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亚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复制链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知识青年人物概述


上山下乡运动曾经铺天盖地在祖国的每个角落,但像在大后套这样一块狭长地带上,拥塞过占当地人口近十分之一比例的,近十多万知识青年的现象,恐怕全国各地再无可比之处了。这样一批热血青年的到来,不仅带来当时国内最先进地区的城市文明,还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让落后的巴彦淖尔乡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可以说知识青年的到来,掀开了巴彦淖尔一个新时代的序幕。知识青年的英雄壮举,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以及他们曾经拥有的悲壮情怀,成为巴彦淖尔这片土地上的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这段历史像黄河之水一样,一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他们曾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也深切地缅怀着这段火一样的历史。


君不见,在乌加河粼粼的河水中,至今还倒映着知识青年曾经青春的影子;在麦浪滚滚的沃野上,至今还生长着知识青年的汗水和激情;在乌梁素海的碧波之上,在芦苇丛中,至今还回荡着知识青年天南地北的歌声;在乌兰布和沙漠里的丛丛红柳,片片绿荫,已经成为知识青年永远扎下的根茎……。


我们真想在乌兰布和的沙漠边沿,在阴山脚下,在黄河岸边,树一座永久的丰碑,把所有曾经下乡到此的知识青年的名字,都镌刻在上面,以示永远的记念。我们更想出一本书,把所有曾经到此的知识青年的名字,都记录在案,把他们的生平经历都用文字载录下来,以示永远的记念。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过是一种诗意的创想,实现起来有天大的难题。无奈之下,惆怅临风,只能幻想有一个曾经热火朝天的青春之梦,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没有随着知识青年们的撤离而消失。相反,这个梦出入在所有生活在巴彦淖尔的每个人的睡眠里。在这个梦里,充满了歌声、笑声、号子声、爆破声,充满了哭泣声,悲叹声、遗憾声。在每一个声音的核心里,都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年轻人的影子。为了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念,我们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二十多名,将其编在这一人物篇中,用简短的文字来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轮廓。通过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一面,来剥开历史的苍茫,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开一扇洞穿未来的窗口。

他们中有的已经永远长眠在了巴彦淖尔的土地上,有的以历三代长留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在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奔波中,抒写着他或她对第一个故乡和第二个故乡之间的感情,还有的只把深深的怀念埋藏在胸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凭着知识青年这段光荣历史所铸造的铁的骨头,在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进入不惑之年之后,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金融大员、教育家、艺术家、名记者、全国劳动模范。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也许已经成为了改革大潮中被迫下岗的职工,承担起为儿孙后代服务的人生重任。这些离开巴彦淖尔之后的变迁,只能说是另一曲生活的奏鸣曲,属于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只有留在巴彦淖尔的青春岁月,才是他们共同的永远的痴心,那是对人生最美的青春岁月的由衷想念。


基于如上的考虑,我们开辟了这一章人物篇,先用一文粗线条地画出曾在巴彦淖尔苦练筋骨和一颗红心的杰出代表,用他们今天娇人的光荣,来照亮当年岁月砺练的道路。也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待上山下乡运动,个中的事非功过及其在时空中的久远影响。由于资料搜集上的困难,有很多很多当年的巴彦淖尔知青,现在除了留存的文字报章和档案记录中的一部分外,更多的人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当年被政策鼓动而来,又随政策烟散而去,寄身于都市茫茫的人海之中,散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始了各种遭际都有的新的人生之路,个中成败不是英雄的标准,一份执着才是可资敬佩的真实。成功绝不是空中楼阁和飘然落来的天外福泽,失败也不完全是命运不济的一种扼腕痛失。“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乌江不是月。”苍茫而又遥远的巴彦淖尔,才是他们共同迈向明天的平台。


让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遍地英雄下夕阳而喝彩。让我们登上时空之高,放眼岁月邈远,了然一代人的人生轨迹,然后,循着这条线路,凭着这些往事,依据他们的特点与共性,来壮怀这本《巴彦淖尔知青录》编撰者胸中厚重的愿望。


我们说:“飞起来的是祥和的云彩,沉落下的仍然不灭心头的期待,文字只能是挂一漏万的介绍,祝福却是一份永远的热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团中的“老板娘” ————王淑贞


