人只能“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动员并利用全社会各种资源,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提供工业生产所需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推行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6](p153)。
  可是,由于受战争破坏和灾荒的影响,土地改革完成后,1952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得到了迅速恢复(粮食产量比1949年提高44.8%),但还只有3200亿斤,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既然要求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始积累,那么就必须改变土地改革后私有农业经济分散发展的状况,引导和组织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5:5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7:04 编辑

补充资料:

上山下乡的“法权保障”不在于上山下乡, 而在于只能去不能回!如果想不去就不去,想回就回,那样就完全失去了上山下乡的意义!上山下乡最大的一个没说出来的“好处”就是城市新生就业人口都到乡下去“待命”变成没有脾气的渴望回城者,再给他一份城市环卫清洁工的工作他都会感恩涕零,回不到北京上海就近上调到县城就业也没怨言了!统购统销,票证制,户口制,上山下乡,按需招工进城,这一条龙的作业保证了工业化高速发展,如果没有大跃进和文革的滥觞,中国式计划经济险些大获全功。

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内容提要】新中国初期,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此,中央政府不断地发布命令,阻止农民入城务工,以确保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商品粮食。与此同时,为了稳定城市工业化建设队伍,中国逐渐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就业、粮食和社会福利等与城市户口挂钩,并于1958年中国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
 【关 键 词】当代中国史;重工业优先发展;计划经济;户口迁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4:5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4:55 编辑

今天就是12-21了!本来的计划是在今天之前完成本人十多年来对文革上山下乡探讨的一个总结,不是为了别人而写作,主要是为了对自己亲身参加的那样一场惊天动地的社会运动留下自己的解读。

尽管前一段时间在这里参加了一场争论似乎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认为争论是绝对有意义的,争论的双方总会有些东西给对方留下思辨的动力。我们曾经历过“毛泽东思想的时代”,那个提法曾造成极大的误区,好象那个时代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思想别人都无思想似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谁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思想,关键在于应该是自己的思想!


突然转念一想,什么叫应该是自己的思想? 难道我们现在自己的思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我们的思想绝大部分都是“抄袭”别人的思想,有的是耳熏目染从父母前辈那里得来的很多观念和思想方法,有些是从老师,领导,同学,同事的影响下获得的,有的是在社会实践经验教训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


再回到上山下乡的探讨方面来,大凡在这方面下过一些功夫的人们,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业余学人,大家的工作发表在网上必定是资料共享,同时也必定会发生思想交流和冲撞与斗争,例如无悔和有悔。自90年代初,社会上对上山下乡历史的研究就出现过几个高潮,前期奠基的工作主要是由知青出身的一些搞社会学的学者打下基础,中间一段时间知青网兴起后不少有志于探讨上山下乡历史的老知青纷纷发表“各村”的高见。最近几年知青网势衰微信群兴起,但是由于手机微信版面的限制造成了讨论上山下乡的“碎片化”。另外,由于国家对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历史档案的控制,造成社会上研究上山下乡历史方面的低潮,因为大家互相“抄袭来抄袭去”似乎再也没有新东西可以“抄袭”了。不过我个人认为,现有的资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问题在于如何对现有资料进行有逻辑的梳理和梳理出上山下乡历史的逻辑。

今天,我想在这里完成一篇最短的文章来解读文革上山下乡历史,又想起了在兵团时偶然看到连部的参考消息上报道了英国的一次最短小说比赛,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翻出来看看还是挺有意思:

