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8: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岳庙里的“三多四绝”都是什么?

      说起这东岳庙,老北京可都不陌生,它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外的神路街,乃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里主要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以前这里经常举行声势浩大的庙会,现如今已是道教活动场所。
      要说这东岳庙为何这么出名,还要从它的主要特色“三多四绝”说起。
      东岳庙的“三多”都是指什么呢?指的就是神像多、碑刻多、楹联匾额多。也许您要说了,很多道观庙宇里都有这些啊,这本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可是,在东岳庙里,除了供奉的东岳大帝以及七十六司神像外,还供奉有其他神灵仙道,据称东岳庙以前供奉的神灵达三干之多,被称为是供奉神像最全的道观。这里既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也有某一行业的保护神,比如工匠和建筑师要拜的鲁班爷、梨园弟子要祭拜的祖师爷喜神等。除此之外,还有专司某一事情的神灵,比如掌管人间爱情婚姻的月下老人、保佑人们收获财富的文武财神、祛除各种瘟病的五瘟神、赐予人们子嗣的子孙娘娘等。
      除了神像多,东岳庙里的石碑石刻也多,堪称是京城各庙之首。此外,东岳庙里的楹联匾额也是其一大特色景观。这些榣联匾额蕴涵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给人以警示,凸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说完了三多,那么东岳庙里的“四绝”都是什么呢?其实关于四绝的说法,一直就没有统一过。在老北京的顺口溜里,有这么一句“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这说的就是东岳庙里的四块碑石,也就是所谓的“四绝”。
      我们先来说说这“机灵鬼儿”,它指的是东岳庙的一块石碑,即《重修东岳庙金灯碑记》,这碑记出自顺治帝的手笔。在碑座两侧都刻着小道童提灯笼的画面。那小道童一副神气机灵的样子,据说在东岳庙重建完工的那天,从天宫来了一对小童子,他们手拿净瓶和宝葫芦,在东岳庙里转了一下就不见了。人们说这是天庭派人来视察东岳庙重建工作的。
      在西碑林炳灵公殿前有一处石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透亮碑儿”。在碑首刻有两条张牙舞爪的蟠龙,人们透过碑首可以看见碑后站着的人,这是因为工匠们采用了透雕手法,在龙身处镂刻出了六个孔洞,因此这块石碑才得名为“透亮碑儿”。
      “小金豆子”说的是铺在岱宗宝殿月台西侧的一块青白色石条,在这块石条上面镶嵌着一粒粒状如豆粒的金点。刚开始人们都以为那是真正的金子,于是便争相抠取,实际上这些金豆子不过是自然形成的铜矿脉点,而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东岳大帝“赏赐”给人们的呢?
      在东岳庙四绝中的最后一个“不吃亏儿”指的其实也是块石碑座,那上面刻的是一群顽皮嬉闹的小猴儿,它们在捅了蜂窝之后见马蜂团团飞来,便只得抱头逃窜,匠师们把这些小猴子刻画得神态逼真,整副画面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东岳庙里的三多四绝确实是吸引大批游客的砝码,但人们来到东岳庙还因为这里许愿求事特别灵验。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东岳大帝既掌管着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掌管人间的福祸安危、生死寿天,因此对于泰山神的祭祀在历朝历代都十分受到重视。人们常说,在踏进东岳庙之前必定先将内心不好的念头都过滤掉,因为一个恶念,即使再不起眼,都会  酋引来东岳大帝的反感,从而给自己带来灾祸。如今的东岳庙依然香火鼎盛,每逢有道教活动,前来参加人也极多,而东岳庙庙会则更是老北京脑海深处室的难忘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8: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白塔内真有《金刚经》吗

      到过北海公园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座白色佛塔,这座藏传佛教喇嘛塔是顺治年间建造的,据说当时有一位从西藏来的高僧,请求顺治帝树立塔寺,以使佛法保佑黎民百姓和国运,顺治帝欣然同意,这便是北海白塔的由来。
      可是,您所不知道的北海白塔还有一个秘密,那便是老辈子人口口相传的,在这塔中藏有高僧刺血所书写的《金刚经》。
      据说清初顺治年间,天下初定,但有局部战乱,有些妖魔鬼怪也趁此机会来到人间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特别是在北京城里,经常出现恶鬼猛怪袭击无辜百姓的事件。顺治帝为此事十分头痛,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因此当有高僧上表,恳请皇上建造佛寺和佛塔以安天下时,他便马上恩准了。