一位患有前斜角肌颈肋综合症的北京女知青,69的时候,瞒着自己带病的身份,“混”进了远赴边疆,保家卫国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了一师三团十连十班的女战士。因此,她见识了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大沙滩,认识了黄河北进所灌溉的河套平原。在这里,她住在沙漠之中一片黑碱滩上的营房里,喝苦涩的水,吃着拌沙的饭,耕地、锄地、脱坯、打柴、掏厕所、起猪圈,什么活儿都干过。几年下来,战友们左右肩膀和后脖梗子上都压起了厚厚的一层肌肉。而她因为那个不敢明言的先天毛病,“双肩双手不能换着干,只能左肩挑着别人一样多的重量,和大家一样地干着。”后来,她被照顾到连队的小卖部当上了“老板娘”,常常一个人赶着驴车到团部进货,来回70多里路,夏天骄阳灼人,冬天寒风怪叫。


兵团里的“老板娘”这一差事,仿佛是命运的一种暗示。在兵团后期,她病退回了北京,又被病退出了一家汽修厂,后被分配到北京市玩具一厂,成为“为了一碗饭吃”,而默默劳动的工人。在结婚前夕,由于别人不慎,她健康的左手也残疾了。在眼泪和哭求之下,医生妙手从指甲根处截掉了她的左食指上节。她开始为单位管库,利用业余时间,创意了废弃零部件利用的新方法,从而用伤残的身体,立过几次功。再后来,大手术摘除了她三根肋骨。她由着命运的安排,进了北太平庄商场水产组,当了一名售货员。在这块阵地上,她谢绝了个体户的高薪聘请,自学总结出“服用七法”和“柜台语言六规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一份真诚和热情,博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销售服务标兵等光荣称号。1994年2月25日,她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十佳营业员颁奖大会,成了全国唯一一名副食售货员的代表。


王淑贞说:“直到现在,我像我的兵团战友们一样,还经常在梦中回到我的连队。那是个值得大褒大贬的地方,知青中有最纯洁的友谊,也有最可恶的勾心斗角。我们兵团最终是以连年亏损而告别历史舞台的!如果兵团一开始就下大决心把主攻方向放在‘防风固沙’的这个战备位置上,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后,再继续发展,肯定能对当前的‘三北防护林带’做出重要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奏响南湖波浪的人————沈婉芳


沈婉芳,浙江平湖县新塍镇人,在一片“上山下乡”大潮的簇拥下,毅然离别美丽富庶的嘉湖平原,到塞外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当了一名没有帽徽和肩章的兵团战士。刚建点的连队,地无一垅,房无一间,树无一棵,井无一眼,条件十分艰苦。当时17岁的她,渴望早日脱胎换骨,每天跟着战友们顶着烈日自己盖房,别人抬10块土坯,她一次抬19块,150多斤重啊!连队为了积肥多打粮,打苦豆沤肥,她总是头一天晚上把刀磨好,第二天破晓就悄悄出工,等大家起床时,她已背回一大捆苦豆子。在这片大沙漠里,第一年她捧到了一张“五好战士”的立功喜报;第二年她担任了管辖11人的一班之长。71年秋天,沈婉芳所在的三连奉命开拔进入千里山执行采矿任务。由农业连一转变成工矿连,一切又都需要重新开始,战友们住窑洞房,吃窝窝头、干咸菜,用热血和汗水开出了一条条坑道,源源不断地把铁矿石输送出来。


沈婉芳装运矿石,常挑最大块的搬。别人都累了休息,她还挥汗如雨,手脚不停。大家让她和另一个知青轮流开装岩机,那样可以轮换着休息。她服从了这份关心,但一休息下就爬上斜面去撬矿石。有的人看着心疼,瞅空把她工作服给藏了起来,等大家伙开始劳动,她又穿上服装上矿山了。和沈婉芳一起生活过的同志,都说她身上有一股温暖的春风,暖在人心。说她是个不知疲劳的人,劳动中有使不完的劲,生活中有用不完的热情。战友中间谁要是思想上有疙瘩,她大大咧咧地用大实话开导你;如果谁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难,她的帮助都永远充满了热忱。行军路上,她夺过别人的背包,放在自己的肩上,一跑就是十几里;营房里,她不是忙着整理内务,就是打扫卫生。她的这些行动表现出来的,绝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傻大姐”,而是一种乐观、开朗、助人为乐的本性使然。这从她14万多字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来。


