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发动50周年历史探讨总结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7: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8 17:23 编辑

通过对《516通知》和《16条》的梳理,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文革没有对工,农,兵,干部,知识分子这些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和所有制关系进行根本改变,也没有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社会体制进行根本改变,唯独对于学校体制和学生学制进行了根本改变,即取消了高考和中考,中学生毕业后不再在城里分配工作,而是先要上山下乡劳动几年后再选拔大学生和招工。文革上山下乡不是毛泽东文革的初衷,也违背16条第10条:

10,教学改革: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革上山下乡是文革教育革命搞砸了之后对毛泽东来说是的一个被动的无奈之举,在周恩来方面是一个主动的继续延续文革前刘邓上山下乡路线的举措,在张春桥放方面是他无意中让721经验成为毛的教育革命和周的上山下乡在“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那个基础上的到妥协,最终将教育改革变为上山下乡“再教育”之后再选拔推荐大学生,那些无缘被推荐的知青就只能望学兴叹了!而且还可能要扎根农村边疆了。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结合起来的本质在于从此解决了城市中学生这个最大就业群体的待业问题(游手好闲吃闲饭)。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批示中指出: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7: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9 14:31 编辑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18 17:08
这种归结教育改革引发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有点脱离历史发生发展实际判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妨再读读中 ...

我也曾找到绝版的中共一大宣言,阶级斗争理论在一大就制定了,我们也可以说文革直接来源于一大宣言。不要忘了还有《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以上这些都可能是文革理论和上山下乡“再教育”理论支撑的来源。但是从客观事实来看毛泽东教育革命战略确实在64年开始的“小五界”文化革命中处于一个被《海罢》之争掩盖的文化革命最重要的任务。说实在的,文革前我们中谁看过《海瑞罢官》或“有鬼无害论”的鬼戏?那些演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京剧我们这一代看过多少? 而我们这一代的教育问题与文艺界问题在毛泽东眼里哪个更重要?那个《海瑞罢官》纯属“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吴晗)”!彭真一打就倒,但是夺回教育至阵地就复杂的多,涉及面太广,最主要的是关系到千百万接班人是否变修的大问题,正好中学红卫兵“应邀”而来,那就在全国号召红卫兵“先夺权,再教改”,因此需要八次专门接见红卫兵!让他们“练练兵”!“他们这一代将亲手埋葬帝国主义”!

文革教育革命以废除高考停课半年开始,以红卫兵运动出现和走上社会为高潮,最后以教育革命搞砸了不得不由周恩来收拾残局为特点搞出来的文革“一刀切,一片红,一锅端”上山下乡来收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15: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9 16:00 编辑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毛泽东的角度去想问题,我们能否体会他的心情?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的梦想是什么?依我看就是要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历史上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历史人物多了,但是都谈不上是打碎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为什么要大跃进?为什么要大食堂?就是要建立新世界。为什么1958年毛泽东那么欣赏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张春桥写的文章《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想》?因为毛泽东认为解放以后在很多领域“和旧社会差不多”,例如教育领域还掌握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手中。革命胜利后什么问题最大?保江山问题最大?保江山最终靠谁? 要靠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能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的旧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吗?不能?怎么办?要搞教育革命!问题在于1964年开始的文化革命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育改革,但是被那个只懂些文艺影视的江青喧宾夺主了,她最热衷的是文艺改革和样板戏。因此教育改革从未上路,又因为江青要在政治上出头所以到上海秘密组织写批《海罢》的文章,文艺改革演变为文艺革命再发展为高层政治革命和路线斗争。最后毛泽东把彭真打倒,又准备回过头来再搞教育改革,因此在66年5月7日就有了毛泽东对学生教育的展望(五七指示),到了66年6月毛泽东又有了对教改的具体部署如下:“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搞法时毛泽东说先夺权,批评权威,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过去教学改革、学制改革搞不动,改不了。这次要趁此来个大改革”。

接下来我们基本上可以忽略《516通知》,那个通知基本上都是在骂彭真和《二月提纲》。但是66年8月出台的16条就不一样了,16条中专门讲了教育改革(改变学制和教学内容)和教育革命(清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学校的统治)如下: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什么是文革? 文革的初衷到底想干什么?文革最初的设计就是要打倒刘邓吗?有很多资料显示毛泽东与刘邓之争都是因为派了工作组不让学生斗争校领导和老师们。然后才有了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其目的似乎还是“先夺权,批评权威,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对此张春桥应该说看的很清楚,他说:

