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昆明知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 民 抗 战 滇 军 出 征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7: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滇军乘胜进入长沙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鏖战徐州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上万忠骨埋他乡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与昆明相隔2000余公里。77年前,一场战争却将两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也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1938年4月,60军奉命参加徐州会战,将士们在距台儿庄东南10公里处的苏北邳州市戴庄镇禹王山一带,成功掩护数十万中国军队安全撤退。27天的战斗中,4万云南子弟兵伤亡过半,上万忠魂埋骨他乡。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近日,本报记者心怀敬意来到徐州,重走战地,寻访战争见证者。

第一站 陈瓦房500壮士血染的土地陈瓦房村,坐落在邳州邢楼镇南,当初,这是一个以当地村民姓氏和砖瓦结构房屋命名的村落。如今,村子还在,名字却变成了瓦房村。提起最初的名字“陈瓦房”,当地人几乎无人知晓。然而,这个小村庄,却因77年前那场战斗在滇军史志里赫赫有名,尽管已记不起它最初的名称,但一些村民多年后仍对那场战役难以忘却。
               
“要问打鬼子的事儿,恐怕只有陈老爹知道了,我带你去。”知晓来意后,一位热心的阿姨将记者领到了村东的一个小院里。他们口中的陈老爹,原名陈銮辉,如今已86岁高龄,算是村中的长者。

对于年幼时发生在村中的那场战斗,他更多停留在一段如噩梦般的记忆里。“1938年4月下旬,村里突然来了很多军人,他们说是从云南来的,让老乡们快点跑,这里马上要打仗了。全村人抱着简单的行李,拖着老人孩子,慌慌张张地向南跑。当时全村170余人,几乎全部出去跑荒了。”陈銮辉并未见到激烈战斗的场景。然而,战后5天,当全家回到村子里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他终生难忘。
               
“从村口到家门前,到处都是尸体,有的被烧焦,有的已经开始腐烂;村里五六十户人家,有一半的房子都被烧了。”老人站起身,指着村边一片田地说:“那儿死的人最多。”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壮士鲜血染红过的土地,如今变成千顷良田。那场民族抗争的刀光剑影,已随着经年的风吹雨打无处追寻,但镌刻于历史年轮的枪炮声,却犹如晨钟暮鼓,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时光回到1938年4月22日上午,天刚蒙蒙亮,陈瓦房村仍浸润在淡淡的晨雾中,作为183师先头部队的第541旅1081团二营,刚到陈瓦房村口,即遭遇日军。营长尹国华(石林人)迅速部署战斗,与日军展开激战。战士成串爬上日军坦克,把手榴弹往坦克展望孔里塞,不断有人从坦克上滚下来,接着又有人爬上去。最后,有几个战士拉响手榴弹,与坦克同归于尽。
               
日军增援部队蜂拥而来,以数倍优势兵力将二营阵地铁桶般围住。在日军的猛攻面前,尹国华营官兵浴血奋战,但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年仅30岁的尹国华与该营500余人壮烈殉国,全营仅剩10余人,在向陈瓦房村西南侧突围到村口时,又遭到日军追击,只有士兵陈明亮1人冲出枪林弹雨。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陈瓦房,滇军将士的殊死搏斗,为全军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站 邢家楼、五圣堂
“兄弟,我带你回家”
陈瓦房战斗如火如荼之时,邳北战场上,邢家楼(今邢楼镇)、五圣堂(又名武圣堂)、蒲汪一带也是战火熊熊。
               
五圣堂一战,当地至今仍流传着一段“难兄难弟”的故事——60军中有不少盐津县人,其中,183师1084团三营一连连长赵克,又名赵师韩、赵党,盐津县串丝箭坝村人。在邳北战役争夺五圣堂阵地的战斗中,他率领全连战士连续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最后,在与日寇进行肉搏战中壮烈牺牲。他的堂哥赵继昌是6连连长,同在五圣堂一线阵地作战。战斗结束后,赵继昌(凤庆人)把赵克的尸体从仍弥漫着硝烟战地的土尘里扒出,用柴草烧后,用一个布袋装着骨灰,天天挎在肩上,随军打仗,直到最终回到家乡,才将骨灰和遗书交到赵克亲人的手中。
               
而今,在五圣堂的田野里搜寻当年战事的痕迹,已了然无痕。昔日的战场,早已种满了庄稼,长势喜人。但在村里96岁张德芝老人的讲述中,依稀可以找到当年战斗的惨烈。
               
战斗打响前几天,张德芝一家离村逃避战乱。再回到村中,已是战后20多天,眼前的场景他从未见过,“尸体,已经晒干了,水沟里、坑洼里,到处都是,一点就着。”在大人们的组织下,全村人将滇军将士尸体统一收集到一处洼地,就地火葬。回想起来,张德芝深感自豪,“我牵来耕牛,套起牛车亲自收殓了8个士兵的尸体,送了他们最后一程。”
              
