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晋阳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晋阳秋的博客

[复制链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烛光大哥和天蓝版主,陈年旧事只为纾解我曾经的压抑,梳理我逐步认知的过程。不当之处还望指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8:49: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小时候听到看到的英雄是至死不渝视死如归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是不平则鸣坚持真理的。记得我们学校东面,北大附中南面是一片庄稼地,学校组织拾麦穗。我们拾的堆了一小堆,一个老乡与我们在一个地里拾,也拾了一小把。后来她走时把我们拾的一部分也装在她的篮子里带走了。同学赶紧告诉老师,并且组织同学准备拦截,要像刘文学一样保护集体财产。老师当然制止了我们的胡闹,理由牵强附会。还有一次我们帮厨,在厨房外面择菜(择zhái),一个大师傅一手拿着抹了酱的馒头,一手抓起我们剥好的大葱,咬掉葱根就大嚼起来,可以想到我们又找老师告状了,依然不了了之。
       运动了,初中学生哪就懂得多少道理,偏偏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初期敢讲话的同学可能会被工作组批评,我这个高中生学长就被批评了,好像无奈的认错了。大字报满天飞时,有一篇讲外地一个同学不承认什么错误,于是不能参与革命,不能佩戴像章,她只能把像章别在胸前的肉上,挺感人。我转抄了一下,还顺带说我们学长不如她.这在校内小小的轰动了几天。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学长的那件事情的真相,只为派性使然。当然学长不会受我的无聊的大字报之影响,他是中学红代会的负责人之一,后来属于四三派吧。
       我们下乡的地方原属于晋中,和昔阳是一个地区,学大寨也最彻底。我们下乡的村子为了修大寨田,把成年的果树埋成了灌木丛。县里收回了社员的自留地,限制鸡猪羊的户养数量,集市查的很严使我们知道了“投机倒把”这个词。
       每到庄稼快熟了,就有人来估产,往往就把这当做真的,最后报的只高不低。可想而知多报了产量就要多交公粮,社员就要饿肚子。更有甚者,“汾阳学昔阳,公粮交细粮”,哇,您说谁不反感,可谁又敢说。我们的学长说了,反映了老乡的心声。学长为此进了汾阳监狱(山西省二监)。不说了,我至今惭愧,好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66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95
73#
发表于 2015-3-20 21:53:22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文风与邓贤文集,中国知青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些不同之处,中国知青梦里边的内容真实的记录了知青内幕,让人看了以后心里很沉重!你的杂文内容真实,能唤起良心的思索与回想,但是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尤其是你那巧妙的结尾,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79
74#
发表于 2015-3-21 18:52:5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说的就是那时候的老百姓,非常苦就是吃不饱,日子过得很苦很苦,咱们的社会也是从贫穷到富裕,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这是一个过程,主要还是沾了政策好的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23:58:43 | 只看该作者
烛光 发表于 2015-3-20 21:53
你的文风与邓贤文集,中国知青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些不同之处,中国知青梦里边的内容真实的记录了知青 ...

       大哥又在鼓励我,谢谢。

       真的,那时上面下达点指标,下面也顶不住,社员辛苦一年白受苦,缺吃少用,根本没有劳动积极性。我们相邻村里的同学写过一文,摘几句。
      
       “71年秋后,汾阳召开四级干部会(县、公社、大队、小队),我作为知青代表也有幸参加。……会议要求上报今年粮食产量,必须都要‘过黄河’(即达到亩产400斤)。我大队1400亩地,‘过黄河’要56万斤,而实际只生产了28万斤,相差甚远呀。阶级斗争号角震天响,学习大寨的雄心高万丈。汾阳中学大门一关,过不了黄河就不许回家。……一咬牙,就按66万斤瞎报吧。……”

       您看鲁天龙写的这段,现在是苦笑一下了之,当时可按66万斤交公粮呀。我高中的学长对此作假之举仗义执言,连带喊出“农民就不能就不该吃细粮吗?”结局也是可悲的,的确是时代特色。

       我看了您刚刚回复北山峰大哥的那段,真的,千万不能开倒车,走回头路,这也是我实在忍不住回复了那篇文章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00:06:34 | 只看该作者
天蓝 发表于 2015-3-21 18:52
最近看了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说的就是那时候的老百姓,非常苦就是吃不饱 ...

