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5492|回复: 1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阳山知青的“山书”面世啦!

[复制链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思想基础千差万别:有人满腔热情主动前往,有人万般无奈被迫离城。下乡后,知青生存条件千差万别,知青的自我表现也各不相同;中国各地基层农村,有的对知青关心培养,有的对知青歧视凌辱。还有,知青回城后,有人事业成功,有人下岗失业.....,正因为经历各自不同,所以,老知青回首往事时,感想体会自然有许多不同。知青的故事是多种色彩的,大家相互尊重。各自的故事各自表述就好了实在不必谁是谁非地辩论一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22:20:1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沙发
发表于 2014-3-31 0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昔唐朝大文豪韩愈被贬阳山时曾指:"天下之穷,莫过于阳山".
阳山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石灰岩地区,直到今天,仍是广东最贫脊的县份,十多年前广东省推出的扶贫政策,便指定当年最富庶的南海县,以一帮一县的方式,作长期全面地扶助阳山县.从中可见该地经济环境之劣势.
当年来自省城名校广东广雅中学的知青,响应了毛主席:"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的号召.來到阳山这个天下最穷的地方插队落户. 在穷山恶水间历炼,可说是难能可贵......

(上面文字摘录于粤海知青网samlaw的帖子
http://bbs.yhnkzq.com/read.php?tid=69499&fid=60&page=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板凳
发表于 2014-3-31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雅知青阳山情》


献给阳山的青春

 

    1968年秋,席卷中国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大潮,把28位广雅学生带到了粤北山区阳山县。今年适逢广雅阳山知青下乡45周年之际,我们相约写一本集体的知青回忆录,这就有了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广雅知青阳山情》,我们自己昵称的《山书》。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韩愈当年被贬到阳山当县令时写下的一句话,阳山也因此以而闻名天下。我们28个从大城市广州来的年青单纯的中学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阳山而在阳山的知青经历,给我们的人生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令我们与阳山结下不解情缘。

 

    本书收集了多帧在阳山时拍摄的老照片,同时收入了20多位广雅阳山知青及亲属和挚友的50余篇回忆文章。这些照片和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我们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有农耕艰辛生活清贫,也有坚韧刻苦自强不息有汗水泪水的日子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刻有单纯幼稚满腔热情,也有学习思索历练成长有知青间无私真挚的友情,也有对阳山那山那人的不了情谊有深入边远贫穷的山寨写下的调查报告等历史资料,也有病榻生命倒计的最后时刻口述历史为《山书》写下的回忆……青春阳光的面孔,平凡身影背后的动人故事,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文字,还原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知青生活真实的历史片段。在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的今天,愿《山书》展现的这段历史给自己给后人,留一份勉励,留一份警醒,留一份思索。

    仅以此书向我们已经逝去但永远美丽的青春致意

 

 

    《广雅知青阳山情》编委会

                 2013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2:0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地板
发表于 2014-3-3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     录

  

人生大学从这里开始                 罗伟平

阳山的回忆                         余颖华

从山里的路走出来                   陈子元

在江英的那些日子                   杨小杨

写在满天晚霞时                     陈  挺

群山的呼唤                         钟如芸

忆阳山插队生活诗词三首             黄小励

阳山往事                           黄启枝

岁月印记                           徐婉玲

往事只能回味                       李志远

难忘的回忆                         许光远

大山的反思                         罗伟平

粤北阳山知青生涯的点点印痕         吴幼坚

 

新圩大队科研小组报告               胡珊妮

江英公社赴湖广坳调查组工作汇报     胡珊妮 尹泉香 林碧影

我们养的石头猪                     胡珊妮

往事并不如烟                       何莲彬

赤脚电工                           许光远

山村女医生                         翟  广

山村教师的苦和乐                   卢学光

 