“你当时才16岁,不害怕吗?”我问老人。“那会儿当然怕,不过大人们都说他们是英雄,为了打日本人死的,就没那么怕了。”张德芝说。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当年村民埋葬滇军将士骨骸的那片洼地。整片洼地约有近300平米,其中积满了水,水塘中,满是生长茂盛的水草,将洼塘装点得一片翠绿,像极了将士们家乡的色调。
               
第三站 火石埠
通信使用白族话 日军窃听也枉然
从五圣堂出来,沿淘沟河东堤南行,不远处,就是火石埠。火石埠村旁有山,据村民说,山中所产火石一蹭便出火花,村庄由此得名。
               
时光回溯到1938年春夏之交,这儿是第182师539旅第1077团火石埠阵地,也是60军御敌的第二道防线,固守禹王山的重要门户,在战略位置上十分重要。因此,60军军长卢汉曾令182师师长安恩溥(昭通人)“一定要死守阵地。”
               
如今,全村很难再找到当年战场留下的点点滴滴。在村口,记者询问了几位80多岁的老人,问起当年的云南人。“那会儿当然怕,不过大人们都说他们是英雄,为了打日本人死的。”他们对云南兵的记忆,聚焦在一个“风语者”的故事上。
               
二战期间,美军为了防止日军窃听,专门征召印第安人入伍,称为“风语者”。其实,“风语者”也出现在60军火石埠、东庄战场上。在60军军事电话的串联点上,火石埠居于中间位置,是60军御敌的第二道防线,扼守南面的禹王山。日军为了掐断60军的指挥系统,专门训练了“哮天犬”,当时战地的军用电话,常被日军军犬咬断。最要命的是日军还常派特务窃听,了解我军内部布置与作战指令。
               
为保护军事秘密,不知是谁的发明,军部下令把通信营、连、排的电话员,全部换成白族士兵。战时,整个云南白族人口虽只有百十万人,但参军的不少,所以也容易物色白族战士。这样一来,下达命令、上报报告,统统译成白语。日军派出的窃听人员,明明听到声音,却不知是哪国语言,窃听计划宣告破产。
               
第四站 禹王山
生在云南,死在山东
               
禹王山在台儿庄东南方向,位于京杭运河东岸,邳州戴庄镇西部,海拔高度124.6米,相传过去常闹水患,人们在山上建了个禹王庙,祈求平安而更名。
               
1938年那场战斗,禹王山成了一座英雄山。“太悲壮了,滇军的勇敢令人敬畏。”聊起那场血战,禹王山下戴庄镇村民张士杰至今感慨。张士杰是当地一名老教师,禹王山战役50周年时,邳州政协曾出版了一本《浴血邳州》纪念滇军,他被聘为采访员,收集整理资料,因此对滇军充满敬意。
               
“有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支奇怪的军队,战士们皮肤黝黑,个子不高,村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从云南来的。”张士杰回忆说,打完仗后,禹王山的山坡上,地表被很厚一层手榴弹木柄、弹皮覆盖。当时年仅10岁的他和小伙伴一块到山上捡子弹壳,曾目睹一个战士,双手仍紧握上着刺刀的步枪,刺刀上仍有血迹。战士的上衣口袋里揣着一张烟壳纸,纸上写着“生在云南,死在山东”。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禹王山下,这座山没有庞大的体魄,也没有俊俏的丰姿,静静地横躺在辽阔的麦田里。走近时,满山遍野荆棘载途,青松遍植。山上,已难寻觅战争的遗迹,只看到一些裸露的岩层,隐隐泛黄。上山做工的村民李磊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讲,这些石头都被鲜血染红过。”
               
“山坡上那些小土包,据说都是埋云南兵的坟地。”顺着他的指引,记者看到一座座没于荒草中的黄土堆。从李磊的讲述中记者得知,禹王山上的滇军坟茔,有幸碰到了一位忠诚的守墓人——老人名叫李修武,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村民。当年,他一个人就埋葬了400多名滇军将士。之后,每年清明时节,老人都会扛着锄头、背着纸钱,到禹王山上给滇军修修坟,烧烧纸。村里有人不解,他就说:“这都是为国家牺牲的人,应该得到尊重。”10年前,90岁高龄的李修武年迈体弱,再也爬不上禹王山了,但每当这一时节,他仍会站在自家的大门前,拄着拐棍儿向着禹王山凝望,清明祭祀的重任,则交给了儿子李加美。在老人眼里,禹王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是血肉横飞的鏖战,是4万滇军的辉煌以及上万滇军将士的忠魂。
               
