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2:2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大概称不上烹饪好手。可有一回在鲁迅先生家包了韭菜合子,想不到,鲁迅先生吃得津津有味,舍不得放下筷子,问着:“我再吃几个吗?”经萧红之手完成的那种面食,果真是那么有滋有味么,还是有那么点爱屋及乌的意思,才别是一番滋味在嘴边了呢。
    萧红要去参加个应酬,请许广平找个绸布条束一下头发。许广平拿条粉红色的,放在萧红头上比划着,说:“好看吧!多漂亮!”一旁的鲁迅先生,马上拉长了脸,一点不留情面地呵斥道:“不要那样装饰她……”许广平尴尬得满脸通红,有点无地自容。
    鲁迅先生如此认真细心地关注萧红的衣着打扮,可对许广平,却是不怎么放在心上。萧红见到的许广平是这样的:“穿的衣服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要穿。”萧红颇有感慨地说:“许先生对自己忽略了。”归根结底,应该是鲁迅先生忽略她了吧。有人就直言不讳地认为,许广平与鲁迅先生结婚时,她是红玫瑰。到了这个时候,她枯萎成了白玫瑰了。事实难道真的如此残酷?谁能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3:2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直截了当地问鲁迅先生:“你对青年们的感情,是父性的呢?还是母性的。”鲁迅先生思忖片刻,才回答:“是母性的吧!”
    因为面对萧红,问题又不是很容易回答,所以才“思忖片刻”。可是,分明是个男性,如何转化为“母性”呢?这回答是确切的么。
    有研究者认为:“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因此“萧红視鲁迅为精神与文学之父,在人格上敬仰他,在情感上亲近他。”
    萧红在情感的生死场上,屡战屡败。即使与她同居和结婚的那三个男人,也让她伤痕累累。于是,她那多愁善感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个空洞。正是鲁迅先生,以真诚炽烈的爱抚,为她把这个空洞填充上。所以就有了两人之间产生了暧昧之情的揣测。萧红突然远赴东洋,而且一去之后,没给鲁迅先生一点音讯,是不是预感到了什么,以此作为了断和终结呢。
    举刀断水水更流。听到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萧红怎一个“悲”字了得。在写给萧军的信中,她说:“日本乐器'筝',在我邻居家响着。不敢说是思乡,也不敢说是思什么,但就总想哭。”“关于回忆L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其中的“思什么”“难以处理”,语重心长,令人于无声处,听到惊雷。
    1942年1月22日,漂泊在香港的萧红,病情危重。在圣士提女校设立的法国救护站,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在纸上写了“鲁迅”两个字。这是这位曾经写过《生死场》《呼兰河传》上百万字的女作家,留给人世的最后两个字。而之前,向端木蕻良交代后事的时候,也一再叮嘱,把她葬在鲁迅先生的墓地旁边。
    斯人即将西去,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大陆新村9号,那个常常叼着烟斗的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5:44 | 只看该作者
[tr][/tr]
作家丁玲:文学·爱情·政治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是临澧的名门之后,在她4岁时便去世了。大家闺秀出身的母亲余曼贞,从小就给丁玲讲秋瑾、讲法兰西革命女杰罗兰夫人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6:31 | 只看该作者
                                  豪气的娜拉
    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母亲只得回到娘家投靠丁玲的舅舅。虽寄人篱下,18岁的丁玲不满与表哥的娃娃亲,提出解除婚约。三舅不同意,她就写了篇文章拿到当地的《民国日报》上发表,揭露做官舅舅平日的腐败黑暗,婚事才告吹了。
    1923年,丁玲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上课的老师都是名师,田汉讲西洋诗、惠特曼,俞平伯讲宋词,陈望道讲古文,邵力子讲易经。丁玲对茅盾的课最感兴趣,而“最好的老师”是介绍她们入学的瞿秋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7:30 | 只看该作者
少女时代的丁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7#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8:05 | 只看该作者
再往后,丁玲又远走北平求学。但她在北京学业毫无着落,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陷入人生最为苦闷的低谷。在这时她认识了《京报》副刊年轻的编辑胡也频与他的朋友沈从文。前者对她一见钟情,当年底丁玲回乡,几天后有人敲门,打开一看竟是此前只见过两三次面的胡也频,除了一套换洗的裤褂外,他什么也没带,坐来的人力车钱最后还是丁玲母女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8#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8:50 | 只看该作者
  丁玲与胡也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3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两人感情尚不明了,有朋友说他们好上了已经同居,丁玲一赌气,这事便成了真。那时的丁玲想过做演员,她在北京看了洪深拍的电影《空谷兰》后,给素昧平生的洪深写信,表达投身电影的志愿。洪深惊诧于她的大胆,邀她去上海拍片,丁玲参加了一部影片的拍摄。但她很快便对电影界失望了:“如果电影继续被流氓、商人所操纵,迁就着低级趣味,那么它无论如何不会有艺术的前途的。”她尝试去南国剧社找过田汉,照样不习惯,明星梦就这么夭折了。
    1927年秋,短暂的从影经历被丁玲写入处女作《梦柯》,被叶圣陶一眼相中,发在《小说月报》上。她第一次使用了“丁玲”这个笔名。同年冬,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上头版,引发轰动,丁玲一鸣惊人。
    1928年底,怀着文学梦的丁、胡与沈从文,还一起创办文艺期刊《红黑》,但不久就倒闭了。为了还债,胡也频赴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他们的思想日益左倾。
    1930年,胡也频与丁玲,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左联”。5月,胡也频因激进言论被国民党通缉。11月8日,两人爱情的结晶胡小频(蒋祖林)诞生。仅仅90多天后,在外从事革命活动的胡也频被捕,丁玲用尽方法营救无果。1931年2月7日,胡也频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在上海龙华司令部被枪决,时年28岁,后人称他们为“左联五烈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840#
 楼主| 发表于 2016-9-2 10:50:20 | 只看该作者
                                  被囚三年,日后阴影
    极度的悲愤痛苦,激起了丁玲不屈的斗志。1932年3月,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达在这时走进了她的生活。他是中共党员、左联成员,为史沫特莱担任私人秘书时与丁玲相识。丁玲后来回忆冯达:“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他常常来看我,讲一点他知道的国际国内新闻给我听。不妨碍我,看见我在写文章,他就走了。我肚子饿了,他就买一些菜、面包来,帮我做一顿简单的饭。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一个人。”1932年底,他们住到了一起。
    1933年5月14日,就在前一天,冯达说怀疑自己已被盯梢。他出门去看两个同志,与丁玲约好,如果中午12点前还未回来,她就赶紧离开。当天11点半潘梓年来访,他不以为意,还拿起报纸看起来,丁玲也不好意思离开。突然门被踢开,一伙陌生人闯了进来,冯达后来也跨进来,“他一看见我与潘梓年,猛地一惊,然后就低下了头,好像不认识我……我心里想,‘难道是他出卖了我们?’”
    后来证明,冯达确是暴露了身份,叛变了。丁玲被捕后,押往南京,先后软禁在莫干山与曹公馆。丁玲被绑架的消息不胫而走,但自此杳无音讯,人们一度以为她已遇害。
当局忌惮丁玲的声望及舆论压力,虽然宣传部长张道藩、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都轮番劝降,或请她写剧本,均遭拒绝,但未对丁玲审判,也没有坐牢。软禁期间,丁玲和冯达被强令关在一起,在不知何时结束的“绝望的痛苦”中,她“容忍了‘应该恨之入骨的人’伸过来的手”。1934年10月,女儿蒋祖慧降生了。这也成为丁玲日后最受非议的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03:24 , Processed in 0.200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