      可是,这北海白塔建造起来之后,仍然经常出现鬼怪害人的事情。于是,朝中大臣又集体上书,请求皇上沐浴斋戒,诵经祈福。顺治也照办了。但仍镇不住这京城里的恐怖气氛。每一天老百姓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而且明朝的遗老们更有了推倒大清江山的口实。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治请了几位德高位重的喇嘛,恳请他们为其思考对策。
      一名喇嘛说,最好是用《金刚经》来镇住京城的鬼魅煞气。可是,一般人书写的《金刚经》没有那么大的威力,最好就是用当今天子亲笔手抄的经文,再经过活佛的加持,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名喇嘛为表忠心,竟刺破自己的手指,将指血滴入顺治书写《金刚经》的墨水中。这使顺洽大为感动,并发誓从此之后要断除荤腥,长期食素。《金刚经》书写完毕之后,关于经书应该安置在何处,又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说,这经书应当放置在洛阳白马寺,因为那是东土佛教的发源地。还有人说,应该放在大慈恩寺,那里是玄奘法师翻译经书和修行的道场。
      在几番争执之后,一位活佛说,不如就在开光之后,将经书放置在北海的白塔里吧。众人一听,便纷纷向他请教原因。
      “北海白塔,建在琼华岛上,这岛本就是集灵气之所成,而白塔更是经过加持,具有大威神力的。因此,把这《金刚经》用黄绸缎包好,放在白塔中是最稳妥不过的了。”
      大家想想,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就依照这位活佛的说法去做。为了加强震慑邪魔妖孽的效果,这位活佛还特意将两枚佛骨舍利一并装进了金漆盒内。
      这部被众位高僧加持过的《金刚经》果然发挥了威力,不久之后,京城里关于恶鬼邪魔伤人害命的事情果然绝迹了,而北京上空的尘雾和阴霾也渐渐消散,连续好长时间都没见过阳光的老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
      顺治帝见如今已然是一片太平景象,便要论功行赏,那些高僧活佛并不愿领受什么封号或供养,唯愿顺治帝能以一颗仁爱之心来治理天下。顺治帝深受感动,便在北海白塔前立誓发愿,尽此一生要恭敬三宝,做一位爱护众生的明君。正因如此,北海白塔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更显神圣、庄严了,而北重海白塔内部藏有高僧加持过的《金刚经》这一说法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在1 976年,因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北海白塔顶部出现了一些裂缝,在修复工作中,工作人员发现塔内确实有一只金漆盒子。但是,人们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并没有《金刚经》,只有两枚舍利子,可见,北海白塔内部藏有《金刚经》的传闻不足为信。

      

      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8: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雍和宫的旗杆会落泪?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其旧址在明代本是内官监官房,在清代康熙年间为胤禎(即雍亲王)的府邸,雍正帝驾崩后,乾隆便将其改建为藏传喇嘛寺。关于雍和宫的传说十分丰富,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近代的一个故事。
      在雍和宫寺庙内,有四根清代时树立起的木制旗杆,其中的两根高约三十米,竖立在昭泰门内左右两旁的长方形石座上,另外两根则驮负在两只石狮的背上,高度约有二十余米,笔直地竖立在雍和宫大殿露台下的东西两侧。百多年来它们就这样静默地直立着,并不被人所注意,直到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打进了北京城,这四根旗杆才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一天傍晚,一名喇嘛路过雍和宫主殿露台下的石狮旁,他惊奇地发现旗杆正在向下滴水,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名喇嘛发现昭泰门前的旗杆也在滴水。一时间,  “旗杆会落泪”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雍和宫,众位喇嘛亲眼看到旗杆的铜帽处正不停地往下滴着水,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整根旗杆和石座已经被淋得湿漉漉的。
      有人说这是老天爷的眼泪,可为何只有这根旗杆处会有水落下,但别处却没有呢?也有人说,这是菩萨在显灵,而更多的喇嘛则认为这是因为日寇入侵,连旗杆都在为祖国的河山被铁蹄践踏而落下泪水。
      雍和宫的旗杆因日寇侵略而落泪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四九城,这一消息无在第一时间内点燃了人们对于敌寇的仇恨,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北京城里迅速蔓延。
      一位喇嘛还向人们讲述了他最近一直做的梦,他说在梦中看到雍和宫里供奉的金刚、罗汉以及天龙八部、一切护法神都呈现怒容,他们手持各种法宝和武器,将入侵的敌人全制伏。
