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魂留在了北大荒 【转帖】

[复制链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4:19 | 只看该作者
根灌广沃土,
头越重霄九。
宇宙胸内存,
银河眼底流。
幸福长属我,
跃跃入自由。
……”
当年,我们充满着激情、豪情。
记得吗?在翻浆的麦田里、在上冻的大豆地上,我们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革命加拼命再加不要命。我们曾经剥下白桦树皮记下我们扎根边疆的誓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5:0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吗?黑夜里翻地,我们在“东方红”的驾驶室里被蚊虫搅扰、被瞌睡困扰,在播种机的播种台上被爆土狼烟笼罩,在“康拜因”上被热的无处躲藏,在晒场上被麦芒和豆毛扎的刺痒……
    记得吗?早晨两点钟下地锄草,晚上八点钟荷锄而归,走在路上,满眼都是一行行的苗。我们累得上不了炕,疲劳得倒头就睡,玉米垄一行就有上千米,相当好几华里,大豆趟子到头能合几亩地,大田里有收不完的庄稼,晒场上有扛不完的麻包。我们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此我们再不剩饭,拾起掉落的馒头渣和每一粒米……
    记得吗?在北大荒偷懒耍滑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也自觉脸上无光。同伴的赞许、领导的表扬,比喝了一整瓶“北大荒”还要上头。我们干活从不惜力,落下了一身的伤。自从有了在北大荒的经历,以后就是有再重的活也不觉得累,再大的压力也能坚持住,再苦的日子也能过,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高的障碍也能跨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5:5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吗?南方的知青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管白天干活再脏再累,下工后他们都要清洗一番然后穿上干净的好衣服去食堂吃饭。星期天和休假日更是如此,都要穿上干净的好衣服,的确良衬衫、涤卡布外衣、毛涤裤子、锃亮的皮鞋、呢子大衣……
   在知青到来之前,村子里除了几个转业军官和连干部的家属穿的还象点样子外,大多数老职工的老婆都是破衣拉撒的。一直到南方知青来了。当地的妇女们开了眼,纷纷托探亲的知青从上海买来掐腰的确良衬衫、紧包屁股的短立裆裤子、二型半的鞋、用削发器把头发削成时尚的发型……渐渐地,村子里的女人们变的时髦起来了。除草时节,穿着各色的确良衬衫的女人们象遍野飞舞的彩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人不禁怦然心动。南风北渐,一阵清风把北大荒吹遍。
    记得吗?当年,我们是多么的需要文化营养、精神食粮,而那时我们能够看的书只有《红旗》杂志、“老三篇”、《毛选》四卷,能看的电影只有“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还有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宁死不屈》,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能看的戏也只能是样板戏。这些电影和戏里的台词我们都背的烂熟于胸了,每当停电时在黑暗的宿舍里躺在铺上对台词,是必不可少的睡前余兴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6:4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吗?探亲回来的知青带来从未听过的故事,《绿色尸体》、《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讲得有章有节、有踪有影,抓心挠肺、转承启合、跌宕起伏,伴随我们度过了多少个黑暗、寒冷、寂寞的夜晚,……
    记得吗?上山伐木,齐腰深的雪里艰难地扛起原木、抬起抓钩;帐篷内汽油桶做的炉子烧得通红,床铺下还冻着冰。
    记得吗?我们当年曾经为黑土地流过血,不是吗?苞米叶子划破过我们的手;镰刀割破过我们的腿;麻包压烂过我们的肩;锄把磨破过我们的掌;大烟炮冻裂过我们的皮肤……
记得吗?我们曾经咬破自己的手指写下坚决要求上战场的申请。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我们的担架连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赶到五林洞(珍宝岛前线担架营的驻地)。我们的口罩下都挂着一个个冰坨;我们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冻伤。
    到达珍宝岛后,我们十八个小时水米未打牙。吃的第一顿“美食”是半生不熟的乒乓球大小的面疙瘩汤,也是几十年来我们吃到的印象最深、感觉最香的面疙瘩汤。珍宝岛的冲突又起,我们冲上了珍宝岛前沿抬送伤员。前线炮弹告急,为将炮弹送上炮位,冒着老毛子“喀秋莎”炮的弹雨穿过近百米的开阔地,有人受了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7:3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吗?在麦收的日子里,是北大荒最炎热的时候,望着一直接到天边的麦田和晒场上山一样的麦垛,顶着灼人的太阳,我们是多么想念家乡的冰镇汽水和冰淇淋,哪怕是舔上一口家乡的冰棍,尝上一口家乡的酸梅汤……
    记得吗?春种、秋收、夏锄、冬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似乎又回到了农耕时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里与土地为伴。春去秋来,四季往复,感觉好像已经麻木了。风霜雨雪无心问,花开花落两由之。难道我们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了?