春城晚报记者 袁明锋 摄影报道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8: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烈激战过的地方
曾经埋忠骨的地方
武汉 抗战纪念园难觅滇军身影               
从昆明到武汉,近2000公里的距离,飞行时间仅两小时,朝发夕至。而在77年前,滇军北上抗日,要跋涉数十日才能抵达武汉,沿途艰辛非今人所能想象。77年过去,在武汉会战中阵亡的滇军将士魂归何处?他们的事迹还有人记得吗?最近,本报记者奔赴湖北多地,寻访这场战役留下的滇军印记。
               
汉抗战纪念园
纪念碑上难寻滇军名录
               
武汉洪山区九峰乡新跃村石门峰路,坐落着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园区占地2000余亩,山清水秀,被誉为“风水宝地”。其中一个园区就是武汉抗战纪念园,这是专门为纪念武汉保卫战中牺牲的英烈所建。拾级而上,阶梯中间贴着“武汉抗战大事记”(1931~1945)的彩页,云南名将卢汉的名字赫然可见。
               
走上山腰,“武汉会战阵亡将士英烈榜”让人不忍细读,数千名将士的名字赫然在列,不仅有姓名,还备注了籍贯、部队番号、军衔以及阵亡地点,其中以湖北、湖南籍将士居多,阵亡地点也以湖北阳新、崇阳和江西居多。但记者来回搜寻数遍,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滇军名字。不过,目前还有部分空白纪念墙尚未刻字,今后会否刻上滇军将士的名字,尚待时日。
               
阳新排市石梯山
百姓多年不忘滇军将士
               
武汉东南方向的阳新县排市镇石梯山,滇军曾在这里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排市血战,先后歼敌七八千人。
               
不久前,在“关爱抗战老兵云南群”,湖北阳新籍人士张德华说,77年过去了,当地百姓从来没有忘记这些战死在异乡的滇军将士,清明节都会去祭奠,90多岁的老人说起都会放声恸哭。然而,如此惨烈的战斗至今没有一块纪念碑。
               
张德华说,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在石梯山,为那些为国捐躯的滇军将士立一块纪念碑,告慰英灵。
               
声音
史学家建议:尽快建造武汉抗战纪念馆
               
武汉会战期间,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上演,多位名将率领军队在此留下抗战印记,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但遗憾的是,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武汉多家文史馆以及抗战遗址却发现,武汉以及周边

都没有与武汉会战相关的抗战纪念馆。一番寻访下来,难觅滇军身影。
               
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胡德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滇军在抗战时英勇善战,涌现出众多抗日名将和烈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为保卫国土筑起一道血肉长城,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中国现代史学会原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熬文蔚也表示,武汉抗战遗址比较丰富,应尽快建设武汉抗战纪念馆,武汉有条件也有必要建造一座武汉抗战纪念馆。届时,将包括滇军在内的抗日英烈的资料放进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记者从武汉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根据建议,武汉拟规划在岱家山新建武汉抗战纪念馆,与武汉会战遗址群连成整体进行保护利用。
               
春城晚报记者 刘超 2015年07月0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8: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昌会战中滇军的机关枪阵地
滇军向敌人发射迫击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8: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制亚德里安钢盔
户撒刀
捷克式轻机枪
霍奇基斯气冷式高射机枪
云南白药百宝丹
-------------------------------------------------------------------
杀敌利器  
民族气节力压武士道 户撒神刀砍杀日本兵

“滇军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陈旧到先进的蜕变过程。”昆明市政协文史委顾问、云南陆军讲武堂研究会理事陈秀峰向记者介绍,唐继尧之前的新军被叫做旧滇军,旧滇军始终保持着两万人的规模,装备较差。而军人出身的龙云上台以后,立即将整军备战列为首要任务。他先征兵万人,并利用矿产业等收益,买来了大批法国武器,装备了3万多滇军。相关史料记载,滇军加强步兵连的标准配置为:3挺重机枪、6挺轻机枪、3门迫击炮、4个掷弹筒、63支步枪、20支手枪,每人一顶法式钢盔,这些武器使滇军成为当时中国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其中,60军更是赢得“素质已成为全国之冠”的赞誉,被视为“国之劲旅”。

    滇军神盾 法制亚德里安钢盔

    60军最明显的一个装备,是士兵头上戴的法制亚德里安钢盔,这是最早的现代钢盔。由于钢盔的正中央有一道凸起的“鸡冠”,形似古罗马的斗士,看上去很有气势,给人一种威武之师的感觉。