      雍和宫中还有一名少年僧侣毅然脱下僧袍,参加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雍和宫里其他的喇嘛都很担心这名少年的安危,可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他,只是日夜在寺院中为他祷告祈福,希望他能早日平安回来。
      这一晚,做完晚课的喇嘛们从大殿中走出,正要各自回去休息,却见一名少年站在昭泰门的旗杆下,笑嘻嘻地望着大家。有人认出辽蜥是那名脱下  运气僧袍、参加抗日队伍的小喇嘛。于是大家纷纷走过去,可是待大家走近了,却发现这人没有踪影了。好几位喇嘛深觉不妙,不久后果然传来少年喇嘛阵亡的消息。而这一天,雍和宫旗杆上滴落的水特别多,喇嘛们说这是旗杆在为那名少年喇嘛的早逝而惋惜。
      那么雍和宫的旗杆到底是什么时候不再落泪了呢?有人说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当天晚上就不在滴水了。也有人说雍和宫的旗杆本来不会“落泪”,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全是人为的,一定是有人爬上旗杆,用清水灌满了铜帽,这水便顺着铜帽的裂缝处滴落下来,从而制造出一种旗杆落泪的假象。可是,爬上旗杆的人会是谁呢?大家猜来猜去也没有个结果,倒是有人说起那位跑去参加抗战并牺牲的少年,生前是个攀爬能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8: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求姻缘最灵验的寺庙

      说起男女婚姻大事,我们不得不提提在北京求姻缘、求爱情最灵验的几个地方。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广济寺。
      广济寺是闻名遐迩的北京“内八刹”之一,它坐落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始建于宋朝末年,每天来这里求姻缘、求桃花的人络绎不绝。而人们求姻缘主要奔着广济寺圆通殿里的观音娘娘来的。
      据说,在宋朝末年,这里住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大娘,她与自己的独女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但这个女儿乖巧懂事,十分能干。颇受乡里乡亲的喜爱。
      眼见着唯一的女儿出落得俏丽明艳,已经快到婚嫁年龄了,这老大娘不由得伤心起来,若是给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后半生由谁来照顾呢?可是她又不想因为让女儿照顾自己而耽误女儿一辈子的幸福。想来想去,这大娘觉得自己是女儿的累赘,于是就在夜里离家出走了。
      这姑娘在天亮后一见娘亲离开了家,便知道事情不好,于是请邻居帮忙一起去找人。但不幸的是,大家发现这位大娘在村口的大槐树上吊死了。女儿思念母亲,整日痛哭不止,并说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换来母亲的命。那天,观音菩萨恰好经过这里,听见这悲悲切切的哭声,心中十分难过。她素知这家女儿是个善良孝顺的好姑娘,便救活了这位大娘,并说这姑娘以后必定会嫁到一个大富之家。
      不久后,果然有户大富人家的长辈前来提亲,他们知道这家的女儿相貌出众、品行难得,于是下了聘礼,并要将这位老大娘接到自己家里,让她安享晚年。村里的人都说,到底还是好人有好报,在这家女儿出嫁之后,人们便在这里盖起了寺庙,其中还供奉了一尊观音圣像。这家的女儿还经常过来燃香礼佛,祈求一家人平安幸福。以后那些求家庭和睦、求婚姻幸福的人便也来这里烧香拜佛,您还别说,来这里祈求过的人,他们的婚姻家庭还真挺不错的呢。
      广济寺里圆通殿里的观音菩萨保佑善人,自然也能惩治恶人。明朝时候,在这一带有个恶霸,他毒打妻儿,虐待老人,而且还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加节制地挥霍着家中财富。
      他听人说广济寺的一口枯井下面藏着宋元时期的宝贝,于是便趁夜色带着一名家丁,偷偷摸摸地来到广济寺,并找到了那口枯井。就在他要用绳索将家丁顺下枯井的时候,从井口处冒出一缕青烟,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立在井口,轻启朱唇,说这井下藏有金银财宝无数,貌美如花的少女常年随侍左右,但只有那些够胆量的人才能进去,并享用这一切。这恶霸一听,便推开家丁,自己跟随那女子来到了并中。
      可这里并没有什么珍宝和美女,而是一千拿着铁锁链的恶鬼,他们將这恶霸锁了起来,并历数他平生所做的坏事。这恶霸早已被吓得昏死过去,筹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锁在阎罗殿里,正等候着阎王的判决。
      干百年来,在广济寺这里因虔诚发愿而求得美满婚姻的大有人在,而因为胡作非为遭到惩治的人也有许许多多。人们说广济寺里的观音娘娘能看透人心,你的心好,自然婚姻、家庭就好;你的心里装得全是坏主意,做尽了坏事,自然会受到惩罚。直至今日,住在广济寺附近的人们还在传诵着圓通殿里的观音娘娘是如何救人、如何给人带来美好姻缘的故事,而广济寺里那株古树,便是最好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8: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钟寺里果真有钟神娘娘吗?