    然而,那一夜夜魂牵梦绕,一次次泪眼梦醒又是因为什么?是想起了千里之外的亲人?或是想起了同学伙伴?还是想起了同桌的他(她)?是梦见了家乡的美食?还是听见了耳熟的乡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4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10-23 11:49 编辑

记得吗?那个春节,有人探亲回家了,可我们还留在冬天的北大荒。我们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高声大嗓地一把鼻涕一把泪。高喊着那个是曾经暗恋过的姑娘的名字……
    记得吗?睡梦中,我们为什么又笑得那么甜蜜。是他(她)要返城了,就要回到那天堂一样的家乡;还是他(她)在梦中正在进入洞房……
记得吗?当年,我们离城时,列车第一下拱动开启了车上车下共同的情感阀门,惊天动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北大荒有多么的遥远还是想到何时才能够回到故乡……
    历史的突变,使我们这些大城市里的学生娃被送到了千里之外东北边疆的北大荒。然而,还是历史的突变让我们这些大城市里的学生娃从千里之外东北边疆的北大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俱往矣,四十多年过去。往事依稀,但仿佛那都已经是别人的故事了。
    斗转星移,时过经年,我们都纷纷回到了城里。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城市却变得那么陌生,好像不是我们的城市;我们在农村学会技能在这里根本无用武之地;贫下中农教给我们的忠诚老实则使我们屡屡被骗受欺。许多人因为没有文凭、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而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台将要报废的机器。为了修复这台机器,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开始重新学习,废寝忘食,不馁不弃。另外,还要生出一百个心眼儿、一千个主意、一万条诡计。对付复杂的人际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1:50: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终日里辛劳为稻梁谋,为孩子、房子、车子、票子。为了把新居装饰成圣殿,为了把孩子送到我们不曾达到的学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我们发染雪、鬓成霜。两眼昏花、一口残牙……我们还会更老,腰会更弯、背会更驼、腿会更软、手会更颤……会垂垂老矣。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还活着。想一想那些已经离世的老铁道兵和老职工,还有那些英年早逝的知青……我们应该为他们酹酒相祭。
    我们已经到了“靠燃烧记忆取暖”的年纪了,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年纪。金山银山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活着才是真谛。我们不求名车、豪宅、亿万钱,只愿人长在,来日能相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活着再去看看我们的北大荒。
    我们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一直把北大荒放在心上。因为我们在那里流过汗、流过泪、甚至流过血?因为我们在那里留下了苦、留下了爱、甚至留下了恨?因为我们在那里留下了穿过的破棉袄、留下了盖过的旧棉被?因为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曾经开过的“东方红”、操纵过的“康拜因”、驾驶过的“优特”和“热特”?因为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曾经放过的马、牧过的牛、养过的猪?因为我们在那里留下了曾经……
    因为我们有一个永久的名字叫:知青,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北大荒知青。还因为我们把魂留在了北大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4:31:51 | 只看该作者
                           的该给知青一个安慰
                             
作者:杨延斌
    首先,我不是知青,所以没有索要安慰给自己的嫌疑。我只是敬重知青,因为我吸食过这个群体的文化营养和精神食粮。不过,在知青们开始战天斗地的那会儿,我还只是个不暗世故的看客。
    说到知青这个群体,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影视剧的重头戏,也是各种文学和文艺形式所涉猎的主流之一。原因在于,“知青”这两个字眼儿包含着太多的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如果能把知青和他们亲人们在四十多年前流的泪水和汗水汇聚在一起,准能在大地流成一条河。知青虽然是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特有符号,但被知青影响到的却是他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据网上资料,全国知青的人数大概在1700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在八亿左右。