沈婉芳最后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她带着十几个姑娘,像往常一样来到掌子面,握住风镐开始采矿。劳动中间,坑道的几根柱子“吱吱”地叫了起来。第一个发现险情的是沈婉芳,她大声吼叫让战友们快撤,话音刚落,巨石就铺天盖地砸了下来。大家闻声扔下工具,跑出了坑道,作为班长的沈婉芳跑过去想拉断现场的电闸,悲剧在瞬间发生了,一块呲牙裂嘴的大矿石,把年仅十九岁的她压在了下面。


牺牲在矿山的沈婉芳,随着各类报纸的宣传报导,在兵团,在她的故乡,激荡出一曲青春的悲歌,震憾了无数人的心灵。她被一师授予优秀兵团战士,师政治部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员,并荣记二等功。现在看来,沈婉芳的死有着悲壮的一面,更有悲剧的一面,仅以此文再为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骑在网络上的商人 ————秦子敬


秦子敬原是一师四团一连的通信员,继任一师一团司令部通信员,后任一师大修厂工会干事、放映员、团委副书记。转交地方后,他是众多兵团战士留守巴彦淖尔中的普通一员。多年之后,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凭着兵团培养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脾性,在国营企业端了27年铁饭碗的他主动选择了下岗。下岗之后,秦子敬坐镇磴口县城一间陋室之中,凭着一台电脑、两部电话,在仅仅几年时间里,帮助国内二十多家化工企业做成了七百多万元的生意,并与近十八个国家的六十家客商建立了商贸关系。一举成为内蒙古河套地区乃至全国化工行业小有名气的老板。


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因特网上抢注了国际顶级域名(
http://www.chinana2s.com),建起了中国首家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硫化碱网络销售中心。凭着这先机独占的无形资产,他的广告网页占据了因特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雅虎网站上硫化碱搜索的第一位。这第一位的优先权,成为了秦子敬与国际客户联系的最有利的高地。他先后赴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性市场调研,每天府看天下商机,筛选成千上万的信息,做生意,挣钱,创汇……。


2000年岁末,秦子敬又注册了内蒙古西北最大的招商投资商务性专业网站:“中国西部招商投资热线——河套商务网”,其目的是让“世界了解内蒙古,让内蒙古走向世界!”在网站的网页上,除了系统的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巴彦淖尔地区农工商牧渔概况,还汇集了当地所有招商引资信息600多项,提供了20几个国家、700多项外商投资信息。使之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国内外影响力最大的招商投资商务信息数据总库。


开辟出这么大的一个天地,秦子敬心中的回归意识却越来越浓。首先,久已淡忘了的兵团生活和兵团战友,成为了他思路的一大亮点。前些年,他陪伴一批批回巴彦淖尔访问的兵团战士,故地重游,往事重忆,思路一下子沸腾起来,与战友联手创办了“兵团战友” 网站。在他的感觉里,网络一下子拉近了天南地北战友们的距离,各种帖子信件雪片而来。而功德一件的,要算他通过网络连线搭桥,使当地一些贫困学生,获得了爱心战友的资助。一段段的留言和孩子们的致谢信,在网页中表露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秦子敬是一个网络商人,但给人的感觉又是一个有着无限创意的诗人。他忙碌在网络中,组织并参与了兵团战友对巴彦淖尔的一次次回访活动。现在,他正与战友们在网上酝酿着,在磴口县城组建一个“兵团战友特区”;发起成立一个“兵团战友基金会”;建立兵团战友旅游接待处;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建一座兵团展览馆;在黄河岸边树一座红色的记念碑。希望用文字及图片和实物来详细记录兵团战友的光辉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涟漪也微笑————梁富海


原北京市华嘉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当年的8月份“应征入武”来到兵团。属于第一批驾临巴彦淖尔的兵团战士,住过荆芭搭的窝棚,吃过沙土碜人的饭菜。他曾是一名拖拉机手,干得是与泥土打交道的技术活,开荒、耕地、送肥、拉粮,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看见了就抢着干。清晨,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他来到牲口棚,喂料、铡草,到食堂里操起扁担、水桶给锅添水、加煤;中午,当人们休息的时候,他又不声不响地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他一个悄悄来到田间地头,守候着正在灌浆的庄稼。听到
云南地震的消息,他把平时的积蓄全寄了过去。作业组的同志病了,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接连干了三个通宵。