      在北京丰台区东部,有这么一座寺院,老北京人叫它“分钟寺”,历史上它也被称作“粉妆寺”,  因为清代的皇帝们到南苑狩猎时总会带上一此后宫妃嫔,而这里就是给那些妃嫔们提供休息和梳洗打扮的地方,“粉妆”二字便形象地表明了这里的主要用途。不过在最一开始,粉妆寺并不是用来给妃嫔们梳妆打扮用的,它的名字是叫“分钟寺”,而不是粉妆寺。可为什么要叫分钟寺呢?关于分钟寺这个名称的来历,一直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但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却也不超过两三个。
      听老北京人说,在这里原来有个小寺庙,这里既没有什么出名的古迹碑文,也没有什么得道高僧,唯有寺庙里的一口钟还算是个稀罕物。也不知道这钟是什么时候铸成的,上面锈迹斑驳,但敲起来那声音却很是洪亮。
      更奇怪是,同样的一口钟,但在不同的人听来这声音却不太一样。村东头有个懒隋成性的小伙子,他听到的钟声是“快起!快起!”,仿佛是在催促他早点起床去忙农活儿。村西口有个壮汉,为人勤劳又诚恳,在他听来这钟声分明就是“别忙!别忙!”。村中还有个小气又贪心的财主,在他听来这钟声却是“放开!放开!”,而一位乐善好施的老大爷,他听到的钟声是“福到!福到!”。
      明明是同样的一口钟,而不同的人听到的声音却干差万别,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位年岁颇大的老人来到这里,当地人见他孤苦伶仃的,便留下他来打更,村里人给他工钱。这老人在摸清衬里人们的性情脾气之后,再打更时就有了区分。他知道李家的儿子勤劳能干,因此他在李家院前敲梆子时就轻轻地敲,那意思是告诉他天还未亮,还可以多休息会儿。他还知道郭家的二小子特别懒惰,天天赖床,在来到郭家大院前,他就使劲地敲了几下梆子,那意思是催促他赶紧起床干活儿。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这老人说自己身体不太好,也没那么多气力走路了,村里人十分感谢老人多年来为村里做的事,于是大家就轮流照顾他。也许是他不想拖累大家吧,这老人挨了三两天就过世了。老人去世后,大家就发愁,以后应该由谁来为村里人打更。就在大家正商议时,却听到一阵钟声“嗡嗡”响起。村里人好生奇怪,便循着声音前来,他们见到一口钟立在村口,可到底是谁铸造的,就没人知道了。
      这钟也很是奇怪,它响起的声音在不同的人听来差别很大。于是村里的人都说,这一定是那位老人变成的钟,他是放心不下咱们才会这样的。于是,村里人又集资修建了一座小庙,把老人的尸骨埋葬在这里。
      不过,也有人说这口钟本是在明朝时期铸造的。当时京城闹瘟疫,奉了朝廷的命令,几个工匠就开始铸造铜钟。按照皇上的意思是,这口钟敲起来一定要有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此才能驱赶瘟神。这些铸钟师傅就开始日夜忙碌起来,但他们铸造出来的钟敲出来的声音却仿佛失了魂一般,工部的官员十分不满意,并说假如在十日内不能制造出让皇上满意的钟,这些工匠的性命就难保了。
      可是无论工匠们再怎么努力,这钟还是铸得很失败,而且敲出来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难听。一个老工匠想想自己过不了几天就要丧命了,便唉声叹气的。可巧这老工匠的小女儿看到爹爹和几个工匠愁眉苦脸的神情,于是就问大家出了什么问题。
      老工匠把这事告诉给小女儿,他一想到自己的妻女以后无人照料便不由  酋得悲从心来。这小女儿听完之后点头说了声“明白了”,便纵身一跃,跳进了铸钟用的熔炉里。大家强忍着悲痛用这溶水铸造了一口新钟,老工匠轻轻一敲,那钟声便震耳欲聋,洪亮的钟声传遍了北京城,而瘟神也被这雄浑的钟声给赶跑了。
      后来人们在此处盖了座娘娘庙,是为了纪念跳进熔炉里的铸钟娘娘。每到清晨,阳光刚刚出现,这口钟便自动敲响,有些自称是开了天眼的高人还说曾看到一个容貌俏丽的女孩子在敲钟,而到了夜间,这个女孩子则来来回回地在走,有一只脚还是光着的。
      此后,假如京城再发生了疫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敲这口钟,在敲钟前,必先祝祷一番,希望钟神娘娘能驱散阴霾,赶走瘟疫。
      如今,钟神娘娘的那座小寺庙已经没了,大概是毁于战火了,而这口钟落到了何处,也没人能说得清。只是还有些老北京偶尔会念叨着“钟找不到了,钟神娘娘又要怪罪人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神宗与火神爷之间的打赌

      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园,而定陵便是明神宗墓葬,在这座墓葬的石碑背面有一块圆形的痕迹,呈白色,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至今仍十分清晰,关于这块白色圆形痕迹的由来,民间流传的说法一直很多。
      据说那个十岁登基的明神宗十分昏庸无道,刚二十出头时就花费巨资给自己营建陵墓了,当陵寝建造完毕后,他便不再管理政务,终日沉溺在歌舞声色、美酒美女的包围之中。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他不管不闻;哪里闹了饥荒,死了多少人,他更是毫不在意。外面一片怨声载道,可这明神宗还在美梦中沉醉呢。
      一个大白天,明神宗刚刚寻欢作乐完毕,便陷入了沉沉的昏睡中,梦中出现了一个穿着大红色衣服的人,自称是天上的火神爷,他指着明神宗说,你这样沉溺于酒色之中,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是会遭到报应的,你的陵墓注定会毁于雷火。
      明神宗怒道:  “胡说八道!皇帝乃是天子,天子的陵墓自然是有神灵保佑的,你一个小小火神,岂能奈何于我?”