“如果教育革命完不成,那么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也就没有了。
什么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去争夺阵地。如果我们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现在的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这一套不彻底加以批判,不根据毛主席所提出来的方向路线和政策来改造我们的学校,那么这样的学校就会继续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修正主义准备条件。那样的话,我们革命就没有办法去争取到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也没法巩固。而过去在教育阵地里,特别是大学,那是资产阶级专政,解放以前是这样,解放以后也没有根本改过来。如果没有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解决不了。而这样一个责任,毛主席最新指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一定要依靠学校中广大的革命的师生,革命的教员和革命的工人。因为这个事情很艰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去年这时候市委、冲市委、冲学校党委更要艰苦。因为那时无非是把你打成 " 反革命 " ,而 " 反革命 " 在我们毛主席领导下,在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平反的。而现在搞教育革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它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比如说, 58 年教育革命不是没有参考,有人就说是改良主义,但终究是对资产阶级教育阵线的一次冲击。

老造反 " 当然是很光荣的事,但是能不能搞到底,能不能把教育革命搞到底,能不能一直老造反。比如有的同学运动开始犯了保守的错误,现在已经回到了毛主席革命的路线上来,那也要看他在教育革命中能不能一直搞彻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春桥倒是看的很明白,红卫兵运动起来先造反,夺权,再批判权威,然后呢?不能只大破不大立!但是张春桥也不懂教育,他着急也没有,事实上当时在全国没有在教育方面改革和建立出任何有建树的新型教育模式来!着急的不止张春桥一个,还有陈伯达。后来毛泽东提到:


“教育革命搞不上去,甚至我们也搞不上去,更别说他们了(指红卫兵)。这是旧制度害了他们……我们的陈伯达同志在中央会议上着急,我说不用着急,过几年人家走了就算了么?”

毛泽东一语道破历史的本来面貌,城市文革教育革命谁也搞不出名堂,先夺权,再批判,然后改革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 校长,党委书记,老师们都成了被专政的黑帮和牛鬼蛇神!这就好象一群食客进了一家餐馆,说人家饭菜不地道,把店长打了一顿,把大厨骂了一顿,把服务员赶走了,然后食客和背后的策划者要自己上灶台主厨,最后人去楼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16: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我们应该与周恩来换位思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9 2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9 22:50 编辑

欢迎护林人来我楼里发言,看来护林人是否定文革上山下乡的,好象在这里我也曾被无悔知青说成是“这次回来是专门否定上山下乡的”! 因为网管会发了通告,因此在这里不想争论,只是觉得护林人还是比较幸运的。话说回来,我已在护林人楼里发表了最后看法,而且说过不再在护林人的楼里发言。因为护林人现在来我楼里发言质问我提到“四人帮”在文革上山下乡中的作用到底是何等用心?我只好回答一下。

护林人问的很好,但是没有问清楚,因为我还没有说到“四人帮”中的江,王,姚太多的关于上山下乡决策的表现,我现在主要在说张春桥。“四人帮”在文革中的地位曾经是一人之下7000人之上,连周恩来都多次受到他们的攻击,因此现在总书记说他在文革中是忍辱负重苦撑危局。那么上山下乡决策在文革中算是什么性质?文革结束后中央没有做出书面定性,人们说的“四个不满意”被李先念说成是他最早说的,而且李还说他早就不理解为什么只能去接受农民再教育不能接受工人再教育,因此法国学者潘啸鸣说他是“马后炮”(当时不说)。后来人们又说“四个不满意”是邓小平说的,不论谁说的,“四个不满意”现在似乎属于半官方对上山下乡的定性?
要我说文革上山下乡只有一个人最满意,那就是历史老人。

发生了的历史必然有其不可避免要发生的原因和内在逻辑,我们现在首先在做的是想探索当年在上山下乡决策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即,当时中央最高层的不同派系对上山下乡的态度是怎样的?(脸谱化是可怕的!)然后才是他们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态度?十多年来,我本人在这方面的探讨已经进入到第二步,因为我已经大概弄清楚了68-12-21动员发生前中央最高层对上山下乡决策的态度。首先是毛泽东从文革前到文革初再到文革中对上山下乡的说法和68-12-21动员的逻辑,其次是周恩来,接下来是张春桥,李先念,姚文元,江青在上山下乡决策方面的作用几乎看不到资料报道,王洪文只有一件事与上山下乡有关,那就是帮张春桥女儿走后门不下乡。

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今年68-12-21之前先把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在高层方面决策的逻辑梳理清楚,因为他们的态度(含变化)已经清楚了,现在所梳理的就是为什么是那样?例如毛泽东曾说我们这一代“单下乡还不行”,还要工农兵商都干干,以学为主,兼学工农兵,最后却变成单学贫下中农很有必要了!这是直到今年上海上山下乡研讨会上专业学者还在问的问题。