也就是说,当时有百分之二的人成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加上知青的上一代和同代的兄弟姐妹,直接受到知青上山下乡影响的人数不会低于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因此说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青年人大迁徙运动。从现在讲民心民意民主的角度说,不管是什么法什么规还是什么人下得什么令,都得顺民心从民意。那么,当年的知青们背离父母亲人和城市,是情愿的吗?当然不会的。那么一个牵动着几千万人而又人人不心甘情愿的事儿,还能算是个好事儿吗?近一二十年来,有多少当年的知青带着自己的后代回访下过乡的地方,本意是向孩子述说当初的酸甜苦辣和艰辛,以求让孩子悟出父母的不易。但面对孩子的发问“为什么到这么偏远荒凉的地方来,是脑子进水了吗?”他们却蒙了圈卡了壳,只剩下苦笑尴尬和无奈。这一代知青们渐渐都明白了,他们是被动地干了一件自己不愿意干,父母不愿意看,农民不喜欢,国家不合算,子女不理解听后做笑谈的事儿。可以说,知青们用青春赌来的这个明天,真正的是全军覆没,输得挺惨。世上最凄惨的事儿,莫过于自己积极而热心地走进泥潭。而跋涉出泥潭后的疲惫不堪,让知青们尝够了出力不讨好的滋味儿。但一代知青提升和推进了农村的文化和文明,这一点是要作为重大贡献记录在共和国历史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4:33:05 | 只看该作者
在多数知青还不到十八岁时,先是被政客们裹挟着成为他们手中的“火把”,点燃起轰轰烈烈的文革烈火。运动起来了,一代青年们又被煽动蛊惑着挥动起拳脚,把一批批不该打倒的人打到,把一个个不该毁掉的文明毁掉,把红说成黑,把黑说成白,把人妖颠倒,把整个国家来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结果导致祖国前进的步伐停下,人民的生活既不慨也不慷。在被砸得稀巴烂的社会陷入混乱后,既无学也无工的青年们在政客们的眼前却显得多余而碍手碍脚。这就是说,利用青年人把社会搞乱了的政客们,又力求把太好忽悠的娃娃们踢出局。于是,千百万青年人开始演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悲情故事。在红旗漫卷下,他们悲壮地踏上向愚昧和荒凉开战的征程(其实盲动也是愚昧和笑谈)。仅从这一点而言,在青年前加上“知识”二字真是有点牵强。“知识青年”们有点儿被“知识”的意味。遥想当年,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一个个初中生高中生还好意思说是“知识青年”吗?要是这一代青年真的有知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当枪使了,也不会那么廉价地充当时代的炮灰。想想看,成千上百万的人仅凭什么人下个什么指示,就能不加思索地去毁灭优良传统和文化,这还称得上是知识青年吗?对广大知青来说,最难受的是到农村后的悲从喜中来。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手不能提肩不能但,开始还能靠空洞的革命精神支撑着躯体。渐渐地,精神在物质面前败下阵来。当他们明白了要靠工分养活自己--任凭有多高的革命精神肚子也不买帐,一应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全得用汗水兑换,再没有了父母身边一日三餐的热气腾腾。残酷的现实把一个个美妙的精神泡沫戳破了。伴随而至的是精神的垮塌和身心的凄凉。他们最终明白了是被“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给忽悠瘸了。什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们是被当作不稳定因素放逐到了农村。而知青们面对黄土背朝天,无作可做也无为可为。于是,一场本不好看的社会闹剧很快演变成悲剧,知青们上山下乡的消极情绪大大地抵销着正面影响,面上的轰轰烈烈掩盖着千万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虚假的振臂高呼宣示着文革时代的荒唐。盲目的政治激情落潮后,苦闷悲凉和失落变作消沉和失望,象一个巨大的魔网笼罩着知青这个庞大群体。因此,本应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一代知青,反而成为社会的负面消耗。消耗着如金般的青春,消耗着社会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829
3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4:33:49 | 只看该作者
评说知青上山下乡是对还是错,已经不重要,就多给后人留下一点儿评说空间吧。眼下,应把着眼点放到知青们的现状。当年风风火火的小青年们,现在已是60--70岁的老年人了。也就是说,已经到了后知青时代。任凭日后社会能给知青个什么冠冕堂皇的说法,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主导社会舞台的知青们,再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和资本了。对于逝去的年华,痛惜也好,不平也罢,反正岁月
    是绝不可再生的资源,逝去了就是没了。要问知青的时间去哪儿了,时间变成了泼出去的水;时间是由青丝变成了白发;时间就是由健壮的躯体变成病患缠身而老态龙钟。而一代老了的知青,也只能让时间天天变成一杯淡淡的茶。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儿叫与时俱进。那么,怎么在知青身上体现与时俱进呢?我以为,左也别拐,右也别转了,干脆直截了当关心一下知青的老年生活吧!让饱受折腾的一代知青晚年轻松一点儿,快乐一点儿吧!按照我们的民族习惯,父母若是错怪了委屈了冤枉了孩子,为了能认错还得保面子,会委婉地递给孩子一块糖或是一根冰棍儿,这叫安慰。安慰是什么?安慰是一剂能让心灵感觉舒坦的良药。安慰就是精神加物质的填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16:50 , Processed in 0.198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