阳山恋                             陈其暉

姊妹情                             黄启枝

相片两张                           李  明

我们的知青集体户                   章淑平

我的三同户                         李穗立

亦有风雨亦有晴                     黄小励 罗伟平 许光远 胡珊妮

词一首——鹧鸪天                   黄小励

词一首——八声甘州                 黄小励

阳山的女儿                         黄启枝

连陂故乡行                         卢学光

把盏忆当年                         翟  广

我与阳山知青的情缘                 王小英

阳山情缘                           周小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3:1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5#
发表于 2014-3-3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搭食风波(附口述手稿)             徐声煜

只想再跟你聊聊                     李  明

留给大家的尽是最美好的回忆        黄启枝

悼声煜                            卢学光 陈其晖

以生命实践承诺                     罗伟平

永别知青战友,难忘你的笑容         吴幼坚 

徐声煜墓志铭                       古汉岗

怀念老饶                           胡珊妮

追忆英年早逝的老饶                 陈  挺

 

过年                               杨小杨

斗鼠                               卢学光

也说鼠                             余颖华

笑话集锦——自娱娱人               黄小励 罗伟平

青春浪漫在新圩                     黄小励 杨小杨 翟  广

忽然一日春暉至                     黄小励

知青与狗的插队情谊                 黄小励 黄启枝 杨小杨

 

阳山大桥的前世今生                 沈苏民

见到文塔了,离阳山还远吗           沈苏民

新圩大队知青分布图                 沈苏民

连陂大队知青分布图                 沈苏民

江英公社知青分布图                 沈苏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3:5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6#
发表于 2014-3-31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大学从这里开始      罗伟平 


作者简介:罗伟平,1966年广东广雅中学新五乙班学生。196811月到粤北阳山县新圩公社新圩大队第七生队插队落户,1971年初迁往江英公社江英大队上田心生产队。曾参加阳山小江公路和青莲渠化工程建设。1973年初离开阳山后进入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工作。1988年华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函授教育专科毕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香港、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

 


长茅草不长大树的山


196811月,正值金秋季节,我们28个广雅中学的知青,从广州来到阳山县插队落户。阳山地处粤北山区,境内最高的秤架山的石坑崆是岭南第一高峰,翻过山峰北面就是湖南地境了。

阳山那山啊,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山外有山,不容易看清真面目。不同于相邻的有着丰富林业资源的连南、连县和乳源等县,阳山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大多数山上石头多土层薄,长茅草长灌木丛外带一些马尾松,难得看到大树。山里缺水,能种水稻的田很少。而旱地多从嶙峋怪石中见缝插针开发出来。土地的贫瘠令种出来的番薯和玉米的个头都特别小,倒是辣椒特别的辣。我们先后到过两个公社插队,首先去的新圩公社,是四面环山的一小块平原,属于阳山最好的地区之一。所谓最好也不过是那里每五天逢墟日(赶集的日子)晚上能有一顿干饭吃,其余的四天半里,每餐都是麦羹(玉米粉熬成的糊)或稀粥就番薯或番薯干。后来广雅知青们“壮志未酬”,要求到更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县委又把我们大部分人从新圩调到江英公社。江英位于阳山与英德交界的大山顶上,水源极为稀缺,自然条件比新圩差多了,也更穷了。那样的山啊那样的贫穷,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

我们这群从大城市来的学生妹学生哥,很快就领略到大山的严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4:4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7#
发表于 2014-3-31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篮番薯干的背后     罗伟平 

 

许光远和我一户,被分到新圩公社第七生产队落户。生产队为我们选了一家三同户,贫农。在外公社当教师的男户主平日不在家,家中吃饭的原有七个人:女户主,她的三个分别为三岁、两岁和一岁的孩子,一个未嫁的小姑,她的婆婆和眼睛几乎失明的太婆婆,加上我们两人共九个人。按照当时广州市对下乡知青的政策,下乡的头六个月,知青每人每个月补贴30斤粮票和12元钱。我们把头六个月所有补贴都交给三同户,一日三餐随他们一起吃。