谢谢您支持,我们从少年先锋队树立了那么点理想,遵循着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幸福的憧憬未来,幻想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一场运动,一次下乡,一切粉碎,一时倒退。当时竟常做吃饱饭的梦,哪敢想现在的生活呀。
好政策不要变了,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66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95
77#
发表于 2015-3-22 11:31:54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所在的曲沃县史村公社东凝大队们绝大部分社员基本上都断了粮。守本分的知青所分给的住处都被知青中的强者霸占,有的自己到村外打洞造窝,有的住在生产队放农具的窑洞里,有的单身女孩被好心的社员叫到家里去住,好在知青政策规定,每个知青每月有四十五斤的口粮。有不少的知青用自己的口精与较亲近的社员共度难关,每天都是用大量的水,放上一点粮食,放些野菜或者其它能吃的东西煮成浠糊充饥度日,没有粮食下肚的社员不是对社会的贫困产生不满,而是对知青每月能有四十五斤小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我们两人之所以有共同语言,我认为,我们都诚实,都敢说真话!我们不当和尚,更不愿意当那些政治说客,拿那些不咸不淡言辞去愚弄别人。我们从来不穿他人的大褂儿,所以我们不会为一阵大风把井从墻里给刮到墙外绞尽脑汁去辨解。对也好,错也罢,我行我宿,任他人评说,在他人评说中寻找正确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1:4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3-23 21:51 编辑

就是天蓝版主说的,有的政策能让老百姓富裕,有的就不行。我们插队时的一些做法就太极端了,不只山西,全国都惨。

我在别处引过一段,如下:
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同时,由于40万正定人民每年要上交7600万斤粮食,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上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却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卖毛线的被视为投机倒把,拉沙子、摆小摊的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还没有传到这里,人们依旧习惯于敲钟下田、吹哨上班,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
渴望改变、渴望富裕成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声。
…………
就在此时,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正定。
1981年底,正定的工农业总产值20673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高悬在县委的会议室里,而老百姓却不得温饱。面对这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的心情十分沉重。
“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认为,高征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必须及时纠正。这很快成为县委一班人的共识。是坐等中央调整政策,还是主动地向上反映问题,大家却有不同意见。
习近平同志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主张立即向上汇报,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并主动请缨,处理此事。当时县委书记冯国强、县长程宝怀考虑到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让他出面,怕对他造成不好影响。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你们不用担心。”于是,他和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1982年初夏,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对正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正定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要求是合理的。上级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程宝怀高兴地对习近平同志说:“你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您看,连丰收的都穷,其他人不饿肚子才怪。所以我认为真理讨论改革开放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开端,是希望。
谢谢您一直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主题

1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4679
79#
发表于 2015-3-26 17:21:2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制定政策的人很关键,他们是老百姓的出身的贴心人,就会想老百姓所想。如果说高高在上,喝茶看报纸出身,只能定出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政策来,那样,老百姓就要倒霉了,所以,挑选干部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环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0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5:38:29 | 只看该作者
        从养花说起

        我们曾经都是“花朵”,记得吗?老师是培育我们的园丁。大约不少同学持不同意见,不愿意做温室里的花朵。况且我们还是到野外山乡和与庄稼杂草厮混了一些日子。不怕,谁也没说花一定只有红色一种,也不是家养的才叫花,漫山遍野哪里都有花,人们常说山花烂漫,野花也很招人喜爱。但是人工养育繁殖的花确实比较可人,或美或香皆随了人意。
        我在文革前是没有养花经历的,看养花的机会也没有。那时好像已经以粮为纲了,定量、瓜菜代、议价粮等等都实行了。田边路旁房前屋后都是一些蓖麻、豆类和速生菜,没有什么绿化带、花池什么的。学校里有大花园,赏花是不难的,况且北京的公园也多。不过好像当时流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养花也是其一。加上学习比较紧,不大注意花。
        真正留意“养花”是中学语文一篇题为“养花”的课文,是那个单元的重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手法和作者简介,都要熟记,还要背诵一些段落,著名作家的作品嘛。
        也是因为这篇文字,“左派文字狱”把养花和种粮拉到一起比较,当然种粮比较重要,养花又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了。你调剂工作休息,活动活动,就腰酸腿疼,那农民伯伯整年的在田地里劳作,还活不活了?你养花是为了自己,顶多有邮递员闻闻香,吹嘘什么,农民伯伯种粮可是养活了全国人民,也养活了你!
        一篇文章,两种结论,观点截然相反。我们当时一般跟不上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几乎为零,谁说的好像都对。不过,总觉得不至于因此而……,逝者安息。
        养花、种粮都是侍候植物,按说大同小异,都是农业,现在有专业的花农嘛。我们到农村插队,以后回城,多少都有些农业知识,养花应该不成问题,是吧。其实不然,我竟然养花养的不如街坊好,街坊没有农村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4 13:38 , Processed in 0.24501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