      火神爷倒是不生气,而是间明神宗是否敢和他打赌,明神宗说:  “这有什么不敢?假如我的定陵被雷火焚毁,我就瞎掉一只眼睛。”火神爷听罢嘿嘿一笑,便没了踪影,明神宗起身才知,原来是一场梦。
      既然是一场梦,明神宗自然不会往心里去,而他跟火神爷打的赌,也全然不记得了。这天,明神宗又听歌看舞,忽然觉得左眼看东西很模糊。他以为是睡眠出了问题,才会看东西看不清楚,可是过了三五天,这只左眼真的瞎掉了。明神宗慌忙请太医进宫救治,但太医们都说这病来得奇怪,实在是束手无策啊。明神宗心里凉了半截,回想起梦中与火神打赌的情景,他开始害怕起来,并且因此而大病不起。
      明神宗驾崩之后被葬入定陵,但奇怪的是,他那只瞎掉的左眼死死地闭着,但右眼却怎么也合不上,像是在死死地盯着什么。神宗安葬完毕后,人们发现在定陵石碑背面有一个呈白色的、圓形的东西,仿佛是一团圓月,而且在夜晚还放出光亮。人们说这一定是明神宗那只右眼变成的,因其形似圆月,便被称为“定陵月亮碑”。可是,为什么在定陵石碑上会出现这么个东西呢?
      有人猜测,一定是明神宗担心火神爷烧毁自己的定陵,所以才要日夜盯着自己的陵墓。不过定陵终究也没能逃过被火焚毁的劫难,在一场不明原因的大火中,定陵被焚毁了。而石碑上那个形似圆月的东西也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选陵为何要大费周章

      历史上的皇帝们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即位之后,除了要平服人心,还要树立威信,还有件特别重要的事,就是修建陵墓。而在选择陵墓问题上最费周章的,恐怕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当年,朱棣为了自己的陵寝可真是费尽心思,请了十几位风水大师到处选址,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满意的风水宝地。朱棣希望自己的陵寝既要风水好,又要风景优美,还要隐蔽一些,不要被盗墓贼打扰。最后,朱棣决定亲自出去看看,毕竟是给自己办事,到底还是自己亲眼见了才最安心。
      朱棣出宫选陵的第一站便是香山,当时恰逢秋季,香山上的枫叶鲜红中,透着灵气,往远处看是一片农田,这便象征着“五谷丰登”。朱棣觉得香山这里不错,一来这名字又好听又吉利,二来香山距离紫禁城也较近,子孙们蛙来祭奠自己也便利,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风水也好,此地处于京城的西北方,属于上风口,在风水上说,这种地势有利于子孙。
      出来这一天,眼看日头西沉,朱棣便对身边的太监说要回紫禁城。他带领着太监、侍卫四五个人正下山时,迎面看到两个老汉在走,这两个老汉虽然脸上褶皱成堆,但笑呵呵地走路时气不喘、腿不颤,十分硬朗的模样。朱棣便问:  “两位老先生可是住在这附近的吗?”
      这两个老汉早听说朱棣来香山选陵的事,他们生怕皇帝看中了香山,因为真是这样的话,大家都要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了。于是这两位老汉就想出了个鬼点子,要赶走这位选陵墓的皇帝。
      这两个老汉答道:“我们就住在这附近,不过最近也想搬走呢。”
      “哦?这里既有良田,又有美景,两位老先生为何要搬走呢?”朱棣不解地问。
      “这位先生您有所不知啊。这个地方可是不吉利,每天晚上都有冤魂恶鬼出没。而且这地方的地势也不好。假如从东北往西南方向看,这山便如同一只狮子,横卧在此处。若是从东南往西北看,这山又如同是一头趴着的猛虎。不论是恶狮还是猛虎,都不是吉利的象征。”一个高个子的老汉指着香山半山腰说:  “前天这里还发现了一具死尸呢,哎呀,那人死得可真惨!连头皮都给扒下去了,鼻子也给啃没了……”
      “胆敢在此妖言惑众,还不住口!”朱棣身旁的一个太监说。
      “这怎么算是妖言惑众呢?您可不知道,我和我大哥在这里住几十年了,若不是有恶鬼出来伤人,我们难道愿意搬走吗?”一个略微有些驼背的老汉悠悠地说。
      “怎么?这里有庙,也没有镇住恶鬼吗?”朱棣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庙宇说。
      高个子老汉说:“那庙啊,以前叫囚龙庙,因为庙底下压了个到处喷毒水的龙。不过因为年久,那庙里的大梁已经没了,因此我们叫它无梁庙。”
      朱棣一听,刚才的好心情顿时没了。他觉得有些口渴,便说:  “这里有无河水可以饮用?”