护林人是兵团人,其观点是力挺解放前和解放初到北大荒的老农垦和否定毛泽东68-6-18批准周恩来请示建立黑龙江兵团的报告以及否定当时被派到北大荒的现役军人的历史作用。我把全国文革兵团的组建分为两段,前期以战备为主(含上山下乡的性质),后期出现的问题很多(先天的原因)。护林人也把兵团历史分为两段或三段,肯定文革前兵团,否定文革中兵团(包括战备作用),再肯定兵团撤销后的农场,其主旨是否定文革上山下乡。

我现在对文革上山下乡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就是一分为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6: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林人:你似乎把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分期和定性搞的有点乱套了吧?68年6-18批示只是对一个黑龙江兵团,当时还是按“四个面向”在分配老三届,谈不上那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而68-12-21动员才标志着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正式开始。自68-12-21动员之后,“四个面向”分配正式停止,北京69界全部分配到黑龙江,内蒙两大兵团,他们平均16岁,如果插队年龄太小,周恩来曾有指示18岁以下不宜插队。自从毛泽东发出动员后,就改变了文革初制定的教育革命路线,不再提在城市校园内废除高考后选拔推荐大学生了,从此以后全都要下去接受三大实践的锻炼(再教育),然后再从下面选拔推荐大学生。70年以后跨省上山下乡减少了,以各省市就近插队为主,这可能是过去几年大城市跨省上山下乡(包括兵团)出现问题较多。但是就近插队也是“非转农”的上山下乡,也不能在城市中学毕业后直接上大学或招工留城,都要先下去不再吃商品粮,自己养活自己或者自己想办法填饱肚皮。


68-12-21动员解决了教育革命的困局和城市就业的难题,过去中学生毕业后在城里待业,吃商品粮(国家要按户口供给),有的学生几年分配不下去,“挑肥捡瘦”,见过有的出身好的老三届(工人家庭出身)写的回忆录,在“四个面向”分配中因为没分配到如意的工作大闹居委会,不愿到郊区。周恩来总理在67年10月全国粮食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


城市没有那么多工业,就要到农村去,做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所以要大家狠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政治思想上解决问题,不然城市粮食销量就会增加。面向农村,这是肯定的方向。这是个长期的工作。不然城市总有游手好闲的人,给工作不做,叫他到农村,他不去。”


城市学生毕业分配如果不如意呆在城里不仅仅是游手好闲的问题,他要吃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2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将6.18批示作为毛泽东文革后期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分水岭但是实际上是毛泽东早就看到了1967年满腔热血自愿到革命老区——也是特别贫困地区插队落户出现的问题。
2,6.18批示是纠正知青运动前期出现问题的最佳办法
3,6.18批示毛主席和周总理各提出了一个——以国营农场工资制和部队农场供给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方案。4,但是70届及以后的不良学生还是要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后才可返城——自70届以后的应届毕业生全国不是像小69一样连锅端啦。”


护林人可以坚持自己的独特说法,但是任何理论都要有客观事实和数据的依据。上山下乡的专业研究很多,区别于业余作者的长项是统计数据。在你的理论中,仅举一条明显是主观想象出来的理论,你说:


3,6.18批示毛主席和周总理各提出了一个——以国营农场工资制和部队农场供给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的方案。

6-18 批示中毛泽东只有两个字,照办。你所说的毛,周各提了一个农场和兵团方案的依据是什么? 实际上似乎所有的方案都是周恩来在提出,这是有史料证明的,如下:



你所说的毛泽东提的方案在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2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05:41 编辑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20 22:29
护林人你好,称得
上半个老乡。你们隔江的兵团最早是抗美援朝集体转业的英雄战士。我的家乡富锦县(市)周 ...

回逗兄,刚发现一篇作者本人说的不想发表的文章有点意思,你可去看看,他说:链接:
人口困境的政治决策——知青运动研究(全) - 文章 - weibohttps://www.weibo.com/p/2304189e ... from=page_100505...

