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陆鹏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办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倡议书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雪夜无人读禁书

 

    李秋梦的承包制对张木生刺激很大,他开始发愤读书。

 

    “真是黄泥小屋,油灯一盏;天下第一快事,雪夜无人读禁书。那个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冬天,张木生把所有没人用的被子都搜罗来,围着被子读书。”

 

    张木生的读书,也有逃避的意味。

 

    张木生的父亲是1931年浙江海宁第一位共产党员,曾经给周恩来、董必武当过秘书,母亲是1936年的党员。

 

    “怎么我变成出身不好的?我本来一个好好的家,怎么老爹也斗死了,老妈也关起来了,这是什么世界?我当然有怨气了。于是就一边种地,一边好好看书,看书完全把那些事情隔绝了。我只能从书里得到愉悦,那时候收工往家走那一段也要把书翻出来读,我是从初中文化一步一步读出来的。”“文革”中,张木生的身份大变,他从令人羡慕的高干子弟变成了狗崽子。

 

    张木生带的书是自己家里和大学图书馆的。他回忆,当时大学图书馆的墙已经打穿了,武斗之后随便进出。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王姓教授,他家的书当时是两间房子,书架一个摞一个,他下干校之前要把书全部卖掉,谁出200块钱就可以全部拿走。张木生当时拿不出200块钱,就到他家,说王老师您的书别都卖了。他说那你们看哪些书好,你们拿走,不要钱。张木生就把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那些书带回家,之后带到乡下。

 

    “文革”开始后,张木生就像搬家一样从北京搬书。他们甚至把一架非常古老的钢琴从北京托运到临河,然后赶牛车去车站拉回村子里。

 

    “那时候读的书太多了,我们因为比较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侧重于读社会学、政治学的书。基本上,我们在插队的地方,对照《辞海》,把一些门类的书都配全了。”张木生读书认真,他的读书笔记往往比书还厚。

 

    张木生的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家中藏书很多,其中不乏社会上鲜见的供内部批判之用的书。张木生如饥似渴地读国际共运史上的一系列灰皮书,一系列中国的右派的作品,4大卷右派言论和向党交心的报告,此外还有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雷波夫的著作和毛泽东主席5卷本的内部讲话。

 

    “有这些书,看了之后,再看当时的现实情况,你会觉得眼前一亮,有很愉悦的感觉——终于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张木生说。

 

    只要农活不紧,张木生等人常常彻夜畅谈读书心得。谈来谈去,读来读去,他们发现自己的根底太浅,又回过头来读《资治通鉴》,读苏联的政治学教科书,最后干脆啃起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当时一堆一堆的问号,太多了。”张木生回忆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找一个好方法。当时我们定了一个目标:马克思、列宁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列一个大系表,以排除后来的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张木生他们这么一排,把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许多见解都排除出去了。

 

    “斯大林一生的事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位一体。”张木生说,“集体化、工业化和肃反扩大化就是三位一体。要成为强国就必须搞重工业,搞工业化要搞原始积累,就必须剥夺农民,搞集体化。遇到任何阻力都要粉碎,于是就有了肃反扩大化。三位一体就是他一生的事业。他的确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但是这些事绝不会带来马、恩所说的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回过头来看中国的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民间刮起张木生旋风

 

    “包产到户证明了一点:农民能够增加产量。我们不拒绝更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在哪儿呢?……体制问题说到底是制度问题,说到底是领导权的问题,再不能往下说了。”1968年秋天,20岁的张木生写出了《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

 

    “那是一个5万字的文章,是一封给朋友们的信,清理思想的信。当时胡耀邦把我找去,说我写得好。那个东西其实没有什么我的话,都是书里面读来的。比如托洛茨基怎么驳斯大林,斯大林又怎么回答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他们争论的焦点,列宁是怎么讲的,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又是怎么讲的。”张木生说。

 

    张木生在《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里得出一个结论——“包产到户确实可以增产。”在这篇文章里,张木生批判了斯大林体制,批判了学大寨的偏颇,并对当时中国的体制问题提出了质疑,虽然有些含蓄。

 

    文章很快被油印传播,北京知青中刮起一阵“张木生旋风”。

 

    反对者也不少。在山西插队的北京知青铅印了一本书——《老贫农怒斥张木生》。

 