      “以前这里确实有条河,后来不知怎么地也干了,大家都管那个叫哑巴河,只剩下个河床了。”驼背老汉有板有眼地说。
      “既然这样,那就不多搅扰二位了。敢问两位老先生尊姓大名?”朱棣问。
      “我们姓沙,世代以杀猪为业。”两个老汉呵呵地笑着,丝毫不理会朱棣那张越拉越长的脸。
      朱棣听罢便黑着脸走了。看来香山这里也不成,那还是去其他地方看看吧。就这样,为了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地方,朱棣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可每当他来到一处,不是觉得景色不好,就是因为这里有幽灵出没,或者是风水不祥。
      最后,姚广孝说京城北面的昌平风水上佳,少有人居住,风景也雅致,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气力到处跑了,既然自己最信任的军师都这么说,那就按他的意思来吧。姚广孝所选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十三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6: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墉参本与乾隆挖坟

      清朝的大学士刘墉,不仅才学出众,而且机智敢言,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十分丰富,而且花样也都不少。其中有一个故事颇能体现出刘墉的为人和足智多谋。
      话说刘墉与和坤同为大学士,又同在朝堂做官,可两人的行为做派却完全是两样:刘墉一心为国为百姓,和坤则是为了保全乌纱帽;刘墉为人耿直忠诚,和砷虽然也忠于皇上,但他更忠于自己的私欲;刘墉清正爱民,和坤却贪赃枉法,欺负百姓。因此这两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相处得还不错,可私底下和坤早就对刘墉恨之入骨了。
      这一天,和坤与几位大臣在一起议事,远远地就看到刘墉走过来,和砷心说,今天倒是要给这刘罗锅儿出个难题,给他点儿颜色看看。于是就当着众多大臣的面说:“素闻刘大人胆识过人,什么事情都敢禀奏,什么人都敢参奏,现在我说一个人,不知道刘大人敢不敢参他啊。”
      刘墉看起来是一副忠厚模样,其实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这和坤存心要戏耍他,索性他就附和道:“敢啊,这有什么不敢的。只是不知道如今要参的人是谁呢?”
      “当今皇上,你敢参码?”和坤说完,有几位大臣也跟着笑,大家心说:“也不知道这个刘墉是真傻还是假傻,他也不问问清楚,就敢一口答应下来。”
      刘墉却说“只是和大人,假如我真的参了当今万岁,你总该有所表示吧。”和坤听后便说:“在场的大人都是见证,你若敢参圣上,我就拜你为师。”
      刘墉听完,迈步就走,说是去参皇上,还说参完皇上之后晚上和大家一起吃茶。大家看他那大摇大摆的样子,都觉得好笑,心说,这个刘罗锅,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啊,你就参去吧,你就等着被杀头吧。
      这刘墉来到太和殿后就往地上一跪,高声说:“臣刘塘有事请教皇上。”
      乾隆见了觉得奇怪就问:  “刘爱卿这是怎么了?有话起来说吧。”
      “臣不敢起来。臣敢问万岁,偷坟掘墓者当治何罪?”刘墉一本正经地说。乾隆便说偷坟掘墓者应判死罪,不论是谁,都不能打扰死者的安宁。刘墉听后就说:  “臣有本参奏。”
      乾隆一见知道必定有人做了偷坟掘墓的事,让刘墉给查到了,因此就说要给他做主,没成想刘墉参奏的竟是乾隆!乾隆心里好生愤恨,当年他看到明陵的木材十分不错,因此便借口修明陵,悄悄把明陵的好木材尽数搬走。乾隆把脸一沉,说:  “我那不叫偷坟掘墓,而是给明陵移了个位置。再说了,大胆刘墉,你参奏本朝皇上,难道你就没有罪吗?”