三同户待我们很好,腾出一间储存柴草的厢房给我们住。阳山冬天很冷,晚上温度可低至零度以下。三同户用禾秆草给我们编成床垫,那是在四面透风的泥砖屋中度过冬季漫漫长夜的不可或缺之物。女主人是从连陂大队嫁过来的,个子不高,却是队里数一数二的女劳动力,插秧割禾样样是好手,在教我们农活上给我们很多帮助。但是,后来许光远和我对一件事感到不平,那是有关吃饭的事。

说是吃饭,实际上五天才有一顿干饭吃,其余的饭餐只是稀粥或麦羹送番薯或番薯干。大概是开春后,番薯吃完了就接着吃番薯干了。收工后,到了开餐的时候,全家人团坐在桌边,中间是一个大盆盛着稀稀的麦羹(农民自嘲是“照镜”,比喻稀得可以照出人影),外加一竹篮的番薯干。番薯干里常有一些生沙虱或者发过霉的番薯干,味道难以下咽。看到其他人只吃一碗番薯干就住手了,许光远和我也不敢再多吃。偶然的一天,许光远发现,我们离席后,她们从后面厨房大锅里捧出另外一盘大概是好点的番薯干继续吃起来。我们不敢声张,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怎么能说教育者的不是呢?同吃六个月后,我们就自立门户,单独开伙了。

   “人穷志短”,有几分道理。当年的三同户,上有体弱多病70多岁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儿,留起几根好点的番薯干自己吃,也不是罪过。我们下乡时已经是解放后20年了,共和国20年的历史中,运动接运动,折腾复折腾,令农民不要说是吃一顿干饭,就连吃一顿好一点的番薯干也不容易。每念及此,令人唏嘘不已。可幸的是,开放改革之后,思想解放了,禁区冲破了,党的农村政策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农民不用再纳“皇粮”(公粮)了,此举大得农民民心。难怪前些年重回阳山,有农民说,解放几十年,共产党现在的政策是最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7:2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8#
发表于 2014-3-3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怕吃葱     罗伟平 

 

许光远和我自己开伙了。靠着广州的家人接济的一点粮票和钱,我们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能吃上一顿干饭了。虽然不能放开肚皮吃,但比在三同户家吃饭时强多了。

生产队按照规定,给我们这家知青户分了自留地。当时所有田地都归集体所有,私人是不允许拥有土地的。但为了解决每家每户的吃菜问题,中央规定保留了一点点“资本主义尾巴”——自留地。一般社员家的自留地离家都比较近。由于我们是新插进来的知青户,村旁附近已经没有多余的地了,队里就把田中央的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边角料土地划给我们作自留地。要想种菜?那可是个技术活,什么季节种什么菜,如何种法,都大有讲究,而且每天要浇水,定时要施肥和除虫,功夫多了去了。可是队里一天的农活干下来,我们已经是累得多一步的路也不想走了,里还有功夫和心思去伺候那离家不近的自留地?所以大多数时间我们都选择种花生或者番薯等不需要经常打理的品种,只留些许地方种少量瓜菜。

    一天收工晚了,天色已黑。我和许光远到自留地一看,什么可吃的菜都没有,只有一小片葱,绿油油的茂盛得很。我们拔了一大把葱回家,当天晚餐吃的唯一的菜就是满满的一大兜(当时的搪瓷大碗叫做兜)缺油少盐的葱。自此以后,但凡见到葱我就“打冷震”(害怕发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粒葱不沾,即使是炒菜用以作佐料的葱花,我也要一颗一颗地剔干净才敢下箸。有云“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我可是“一朝被葱伤,三年怕吃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7:4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9#
发表于 2014-3-31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包当归    罗伟平 

 