    1969、1970年间,知青“扎根派”和“不相信派”之间的论争愈演愈烈。

 

    “不相信派”是以进行了农村考察的张木生为代表,“扎根派”则以任公伟为代表。在北京,两人在沙龙中就曾对各方面的问题面对面地激烈论争。公伟等人又在他们的油印刊物《广阔天地》、《任重而道远》上对“那些打着‘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张木生之流”进行了连续的激烈的批判,指出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布哈林、赫鲁晓夫、刘少奇、彭德怀的徒子徒孙。两个刊物的合刊还发表了《李雅庄参观记》来介绍一个“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榜样”,以驳斥张木生等人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要让农民过好日子”、“思想革命化必须要有物质基础,在目前这种基础上要想培养出一心为公的人是妄想”等言论。合刊还开辟专栏,发表“贫下中农批张木生言论”。

 

    有人写内参,把张木生告到周恩来、陈伯达处。

 

    “他们把这个东西报给中央文革和总理,总理马上就批了,他说有一些插了队的年轻人,他们去探讨一些过去不认识的世界,不要轻易的就去给扣上什么反革命的帽子。我想就像我写的这类东西吧,就是说和人家遇罗克不一样,人家写那种东西就给毙了,咱们那个没有,还是有一层老干部他确实保护你,而且那时候胡耀邦看了这个东西之后还找人呢,找人去,他自己都不行,他要找人保护一下。”张木生说。

 

    张木生最终还是没有躲过劫难。1972年,他在呼和浩特被捕入狱。

 

    “一天8两窝窝头,天天吃菠菜。”张木生说,“坐牢8个月,最大的收获是吃窝窝头吃出了桃酥的滋味。”

 

    1973年,张木生进入内蒙古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内蒙古商业学校教书5年。1980年,张木生回京,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任职。1996年,他调入国家税务总局任职至今。

 

    “那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许多书里都收录了。”张木生被写入知青史,提及当年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低语。

 

                                                                 2010-11-29

 

本文选自《讲述草原知青的故事》。

 

作者张泊寒是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2959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705
73#
发表于 2014-3-5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祝临河老插们举办纪念50年庆典马到成功,“老插足迹”早日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主题

80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076
74#
发表于 2014-3-5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欢迎你加入;陕西知青艺术团QQ群;342022335
贺清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草原白雪在2014-3-5 17:23:00的发言:
祝临河老插们举办纪念50年庆典马到成功,“老插足迹”早日出版。

 

忱谢草原白雪版主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问候草原白雪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经博士在2014-3-5 17:47:00的发言:
支持!!
欢迎你加入;陕西知青艺术团QQ群;342022335

 

感谢经博士朋友对65老插的关注与支持!

 

感谢经博士朋友的盛情邀请,有幸加入陕西知青艺术团QQ群!

 

问候经博士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77#
发表于 2014-3-22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知青楷模谢家麟/丹达知青
           一
子夜惊起叹唏嘘,驾鹤西游已一期。
吾与谢公君子会,座中清水各一杯。
2013,9,6家鳞来家谈西行事,不期三日后音容两别。
一期祭。
            二
英魂归去十四天,后来人心也萧然。
谢公精神究何在?君已君血荐轩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78#
发表于 2014-3-22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知青楷模谢家麟/丹达知青
          三
三七再悼忆家麟,古稀人念古稀人。
从此六五知青聚,看遍白头少一人。
          四
少年荷锄阴山南,青葱饮马黄水边。
叵耐识君五载后,团结湖畔再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79#
发表于 2014-3-22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知青楷模谢家麟/丹达知青
       五
同车六五故乡别,惯将艰苦付诙谐。
遽然病魔劫君去,从此金秋难过节。

五七祭,2013,10,13
       六
秋霜折去一青松,不损亮节与高风。
回首故土仍如旧,香山枫叶别样红。
六七祭,2013,1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80#
发表于 2014-3-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知青楷模谢家麟/丹达知青
     七
高风亮节千古颂,首义三晋介子推。
不食官家三千粟,何惧山中骨成灰。
积年奔走知青事,沉疴不曾皱一眉。
丹心尽献丰碑树,除却家鳞还有谁?
七七祭,2013,10,27

丹达知青饱含深情,发表悼念诗。
让我们共同怀念老友谢家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23:26 , Processed in 0.22901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