      刘墉一听,便摘下顶戴花翎,说:“万岁,臣情愿丢掉这官职,以此来谢罪。”说完就出了朝房,在外等侯的和坤等人见到刘墉摘了官帽,便知他确实参了皇上,于是和坤不得不对着刘墉磕头叫“师傅”。
      再说那乾隆虽免了刘墉的宫,但心里还是不痛快,晚上做梦都想杀了刘墉。他仿佛真的坐在金銮殿上,吩咐侍卫将刘墉拖出去斩了。这旨意刚下,就见那湛蓝的天空立马变得昏暗起来,一阵狂风吹得人都是东倒西歪的,而且夕(地都在晃动,半空里一个声音响起:  “你怎么能随便杀掉真正的国家栋梁呢?这样的人才可是很难得的啊。”乾隆听完也害怕起来,便连声说“快放了刘大人”。直到被身旁的宠妃推醒,他才知道是一场梦。
      就这样,乾隆又将那准备回老家的刘墉给请进了紫禁城,要他继续留在朝里。尽管刘墉偶尔还是惹得乾隆不开心,但乾隆也只是斥责几句,再不敢动杀掉他的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5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也会哭?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位于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总面积约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依照五行八卦、风水理论,精心选择并建造起来的,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说起这十三陵,关于它的传说故事也有许多,然而流传最广的就是这十三陵的石人石兽竟然也会哭泣流泪。
      也许您会说,我去过十三陵好几趟了,就看见好些个雕刻精美的石人石兽,那石兽一共二十四只,分别是麒麟、大象、狮子、骆驼、骏马、獬豸,每种动物有四尊;那石人里有文臣武将各四名,还有四个立过功勋的大功臣。
      您说的这些都不错,但是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会流泪的故事,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话还要从清乾隆年间说起。当初,乾隆看中了十三陵永陵、定陵两座大殿的木料,他觉得这木料十分上乘,这要是给自己的陵寝做点缀,那该多好。于是就命人将永陵、定陵两座大殿木料给拆走了。可是有了第一回,乾隆就想来第二回。他东瞧西看,觉得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也很不错,便又动了贼心,想把这些石人石兽搬到自己的陵寝去,便说:  “朕看这些石人石兽造型威武,假如摆在朕的陵墓里,必定会保护陵寝的安宁。”
      乾隆的这些鬼心思全被刘墉看在了眼里。刘墉是个正直的大臣,他不会像和坤那样溜须拍马,但却忠厚爱民,颇得民心。乾隆开始时也不敢贸然行事,就向和坤与刘墉征询意见。和坤自然是捡着乾隆爱听的话说,三言两语就把乾隆哄得眉开眼笑。可刘墉心中深觉此做法实在不妥,但又不敢在明处反对皇上,便决定嘴上说着“奉命”,待到了合适的机会再打消乾隆的这个想法。
      这一天,乾隆正在养心殿看折子,忽然听得太监说:“刘墉刘大人求见。”乾隆见到刘墉一脸惊慌失措的表情,心说:“肯定是出什么大事了。”刘墉跪在地上,那头磕得如同捣蒜一般,乾隆心中纳闷,便问其原由。
      “万岁,臣按照您的吩咐去十三陵搬那些石人石兽,可臣却见那些石人石兽个个泪流满面,而且脸上还有伤痕,残破的地方很多,臣实在不敢擅自做主搬动它们,因此特来请示万岁,到底该怎么做。”刘墉口上这么说,心里却在偷着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那天乾隆在十三陵里随口说了一句“这些个石人石兽正好可以装点朕的陵寝”,这话就被那些石人石兽听到了,它们心中很是不安,在当天夜晚就来到刘墉的府邸“报到”来了。刘墉说:“你们不去找当今圣上,你们找我,我有什么办法啊?”一个武将说:  “假如宰相大人都没办法,那我们只能等着被搬走了。”“求宰相行行好,不要让我们离开原来的地方。”这是一个文臣的哀求声。
      刘墉一想,既然是它们自己找上门来了,那将计就计,便叮嘱它们道:“不管我说什么,你们都要按照我的吩咐去做,否则,我可真的保护不了你们了。”这些石人石兽都说,只要能让它们留在原处,一定听从刘墉的安排。刘墉倒也不客气,拿起家中的宝剑跳起来就给那些石入一顿乱砍。反正这些人像也是石头做的,它们当然不觉疼痛,倒是那些石兽见了觉得好奇,不过又一想,刘墉最是机智过人,他这么做肯定有他的一番道理。于是也站在原地等着被刘墉一顿乱砍。砍完之后,刘墉绕着那些石人石兽看了看,就吩咐说:  “等乾隆到十三陵时,你们就照我说的去做……”
      就这样,刘墉把乾隆给骗到了十三陵。乾隆仔细地观察那些石人石兽,果然看见它们的头上、身上全是被刀剑砍伤的痕迹,再一看它们的眼窝里都含着泪水,有的石兽那眼泪还止不住地流,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乾隆见了忙问刘墉这是什么原因。刘墉装作为难的样子,说希望皇上先赦免他的死罪,不然他实在不敢说。
      “朕恕你无罪,朕只要听你说实话。”有了乾隆的这句话,刘墉便说:“一定是它们几个起了内讧,然后互相大打出手,结果就成皇上现在看到的这样了。”
      “一派胡言!不过是些石料雕刻成的东西,怎么还会动起手来?”乾隆气呼呼地说。
      “皇上,您既然知道不过是一些石料雕刻的东西,那您还能指望着它们保护您陵寝的安宁吗?”刘墉弓着腰说道。
      “那它们眼窝、脸颊上的泪水,又怎么说昵?”乾隆继续追间。
      刘墉故作惊叹地说:“哎呀!万岁,它们这是故土难离啊!它们守在这里也有百多年的岁月了,您现在叫它们离开此处,恐怕它们还真是舍不得呢。  不然,为何它们会落泪呢?”