ZT:



“研究知青问题至此进入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什么是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目的是什么?所有一切都表明,文革是毛泽东一个人发起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文化大革命本质就是一场文化的颠覆,其核心是教育的革命。这种教育是为了重塑国人思想。文化大革命在执行手段上则表现为对全民的整肃,对可能性障碍的清除。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围绕中心(第一阶级核心)的社会体系。


回到对知青运动的研究。综上所述,运动从发起到结束,各阶段的触发因素和目的也在变化。1955 年早期知青运动,垦荒因素较大。1962年的再次动员,与大跃进失败后需要压缩城市规模有关。 1968年的大规模运动,全面清理城市并处理红卫兵是主因。之后持续十年的运动,则是为了重建一个民族的教育体制。


  笔者亦认为,知青运动的进程,是毛泽东本人也不能完全预知的,就如他发动文革前也未必料想得到之后全部的走向。如前所述,领导人的决策多为顺势而为之,即使逆历史潮流而动,仍需仔细斟酌,准备周详,否则极易翻车倒台。到了某一阶段,未来的走势或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知青运动在1968年全面化,应为人口经济之必然,之后这种察举制的做法,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毛泽东理想中的文化革命,其实他本人也知道并没有成功。从之后某些政策的变化和前后的矛盾的表现也说明了该运动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能够全面把握的。


  我们可以看到,知青运动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制度严重破坏了家庭伦理和社会的道德体系,最终只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长此以往,问题必然爆发。同时,知青运动又是荒谬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对民众的教育是成功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通过荐举制选拔的官吏,更能够忠于领袖。


  无可否认,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位渴望重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梦想家。不是什么梦想都能成真,不是什么梦想都是美好的。


说明:


  作为研究文章理应列出参考文献,然而这只是游戏之作,也不指望发表,下面简略列出主要数据的由来:


  1. 维基百科

  2.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潘鸣啸

  3. 《建国四十年社会发展指标的评价》社会发展和社会指标课题组


  4.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现状和问题》李善同刘云中

  5. 《90年代国内关于“知青运动” 研究综述》徐春夏


  对以上及未列出的文献作者表示感谢。”


该作者显然是从上海知青网中我的一篇讨论“知青还是支青”的楼里截取了一张网友提供的照片,互联网时代资料互动对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助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4: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4:55 编辑

今天就是12-21了!本来的计划是在今天之前完成本人十多年来对文革上山下乡探讨的一个总结,不是为了别人而写作,主要是为了对自己亲身参加的那样一场惊天动地的社会运动留下自己的解读。

尽管前一段时间在这里参加了一场争论似乎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认为争论是绝对有意义的,争论的双方总会有些东西给对方留下思辨的动力。我们曾经历过“毛泽东思想的时代”,那个提法曾造成极大的误区,好象那个时代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思想别人都无思想似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谁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思想,关键在于应该是自己的思想!


突然转念一想,什么叫应该是自己的思想? 难道我们现在自己的思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我们的思想绝大部分都是“抄袭”别人的思想,有的是耳熏目染从父母前辈那里得来的很多观念和思想方法,有些是从老师,领导,同学,同事的影响下获得的,有的是在社会实践经验教训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


再回到上山下乡的探讨方面来,大凡在这方面下过一些功夫的人们,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业余学人,大家的工作发表在网上必定是资料共享,同时也必定会发生思想交流和冲撞与斗争,例如无悔和有悔。自90年代初,社会上对上山下乡历史的研究就出现过几个高潮,前期奠基的工作主要是由知青出身的一些搞社会学的学者打下基础,中间一段时间知青网兴起后不少有志于探讨上山下乡历史的老知青纷纷发表“各村”的高见。最近几年知青网势衰微信群兴起,但是由于手机微信版面的限制造成了讨论上山下乡的“碎片化”。另外,由于国家对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历史档案的控制,造成社会上研究上山下乡历史方面的低潮,因为大家互相“抄袭来抄袭去”似乎再也没有新东西可以“抄袭”了。不过我个人认为,现有的资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问题在于如何对现有资料进行有逻辑的梳理和梳理出上山下乡历史的逻辑。

今天,我想在这里完成一篇最短的文章来解读文革上山下乡历史,又想起了在兵团时偶然看到连部的参考消息上报道了英国的一次最短小说比赛,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翻出来看看还是挺有意思:

资料:
​​英国伊丽莎二世时,全国开展作文比赛 ,字数越短越好,但必须涉及宗教、皇室、性、神秘几项内容。结果,一名十几岁的在校女学生的作文得到一致推荐,她的作文全篇只有十二个字,其内容是; 上帝啊,女王怀孕了,是谁干的?
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涉及了宗教(上帝)、皇室(女王)、性(怀孕)、神秘(谁干的?)全部要求内容,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人们在对这位小姑娘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提炼能力大加赞赏的同时,也为她的处境担忧,因为当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刚刚十六岁,还没有结婚,说她怀孕了 ,无疑是对女王本人和王室的大不敬,按英国法律是要受到惩罚的。伊丽莎白 二世女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还亲自接见了这位女生,并给她发了奖。女王胸怀真宽广。
全世界最短的作文,涉及上帝、皇室、性、神秘,引人入胜。短小而精悍,字字珠玑皆炮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 18:31 , Processed in 0.25901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