72年9月的一天,沙漠里秋高气爽,梁富海本没有出车任务,他闲不住,早饭后帮助大车班拉沙子。快到晌午,他帮助基建排修机床。中午时候,他听说连里喂猪的饲料没有了,就跟了几个战友,划着木筏子到营地西南不远的海子里去捞猪草。海子面积不大,水草丰茂,他们一个多小时就打满了船。往回返时,为了减轻木筏的重量,两个战友跳到水里向岸上游去,只留梁富海独自撑着筏子,缓缓地跟在后面。两个战友已游到了一个长满芦苇的水道,意外发生了,他们的腿几乎同时被水草缠住了,焦急地向筏子上的人呼救。梁富海嫌筏子太慢,说了声救人要紧,不顾战友的劝阻,甩掉了上衣就跳下水。


这时,一个战友正往水底沉下去,水面上只露着两只手。梁富海游过去,抓住战友的手猛地一拉,战友的头露出了水面,可缠在腿上的水草并没有拉断!再一拉,还是没有成功。梁富海再次准备用力时,才觉出自己的腿也被缠住了。他猛地潜入水中,抱住战友的两条腿,用尽全力向水面推去。战友挣脱了水草,浮到了水面上得救了,另一个战友也被赶过来的筏子救了起来。水下的梁富海却再也没有露出头来,水面上只飘着一顶已经洗得发白的兵团帽……。


梁富海的遗体被打捞上来,葬在了乌兰布和大沙漠中一处黄沙岗子上。烈士墓前,连着好多天,兵团的战士和干部络绎不绝地前来悼念这位曾经与自己朝夕共处的战友,回忆着他的音容笑貌。如果说梁富海在牺牲前是个朴实的知识青年,那么在他牺牲之后,这种朴实才在战友们的心灵深处放出了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的力量 ————翟新华


兵团的战友总结他是一个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人,是一个待人真诚,凡事实事求是,善于理解别人,也尊重别人,身处逆境也豪迈旷达的人。农场的人都服他,为他的能干,懂生产,身上有种神秘的力量。他要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在一般人眼里不可能的事,经他一“谋划”就奇迹般“顺理成章”。跟他干得久了,人人都有点盲目自信,离开他才会明白,奇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此,我们不想就他的所有人生轨迹来画图,只辑选在兵团和在巴彦淖尔生涯中的几个片断,来供人们更好地认识一个颇具个人魅力和传奇风格的英雄人物。


翟新华来兵团的时候,携带了一只沉重的木箱,里边整齐地码着的全是书。熄灯号响过之后,他钻进工具房,用袋子堵严门窗,把桶扣过来当凳子,铺一块羊皮作垫子,一盏小油灯,读书到天亮;河套每逢下雨,地里一片泥泞,伴着哗哗的雨声,他读书写笔记,忘记了时间;星期天,他带着馒头,兜里揣着一本书,夏天躺在荫凉下,冬天躺在干渠背阴处,一读就是一天,自谓人生莫过此乐也。


大渠决了口子,一批又一批的兵团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冲动得来不及思考,就奋不顾身地跳入了冰凉的渠水,用自己年轻的身体站成人墙,想堵住决口的渠水。水口子却越冲越大。随后赶来的翟新华选择了砍树枝、运土块,树枝在人墙后塞住决口,石块泥土又压紧树枝。后面赶来的人跟着他干,决口很快被堵了起来。跳进水里的士兵受到了表彰,自然没有他的份。


1976年兵团交归地方后,刚上任的建丰农场副场长翟新华,就担起了开挖乌加河总排干的副总指挥,时年仅26岁。名为副职,实则全工程的谋划、协调、指挥全由他掌控。数九寒天,在冻土上挖这么大的工程,又适逢兵团知青人心思归,手续铺天盖地之时,他思维不乱,掌控得度,关建时候调用煤矿上的生力军,让工程如期圆满完成。


翟新华是使用机械化收割小麦的首先倡导者,他不打无准备的仗,提前下令检修全部设备,要求相关人员排除故障不能超过一刻钟,这是一项不容疑问的硬要求。开镰其间,清晨他准时登上康拜因收割机,坐在指挥台上,一脸庄重,一言不发,每天在烈日下暴晒十几个小时。在他的监督和带动下,农场工作一路机械化,收割、拉运、脱粒、入库一口气完成。一个麦收下来,翟新华却晒成了非洲黑人。