      乾隆听后一时语塞,只好将此事先放下,以后也不许身边人再提起此事。不过,石兽石人的刀痕确实是刘墉砍的,可它们为何落泪,刘墉却真不知道了,也许正像他说的那样,是因为“故土难离”,可见这石头做的人、兽,也是有感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7: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主坟,繁华一世还是落寞无奈

      在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不仅留给后人很多传说故事,而且关于它还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这便是鼎鼎有名的公主坟。
      关于公主坟,人们猜想最多的便是这坟墓里究竟埋的是谁。有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乾隆游江南时认的义女;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生母熹贵妃认的义女,此女子本是一普通宫女,因精通医术,医治好了乾隆的病症,于是便被熹贵妃认作义女,赐公主的名分。还有人说,这里埋的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清朝唯一的一位汉人公主孔四贞。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吧,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关于公主坟的传说故事。尽管版本不同,但都透露着一种情绪,那便是寻常人家所羡慕的繁华其实正包含着落寞与无奈。
      在一个版本的故事中,民间公主的主角是孔四贞。作为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还被封为和硕公主,孔四贞所享有的荣华和荣耀,确实让人们羡慕。据说当年李定国攻破桂林之后,孔有德自尽,她家中的其余亲人共有一百多口,也悉数被杀,只有孔四贞侥幸逃跑。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京师,在朝上恸哭不已,其时天空为之变色,大地因此而震动,顺治帝听后十分怜阅,便将其收留在宫中。顺治看中了孔四贞的美丽容貌和过人勇气,本想立她为妃,但在得知孔四贞已许配人家之后便只能作罢。不久,孔四贞又得到孝庄皇太后的喜爱,还被封为“和硕格格”。孔四贞死后被葬于如今的北京公主坟。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女主角则为乾隆时期的一民间女子,而收她为义女的则是乾隆本人。
      这位民间格格据说是乾隆游江南时偶尔遇到的一位卖唱葬父的女子。那天乾隆带着两名侍从离开客栈,打算在附近走一走、逛一逛,见前面围拢了好多人,乾隆便来了兴致,不想原来是一个婉丽清秀的女子被几个恶霸欺负。乾隆吩咐手下赶走那些恶霸后,便和这个女子细细地聊起来。这女子本是个读书人家的女儿,母亲早逝后就由父亲家中又实在无钱为他备办葬礼,无奈之下,她一个弱女子只能拋头露面,卖唱葬父。乾隆听后十分冷惜这个女子,本想带她回宫,但又担心这个女子会拒绝,于是乾隆在留下一些银两的同时也留下下了一块带绣花的明黄色丝帕,他告诉姑娘,今后如遇难处,就带着这块丝帕来紫禁城找一位姓艾的老爷。
      过了半年,这女子的家乡遭遇自然灾害,她一想自己已无父无母,何不试试去京城联系那位“艾老爷”,也许能谋些事情做,借以活命。在历尽干辛万苦之后,这女子来到了京城,遇人就打听可知道一位“紫禁城里的艾老爷”,在看到许多人摇头之后,她不觉有些心灰意冷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官员经过这里,他对乾隆赠给一位民间女子黄丝帕的事也有耳闻,他心想,这可是个升宫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就将这名女子带进了紫禁城,带到乾隆跟前。
      果然,女子被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吓得不轻,乾隆好生安慰她,希望她留在宫里。乾隆的意思本来是要收她进后宫,但收一个不在旗的女子做嫔妃又有违祖制。这女子倒也聪明,便请求乾隆收她为义女,她终生不嫁,只一心为大清朝、为皇上祈福祝祷。就这样,这位穷苦无依的民间女子便成了汉人公主。死后被葬在现今海淀区的公主坟。
      那么这位民间公主在皇宫里的生活到底如何呢?在旁人看来那是锦衣玉食,有人伺候着,多好的生活啊。可是那汉人公主毕竟不是皇家血脉,在宫中岂能不遭白眼?即便不必为生活衣食发愁,但终究也是不自由。据说这位汉人公主三十几岁便过世了,而陵墓也是草草地选了个地方,既不讲风水也不讲品级,自黄昏开始这里就有女子的轻叹声,有时还能传来琵琶声,有时也分明听到一个女子叹息着说要“回家”。公主二字,也许在别人看来是风光无限,但在她本人觉来,却不过是个黄金的枷锁一般。
      其实,北京的公主坟有好多座,在玉渊潭、海淀区西洼、丰台长辛店、安定门外的雷桥村等地方都有公主坟。尽管关于公主坟的传说奇闻历来不断,但这些公主们生前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却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查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 18:57 , Processed in 0.23801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