在阳山插队的那些年,学毛著背语录是每天的必修之课,各级还不时要举行“讲用大会”,讲自己如何通过学习伟大领袖的教导,狠斗私心一闪念之后,把领袖的教导应用到行动中。

也记不清是哪年哪月的哪一天了,我作为新圩大队选出的代表到了阳山县城参加“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晚上住在某学校教室里,也记不清是把课桌拼起来当床睡在上面还是直接在地上打地铺,总之各人打开自带的背包铺盖就挤在一起睡觉了。半夜时分,一道手电筒的亮光把我们惊醒,来人说是县里医院有危重伤病人,问我们是否有人能够前往献血抢救。文革后期我在广雅成了逍遥派,两派的斗争都不参与,无事之余受同学怂恿去广州中心血库献过一次血,知道自己的血型是O型,所谓的“万能输血者”。我当即回答来人说,我是O型血的,就随来人去到医院。经过简单验血型之后,输了300CC血。第二天,照常开会,回到新圩,照常的番薯麦羹。对于献血一事,我从未想过有多么高尚无私,当时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天晚饭后,同在新圩大队的二队知青吴幼坚到我家来了。她递给我一包用纸包着的东西,透出一股浓浓的药材香味。她告诉我:“这是当归,加点瘦肉炖汤喝,补血的”。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包当归想必是吴幼坚的珍藏,她自己也不舍得轻易动用的。40多年后的今天,吴幼坚不知道是否还记得这事,但我却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广雅阳山知青间的友谊,单纯而真诚。

 

当民工的日子     罗伟平 

 

在我们当知青的那个年代,县里每当有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或基建项目,都要从各公社各大队摊派抽调劳动力组成建设队伍,谓之“民工”(类似于古时候的农夫服徭役?一笑)。县里抽调人是无偿的,只发给民工粮食定量补贴和伙食费补贴,而生产队则要给外出的民工如常记工分和分口粮。民工队伍是清一色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清一色的贫下中农,以男子居多。民工实行军事建制,以连队为单位进行管理,住宿、伙食以及每日的排工等事务,均由连队安排。

我曾经两次自愿报名外出当民工。第一次是去小江公社修建公路,那公路从阳山县城通往小江公社某国防兵工厂,而黄启枝后来曾在那家工厂当过工人。公路的其中一段沿小北江修建,要在悬崖上凿石开路,而悬崖下面是浊浪滔滔的江水,地势险峻可想而知。我所在的连队,指导员名叫鲁根,比我年长几岁,是复员军人,党员。我担任连长。鲁根文化水平不高,但脑子灵,记性好,跟我挺合得来。我们两人同住在连队借宿的生产队的粮仓的阁楼里。鲁根是东山公社人,一次工地休假他带我回他家,长途车只能到山下,要再爬三个小时的石阶山路才到家。真正的家徒四壁,是很穷的山区。午餐就麦羹的是他家种的一种拇指大小的黄色灯笼辣椒,肉很薄,但味极辣。

第二次当民工是1971年秋冬季节到青莲公社修青莲船闸,那是当时县里为了提高小北江的通航能力所规划修建的几座渠化工程之一。船闸通常修在河流水位最低的浅滩之处,那里冬季水浅,船只稍大就无法通过。为了提高通航能力,就要建一座拦河大坝,在大坝水深的一边,建一个上下游两端都有闸门可容纳船只进出的箱体。船只进入船箱后,通过闸门的开关来调节船箱内的水位,船只就可以顺利上下行走了。

民工的劳动强度极大,每天担沙挑泥抬石扛水泥,无一不是重体力活。工程建设,石料必不可少,而要采石料,就要放炮炸石。打炮眼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活,要挥动用几根竹篾拼起来作锤柄的“软把锤”,把榔头不偏不倚砸在钢钎上,眼力手力腰力和胆量缺一不可,因为稍有偏差,铁锤就可能砸到扶钢钎的人的手上。炮眼打好后,填炸药插雷管接导火索的环节要求的是一丝不苟,事关人命啊。而最后的点火放炮,则是最危险的工作,也是我最喜欢干的事,考验人的灵敏和胆量,够刺激。