    当时装备钢盔的中国部队不多,装备的钢盔种类也很少。哪怕是中央军也只有部分军队有钢盔,大部分装备仅是一顶布制帽子,也就谈不上任何防护能力。

    滇军利刃 霍奇基斯气冷式高射机枪

    如果亚德里安钢盔是盾的话,那么60军装备的霍奇基斯气冷式高射机枪就是矛,当时60军的轻武器甚至连中央军也比不上。

    法国霍奇基斯气冷式高射机枪最初由奥地利陆军的一名上校设计,经一名在法国工作的美国工程师优化改进,成了一种久负盛名的机枪。在德国MG34机枪出现之前,霍奇基斯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真正成功的气冷式重机枪。

    此枪每分钟射速400发,配有多种弹头,包括穿甲弹头,可以打步兵、打战机,甚至可以打击装甲车,是当时中国战场上最先进的武器。据说60军每个团就有3个重机枪连,每个连都装备霍奇基斯气冷式高射机枪6挺。

    此外,滇军还大量装备捷克式轻机枪,这种武器性能优良,装弹20发,可以迅速更换枪管,是当时最优秀的轻机枪。60军每个连都装备6挺捷克式轻机枪,此配置已不亚于中央军的精锐部队。

    法军是现代迫击炮的老祖宗,二战各国包括英美苏德日等国家的迫击炮都是仿造法军81式布朗逊迫击炮。事实证明,滇军装备的这批法式迫击炮相当精良,射程远、精度极高,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很大作用,杀伤了大量日军士兵。

    搏杀利器  削铁如泥的户撒刀

    除了先进的热兵器,一些滇军将士还习惯使用另一种冷兵器——云南刀。阿昌族打造的户撒刀就是众多优良云南刀中的一种。

    户撒刀始于明代,当时明朝发动了“三征麓川”的战役(户撒属麓川故地),由于与内地联系困难,兵器的补给就只能靠当地生产,于是留守的明军工匠便把打刀工艺传授给了户撒的阿昌族,户撒也就成为当时的大后方和兵工厂。几百年间,阿昌族的打刀技艺不断精进。各典籍提到的阿昌刀无不“削铁如泥”、“刚能断玉、柔可绕指”。

    长矛大刀这类武器不容易在树林中施展,不如短刀灵活,云南刀除了防身,也用来开路,滇军官兵很多都会几手刀法,加之又善于山地作战、步伐灵活,因此在与日军的近距离搏杀中并不处于劣势。

    异常神勇 20多人炸毁日军两坦克

    滇军的民族脾气在抗战时期是异常鲜明的。据一些文献记载,滇军某次遇见日军坦克纵队,死伤无数,最后由一个名叫吕建国的排长,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反坦克敢死队。由于没有受过反坦克方面的训练,20多个云南汉子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坦克边后,有的用步枪朝坦克瞭望孔里打,有的用手榴弹试图炸断坦克履带,有的干脆爬到坦克顶上用刺刀猛撬坦克的顶盖。

    面对眼前异常神勇的滇军士兵,日军坦克兵也感到非常惊讶,这与他们此前遇见的士兵完全不同。之后,日本人用车载机枪向外扫射,炮塔四面乱转,滇军士兵都不知道坦克的炮塔还能转,几个爬在坦克炮塔上的士兵被甩了下来。

    凭一个“勇”字,20多人的敢死队前赴后继炸毁了日军两辆坦克。

    救命神器 治伤奇药“万应百宝丹”

    滇军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云南白药,60军离开云南,没有通往省外的火车,60军官兵只得徒步行军,他们经过40余天艰苦行军,走了1000多公里,才步行到达长沙,随后乘坐火车,开赴抗日第一线。在行军路上以及后来的战斗中,士兵都离不开云南白药这个救命神器。

    在60军整编期间,云南各族人民给予这支部队巨大的支援。其中“白药大王”曲焕章先生就无偿捐献了8000瓶,云南白药当时被称作“万应百宝丹”,在治疗枪伤、刀伤时有奇效。抗战期间云南白药声名鹊起,传遍全国,并远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产量也因战时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96

帖子

636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6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壮哉!勇哉!
            □ 陈伶娜
    忆“七七”,民族危亡在旦夕
    铁血滇军展旌旗
    巫家坝,出征誓师勇无惧
    徐州会战,舍生忘死浴血阻击
    武汉会战,前赴后继昼夜毙敌
    保卫长沙,鏖战歼敌慷慨捐躯
    常德会战,惨烈搏杀打出军威
    我们记得您
    肉搏台儿庄时的牺牲壮烈
    血洒禹王山时的重伤不离
    激战中条山时的宁死不屈
    壮哉,滇之英雄
    勇哉,国之劲旅
    立今朝,血雨腥风已去
    犹念我10万忠魂
    英灵不朽,功勋永记


★ 相关连接:
▲ 前一篇:7.7事变78周年纪念 (图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3:31 , Processed in 0.2290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