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48:58 | 只看该作者
                               萧红.情感生活的波动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49:51 | 只看该作者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住不多久,萧红又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也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50:38 | 只看该作者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
    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
    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萧红还参加了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并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51:27 | 只看该作者
                             文学的收获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52:14 | 只看该作者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6:53:01 | 只看该作者
                          《呼兰河传》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继《呼兰河传》后,萧红在香港还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散文《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8:01:29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和文艺青年们的合影

4.jpg (29.41 KB, 下载次数: 0)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8#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8:02:21 | 只看该作者
                     萧军与萧红为何分手
    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萧军和萧红的故事多少都能有些了解。他们一生中有着大量的通信,但大多因为时代的缘故而散失了。幸好萧军先生活到了“文革”以后,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整理注释和萧红的通信,并且每一封信都详细地写出当时的情形。如今,这部书信集《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的手稿影印本出版了,我们终于从中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8:03:10 | 只看该作者
                       萧军不懂女人需要安慰
    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整本书所收集的书信中,一共有萧红给萧军的信四十三封,其中在日本写的三十六封,在北京写的七封。另外还收有四封萧军给萧红的信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文章。在每一封信中,都能见到萧红对于萧军深深的爱慕和思恋。就像萧红的小说一样,她用笔朴实而婉转,读起来无异于初恋时的情书般让人动容。尤其是影印件中,萧红的字小巧而纤细,萧军的字粗大而笔力坚实,足以透出他们的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1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8398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8:04:14 | 只看该作者
读完全书,在感慨他们之间真挚爱情的同时,也会为萧红的悲惨命运而叹息。这个世界上爱她的男人那么多,但她却早早地在香港一家医院里香消玉殒了。而萧军为什么不在她身边?他们为什么分手呢?如果说要从现有的传记和资料中分析萧军与萧红之间的故事,这些书信再合适不过的了。
    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借大侦探波罗之口说:“女人最需要的是让男人爱她。”进一步说,爱要采用一种对方接受的方式。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3:31 , Processed in 0.198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