放炮大多在中午或傍晚收工后进行。指挥员首先吹哨清场,负责点火的几个小伙子,手拿点燃的香蹲在自己负责点火的第一个炮眼旁。随着指挥员令旗一挥哨声一响,点火手们马上点燃第一炮,再快速敏捷地奔向第二个、第三个炮眼,每人要点好几炮。点火完毕后就死命地跑回安全地带的掩体内。随着炮声隆隆响起,要细心地数炮响的数目。如若炮响数少于点火数,那就是出了哑炮,要派人上去排查。排查哑炮要非常小心,因为万一在接近哑炮时,哑炮突然响了,是要出人命的。

干活虽然很累,但民工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嬉笑打闹,也不搞什么运动揪斗之类的烦心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天三餐每人有四两米饭供应,尽管餸菜通常只有冬瓜、萝卜或者豆角之类,肉片是难得一见,但比起番薯麦羹还是强多了。在某些瓜菜供应不上的日子里,记不清多少次了,我们每人只能分到两块豆腐乳,就打发一顿饭了。

我在阳山当知青的日子里,两次外出当民工,时间加起来超过半年。当时我选择外出当民工而不留在生产队,是对那即使是在农村里也要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厌倦,还是对那种整天要上报学习毛著多少篇或积肥多少担的风气的反感,今天我已经全然没有印象了。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点火放炮时的紧张刺激,还有那两块腐乳一顿饭的日子。

 

大山的叮嘱    罗伟平 

 

长期的营养不良,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我们知青中的好几个人,余颖华杨小杨和年纪最小的陈子元,都把身体搞垮了。我也未能幸免。

1972年初,在我被调到县革委会报道组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一次下乡采访途中,我病倒了。卫生院的医生说是感冒,给了我几颗感冒药。两三天后,身子越觉乏力,无论走到里,只要看见一根柱子或一堵墙,就想往上靠一靠,歇一歇。直到小便呈酱油色时,才去检查肝功能,结果转氨酶高得吓人,我患上了急性黄疸性肝炎。尔后我回到广州治病,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又休养调理了大半年,才算是缓过气来。后来,政策放开了一些,父母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可以从农村调一个子女回城。1972年底,我调动回城的申请获得批准。我回到阳山,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办好手续,告别同伴,乘长途汽车回广州。

凭倚车窗向外眺望,阳山那山啊,山势雄浑古朴,厚重深沉;山路转之际,又忽见奇峰突起,恢宏中带几分灵气。

我离开了阳山,带着大山的叮嘱:诚信做人,坚忍做事。

往后的年月里,我先是在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当打杂的跟单员。那时的我对外贸业务一无所知,更要命的是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在广雅学的是俄文),面对全部用英文写的商业信函、电报和信用证,我简直就是一个文盲。一切都只能靠边干边自学。此后多年的商旅生涯,无论是身处国内还是在异国他乡,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始终不忘诚信和坚忍。每当面临困境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当年喝麦羹啃番薯干和两块腐乳一顿饭的日子都熬过去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我一直没有机会再踏入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学文凭和学位证书。阳山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就是我的老师。带一点遗憾但从不后悔,粤北大山给予我的,让我受用终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19:0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10#
发表于 2014-4-3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阳山知青的情缘    王小英(王英)

中国老三届,大多数都经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里,有着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这些故事,开始只在知青作家的作品中读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渐渐远去的故事越来越多展现在老知青自己的回忆录中。如今,写知青说知青,再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 

今年,是1968年中国老三届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当年在粤北阳山插队的广雅知青正准备撰写自己的纪实《山书》。我觉得,自己的故事自己说,为自己为后人留下实实在在的史料,有价值有意义,所以,阳山知青邀我参与这项工作时,我欣然应允了。 