批邓之时,翟新华在四连蹲点,他命令严格出勤,每天积肥,实行定额管理。职工白天猛干,晚上学文件早累得筋酥骨软,哈欠连天。大字报批判他只抓生产,不抓政治,破坏批邓。翟新华召开全连大会,请“革命”可以不吃饭的“左派”出来辩论,如果不能不吃饭,那就得积肥,那就得上工。大字报上的“九评”流产,批翟变成了积肥高潮。


77年底,翟新华在巴彦淖尔盟党校作报告,数九时节,礼堂里没有暖气,又不生炉子,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说,几百号听众只有两个走出去小解。雄辩、逻辑力量与煽动性,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吸引力简直神了。78年春天,翟新华在农场发动积肥高潮,规定一亩地至少万斤肥,他率领机关干部带着大砰下连队。首先检查肥质量,然后按地块目测堆数和大小,以样板堆过秤,绝不含糊。农场当年粮食产量由220万斤,神奇地猛增至370万斤。


农场拨给他一匹马,供他骑乘,还有吉普代步。节假日里,自己访亲探友,这些东西从不我用,而是赶着驴车来去。节俭是他的习惯,家里吃饭,任何人不能剩,够吃为止,菜多了就会发脾气,即使招待上级领导也一概而论。他身边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真诚实在的朋友。随着他名声远播,慕名而来的兵团战友,都想到他名下工作,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溶炼出来的骄傲 ————任亚平


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就走向了他后来为之发展不懈努力的巴彦淖尔,当了二师十三团的一位知青战士,并努力进步为一名参谋者。那一年他只有17岁,刚刚中学毕业,完全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按他本人的话说:“中断学业,过早离校,提前步入社会,给一个学识浅薄的青年带来无法找回的损失和终身的遗憾。但是,在另一番天地里,在社会大课堂的兵团大学校中,习武练技学做人,由于干得实在,练得认真,学得留心,收获很大,受益非浅。”又如他的总结和感慨:“漫漫兵团路,广茅天地间,结交各地战友,学习十八班武艺,了解社会大观,懂得做人道理。”“在兵团所分配的各种工作,我是努力认真去学、去做,单是自己干过的‘几大员’工作,就使我回味无穷,长久受益。”这是个善于总结人生,又绝无半点虚言的大实话。“从组建兵团到撤销兵团,从各路知青纷沓面来结为战斗集体,到战友挥泪告别陆续返城一一离去,我目睹着这一切,伴随着这个历史变化,走完了全过程。”这是他对自己兵团战士生涯的最简练的总结。


在生产建设兵团里,任亚平先后干过多种工作,每一行在他的眼里,都是一本新的教课书。先说当炊事员,从没做过饭的他,一下子要给百十号人做饭。每天起早贪黑,切菜、和面、揉馒头、蒸窝头,炊事班的活,使一个年轻人懂得了柴米油盐和一碗饭菜的来之不易。再说通讯员,锻炼的是眼勤、手勤、脑子勤,少说多干,东跑西颠。特别是发信取邮件,在战友中落得个“心里有大家”的印象。70年11月,18岁的他光荣入党,要说当年,仅此殊荣,足见其能了。三说司号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比别人早起晚睡,起床、出操、上工、开饭、晚点名、熄灯,一分钟不能差。自认乐趣在“号声一响,一排排宿舍灯马上齐亮。号声不响,肚子再饿也不能端着饭盆进食堂。”四说报道员,两个月的速成培训班,培养出一个为《兵团战友报》写文章的人。“干这行,各个连队都跑,什么地方都去,哪个团首长都带。”“五花八门,什么都没学,什么都要写,慢慢琢磨出一些写公文、写文章的道道。不仅高考时作文拿了高分,更主要是以后的工作中,这点本事帮了大忙。”五说劳资员,权力不小,对外的任务多,跑得地方多,结识的人更多,见多识广,对社员认识更深。六说指导员,团结好一班人,熟悉了生产,取得了发言权,锻炼了好口才。最属第七项,居然由篮球运动员,进而成为队长,领一帮兵团战友,进行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比赛,锻炼出“胜不骄败不馁,沉着稳重不怯场”的好心态。