资料:
​​英国伊丽莎二世时,全国开展作文比赛 ,字数越短越好,但必须涉及宗教、皇室、性、神秘几项内容。结果,一名十几岁的在校女学生的作文得到一致推荐,她的作文全篇只有十二个字,其内容是; 上帝啊,女王怀孕了,是谁干的?
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涉及了宗教(上帝)、皇室(女王)、性(怀孕)、神秘(谁干的?)全部要求内容,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人们在对这位小姑娘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提炼能力大加赞赏的同时,也为她的处境担忧,因为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刚刚十六岁,还没有结婚,说她怀孕了 ,无疑是对女王本人和王室的大不敬,按英国法律是要受到惩罚的。伊丽莎白 二世女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还亲自接见了这位女生,并给她发了奖。女王胸怀真宽广。
全世界最短的作文,涉及上帝、皇室、性、神秘,引人入胜。短小而精悍,字字珠玑皆炮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58
158#
发表于 2018-12-21 10:58:51 | 只看该作者
逗你玩前辈,您的最后一张照片怎么和我的一位战友(同学)2011年回二九0农场后;到富锦县游玩拍的照片一模一样(角度和全景)。看来富锦县这几年变化真的不大啊。
不在无声的帖子里聊啦,岔开他的话题了——在此道声对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58
157#
发表于 2018-12-21 10:45:32 | 只看该作者
1971年新年,可以说是北京市人民思想最“纯洁”且是文革后人口最少的一年——恰似而今的朝鲜平壤、、、、、、。
几乎没有应届毕业生——大多数红卫兵都成为知青或兵团战士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58
156#
发表于 2018-12-21 10:25:19 | 只看该作者
无声转载的这篇文章是出在一位1963年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支边知青之手可谓是有着亲身体会的:回到对知青运动的研究。综上所述,运动从发起到结束,各阶段的触发因素和目的也在变化。1955 年早期知青运动,垦荒因素较大。1962年的再次动员,与大跃进失败后需要压缩城市规模有关。 1968年的大规模运动,全面清理城市并处理红卫兵是主因。之后持续十年的运动,则是为了重建一个民族的教育体制。

有一位老知青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形容的特别准确:毛主席一挥手我们成了红卫兵,毛主席一挥手我们又成了知青、、、、、、。而我们当年的一切——包括思想和行为都是自己不能左右的
而这场文革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只不过是毛泽东发起文革第二阶段任务之一:五七干校、不在城里吃闲饭、知青下乡是文革第二阶段任务的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7
QQ
155#
发表于 2018-12-21 09:56: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护林人 发表于 2018-12-21 08:58
逗你玩前辈你好,我们真的是半个老乡——我们二师八团就是在富锦县对岸的绥滨县、绥东乡。原来我们团的哈 ...

农垦开发了很多土地,松花江下游洼地多,岗地少,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为了国家的饭碗,刚放下枪杆子,就拿起锄头镰刀。这就是最可爱的人。
     如今北大荒沼泽地迅速减少,曾经的“大酱缸”都改作稻田了。2004回老家,村西原来的荒地水泡子都成了一片稻田。
    这是无声的楼,就不多说了,别影响人家说正事。

fce36e5ce7ce485eb2dc64ef22021679.jpg (37.7 KB, 下载次数: 8)

fce36e5ce7ce485eb2dc64ef22021679.jpg

ae48615ce6764ce684bc5fa3ff6bbd56.jpg (35.01 KB, 下载次数: 15)

ae48615ce6764ce684bc5fa3ff6bbd56.jpg

fb378506145e4fc4a891b62db39e6440.jpg (79.09 KB, 下载次数: 10)

fb378506145e4fc4a891b62db39e6440.jpg

4a494676b2c54c60be7a7c7c00765548.jpg (49.83 KB, 下载次数: 9)

4a494676b2c54c60be7a7c7c00765548.jpg

401ea15a467b4d148d7be64669cc3268.jpg (56.97 KB, 下载次数: 13)

401ea15a467b4d148d7be64669cc32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58
154#
发表于 2018-12-21 08:58:51 | 只看该作者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20 22:29
护林人你好,称得上半个老乡。你们隔江的兵团最早是抗美援朝集体转业的英雄战士。我的家乡富锦县(市)周 ...

逗你玩前辈你好,我们真的是半个老乡——我们二师八团就是在富锦县对岸的绥滨县、绥东乡。原来我们团的哈尔滨知青冬天探亲假都是跨过松花江冰道从富锦县登车回家。
而二九0农场就是1954年6月济南军区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奔赴北大荒农建二师5团——取名二九0农场就是纪念它是原济南军区步兵97师290团的称号。正如您文中所说,我们二九0农场的老军垦确实有100多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年我们团的马义曾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位班长,若不是战役结束后押送俘虏错误的以为一个连的美军战俘哗变而全部击毙;绝对是现今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可惜功过相抵只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对于上山下乡我以为在北大荒插队落户才是最佳的地方,现今依然是地多人少、生活富裕。我们原来连队旁边的联合村是黑龙江省致富的典型——当年在此插队的杭州知青每年拿到的年终分红都是在两千元以上——那可是1968年——1978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8 14:52 , Processed in 0.204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