前些日子,我收到大罗的邮件: 

“王小英同学: 

  你好!非常感谢你愿意为这本书出力。 

  在学校时和你不熟悉,但从你和我们一起回阳山,还拍了视频,今年春节你又参加阳山知青聚会吃麦羹番薯,感觉你是个热心人。今天看了启枝写的文章,当初在广雅下乡时你就鼓励启枝去阳山,看来你和阳山还真有点缘分。 

      你为何对阳山和阳山知青感兴趣,为何会关注这帮人?在和他们相处中有什么感觉?如果能从你的角度写一点文字,放进山书中,会更加丰富书的内容,增色不少……

是的,我应该写点怎样写?就让我今日话当年吧。 

1968年,广雅从初一到高三,学校里除了安排少数同学留城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分配上山下乡了自离开广州,一些同学渐渐失去了联系,相互间的印象也变得淡薄但是我与阳山知青的每次相见,都觉得大家的笑容依然亲切,一切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启枝在她的回忆文章中说到我,她说自己到阳山插队,是受我的鼓动才去的。这事我早忘了,不过经她说起,我也觉得此事真有可能,因为那时我们都很纯真很幼稚很傻很傻。

广雅正统教育和电影小说的正面影响,1968广雅毕业时,我和几个女生曾努力争取到北大荒但我们没成功。无奈我想,既然去不成北疆,那么到南疆吧,或者到粤北阳山,反正都是战天斗地改造中国与世界!那时我如此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因为我的傻气,所以,当启枝拿不定主意时,我就积极鼓动她到粤北阳山。难怪大罗说我与阳山知青有缘。 

那时候,广雅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一起时,常常认真地关注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相处中,我觉得这些同学特别优秀,我不由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而这些同学中,有一部分就是后来的阳山知青。这,大概就是我特别喜欢与阳山知青接近,特别乐意参与阳山知青活动的原因吧。

下乡后,我与阳山知青依然有来往吴幼坚到海南探望知青,曾来过我们农场回广州探家,曾到珊妮家串门即使返城后,我也时不时参与阳山知青的聚会。


        (2013年春节,参加阳山人的在珊妮家的聚会  )

    每次与阳山知青相聚,我都用摄影镜头记录精彩留住友谊特别欣赏阳山知青的团结,欣赏阳山知青的阳光,欣赏阳山知青的多才多艺…… 其中,我尤其欣赏阳山知青对第二故乡那份深切的情怀。说我是半个阳山人,这话不假,因为我们有缘啊! 

想当年,我都是知青不过,我是建设兵团战士,他们是人民公社社员我领工资,他们赚工分我在海南,他们在粤北我种橡胶,他们种水稻我在饭堂搭食,他们自己开伙兵团斗知青整知青,而阳山知青始终受到当地的关心爱护培养重用相比之下,我十分感慨。 

然,我与阳山知青有许多不同,但我们当年都有一颗年轻的心,都有一股求理想的热情。如今,我年过花甲双鬓染霜,但是,朋友们,愿我们的心永远年轻,愿我们生活的热情不减,愿我们的明天越来越好!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思想基础千差万别:有人主动报名,有人被动前往。下乡后知青的生存环境各不相同在农村知青的表现各不相同。回城后知青的际遇也不相同…… 各人经历有这么多不同,所以,回首往事时,感想自然不同。故事不同,各自表述吧,是是非非,不必进行辩论。

《山书》是阳山知青留给历史的故事,不虚构不掺假感情真实就好。 

 祝《山书》的编撰工作进展顺利,祝老知青老三届的友谊地久天长!

 

作者简介 :王小英1966广东广雅中学高二乙班学生。1968年上山下乡到海南岛白沙县国营牙叉农场 。1972 回城, 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大学,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在广州市育才中学退休, 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5:20:0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21:16 , Processed in 0.36702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