有了如上的积累,在国家改革高考制度之后,任亚平挺身走进考场,搭上了头班车,脱下了兵团服,成了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的一位大龄学生。毕业后当了教书育人的老师,后走入政府的政策调研室,再后来,重回巴彦淖尔,由临河市委书记到巴彦淖尔盟委书记,最后又回到内蒙党委任要职。这样一路而来的人生旅程,有多少力量来自兵团生活的锻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我是看着学着走过来的,感情深,理解深,受益深,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了兵团的摸爬滚打的经历,尽管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信息爆炸,人才竞争,更新观念,高强素质,德才勤绩,干部四化等新提法,新要求,铺天盖地而来,但也没有感到难以招架。”现在回忆兵团生活,他的感慨是:“有悲怆,更有振奋,有遗憾,更有自豪,有所失,更有所得。我深深感到,在成千上万的兵团战士中,凝结着一种兵团精神,这就是苦苦求索,默默奉献!这种精神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并继续支配着我们今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的另一种表现  ————晓坤


十二团一连的一名老兵,第一任大车班班长,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车队队长。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且极有毅力,尤其是一个17岁的大娃娃,这种质地更令人敬佩。七一年的时候,刚刚建队不久的连里,他这个人身上带出的内涵和个性特点,就颇为引人注目。正如一个战友日记中所言:“大车班长晓坤好学肯干,来源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令人敬佩,值得学习……。”这不足以说明他这个人,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事例:


当年连队有匹排号“34”的黄骠马,桀骜不驯,无人能驾驭它。晓坤不信,一翻功夫使出,硬是把它塞进了车辕里。有匹排号“27”的大青马,傻大笨憨,没人愿要。晓坤发誓要调教好它。一年之后,果然赋予愚顽以灵气,使此马成为全连最佳辕马之一。连里有个最难缠的人叫蒋伟华,要是跟你提出个愿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晓坤给大车班的人发上皮鞭梢,一人三根就三根,蒋伟华死乞白赖了几天,愣是没如愿。


再说连队东北面有一个水泡子,盛夏时节,大家戏水,他挥臂游泳。游前说好40圈,你数吧,最后一圈不多一圈不少。游完了定额,上岸擦身,穿着就走,绝不拖拉。排里要建公厕,一战友玩笑说:“我在几个地方都试过,就数东南角地心引力大。”晓坤听了大笑,厕所就建在了那个引力位置。一位战友与一匹心爱的白马亲近时,被马咬伤了面颊,晓坤婆婆妈妈的陪着他又说又笑。


更让人敬佩他的要数临危不惧和处乱不惊。七一年冬天,白雪盖地,班里三套马车从乌拉特前旗出发,满载烤火煤返回连队。道上,一驾马车躲汽车,翻扣在两米多深的沟底。车手躲过一劫,吓傻在一边。晓坤赶过来,先安抚再受苦,然后一把锹头两只小筐,一口气复原了车与煤。回到连队,他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让一件不太光彩的苦难之事沉默至今。


晓坤后来也受了一难,那是赶车拉粪的途中,套马习惯地突然折回“家”,把他生挤在车与墙之间,腰椎因之受伤。两年之后,此难后遗症发作,迫他离开了心爱的马车排。再后来他因病退回呼市,进了工厂,苦学不辍,先中专后大学,终在北京一国家机关安身立命。兵团中曾获过的四好集体标兵奖至今还藏在柜中,全团巡回宣讲先进事迹会上的掌声,至今还时不时在耳边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不言悔的信念 ————邱家恒


邱家恒天津十六中学生,68年刚毕业就报名下乡,被分配到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公社。初下乡时,认识很一般,随波逐流而来。两年后为走与留所困绕过。其母有病卧床不起,兄弟二人又全下了乡,回城有着现成的理由。抉择的结果,选择了留下来。当其时,老乡们的看法是:“山红雀都走了,留下灰大头了”。城里的亲戚朋友说:“当农民没出息”。


后来,有上大学的机会,邱家恒没有走;有调入盟委农林局工作的机会,他也没有走。期间,邱家恒加入了共产党,被推选当了村政治副队长,后由副而正,最后当了有着七十多户农民的村队长。这些变化,令他在信心与信念都有了新的转变与飞跃。抱着一份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想法,他开始了全身心的投入,领着村民们大干、快干、苦干……。


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邱家恒组织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科学试验小组。小组以农作物种植为出发点,几经反复与实践,总结出高粱早锄、深锄、蹲苗和头水迟、二水紧、三水四水看情况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培育出了被命名为“同杂二号”的高产高粱品种,获得了亩产千斤的好收成。这一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高梁产量成双倍增长。各地下乡知青纷纷效仿,科学实验小组遍地开花。


几年之后,邱家恒所在的生产队,老种子都被新高产种子所取代,小麦亩产千斤田也出现了。村中原来所欠30000多元的债务,很快被还清。75年粮食产量从24万多斤上升到39万多斤。劳动工分值由原来的5角3分上升到了1元。人均收入达到128元,公共积累比当年增加了十几倍。他的事迹,给在乡知识青年极大的震憾。他本人也一跃成为自治区知青标兵。


邱家恒由此成为了全盟插队知青中的榜样人物,也成为各种荣誉的专业户。在1977年全盟第二届知识青年先代会上,他立于众多优秀人物的最前列。其“投身于工农之中,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言,被各级领导在众多场合中,以扎根农村典型事例大加引用。他的名字与事迹,也随着报纸的宣传,在整个内蒙古知青界,成为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77年之后,知青回城之风愈演愈烈。面对大势所趋,邱家恒始终不为所动。他回家探父母,与家人在思想上几经冲突,最后坚持己见,不仅留在农村,还反潮流与另一位女知青结了婚,以示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再后来,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巴彦淖尔知识青年榜样人物——邱家恒,后来任乌苏独仑公社东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盟农业局不脱产副局长,在改革的大潮之上,最终不知浮沉在了何方宝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套的守梦人 ————高崇毅


高崇毅出生于天津南市的高家大院,其祖上几代人都是大官僚。他15岁初中刚毕业,以一张血书的形式,随了一批下乡知青,他来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白银公社红丰二队。同行中,他是年龄最小的知青。几年下来,他的个长高了,体魄健壮,性格刚强,什么农活都会干了,连掏大粪都得心应手。


村支部书记请他当民办教师。他摇头宁可种地也不当“娃娃王”。村小学校长“三顾茅庐”,才动了他只想务农的决心。决心是出于他对农村缺少师资的情况了解。从此,在一个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他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时,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趴在膝盖上写作业。高崇毅会拉小提琴、二胡、吹笛子,这些还是他在家中幼学的手艺。这手艺让他成了这所村办小学第一个教音乐的老师。学校第一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就是高崇毅用笛子吹奏的国歌。孩子们向国旗敬礼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多才多艺的高崇毅,当时颇得村里几位漂亮“小芳”的喜欢,最终天缘而成的,是镇里的医院药剂师于秀珍。两人相识相爱最终结合,工资相加月收入是39元钱。结婚一年多后,知青开始大返城。高崇毅却考上了巴彦淖尔盟师范学校。众人劝他返天津,他觉得好容易有一次上学的机会,怎么能放弃呢?高崇毅毅然上了学,当时全家人就靠妻子每月32元糊口。


高崇毅毕业后被分配到五原县六中,不久又以优异成绩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再度回来,高崇毅在教学上如虎添翼,学生中考升学率大增,他的“名气”也大增。各地不少重点中学要用高薪来挖他,天津市一所重点中学也请他返回故乡教书。高崇毅都拒绝了,他舍不得县里的这所中学,舍不得学校里这群农村学生。


在高崇毅的努力下,五原六中的小记者站成立了,《绿叶》文学社开业了。《绿叶》杂志13年间出了50多期,刊登学生习作1500多篇,全国及省级刊物转载达200多篇。校园刊物扬名全国,文学社连续10年全国获优,杂志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学文学社团报刊一等奖。语文报主编陶本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啸、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作家浩然、叶辛、贾平凹……许许多多名人为小小的《绿叶》写来寄语或题词。


 高崇毅1999年创办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在学校开设的“心语”服务热线,领先全国,属内蒙古第一。现在发展成全县和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免费热线。每天,来自各地的学生和家长的电话,把高崇毅忙得团团转。他的老伴是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十几年做过四次大手术,被医生几次判了“死刑”,结果竟奇迹般地活下来,支持着他的事业。


曲指算来,高崇毅在五原当了近40年的教师。桃李满天下的他,先后获过市级百名优秀骨干教师、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先后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校党支部副书记,现任五原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几十年来,高崇毅一直没有离开教学一线,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他将青春和才智全部献给了五原的教育事业,他的事迹感动着河套大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22:00 , Processed in 0.324019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