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把一切献给党
[打印本页]
作者:
宋效奇
时间:
2018-2-24 10:07
标题:
把一切献给党
本帖最后由 宋效奇 于 2018-2-25 15:27 编辑
我父母都是邮政职工,我从小生活在邮电宿舍院内。山西省邮电管理局宿舍位于太原市并州路和青年路之间,东面是省煤炭管理局及宿舍,北面是省中医研究所及宿舍,西面青年路西是太原五中和迎泽公园,南面被南沙河隔着,再往南过了双塔西街是省体育馆、山西新华印刷厂及农田。 我们大院内有幼儿园,小学,商店,俱乐部,医院,球场,储蓄所,食堂,澡堂,理发店,招待所,基本上形成一个小社会。所以院内孩子们从小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小一些。我六五年初中又考入太原五中,还在院子边。直到插队到了农村,才真正接触到社会。
院里的孩子们也从小受的教育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我家对面楼上住着姓卢的一户人家,大儿子卢生小我两岁,他父亲六五年才从部队转业,文革前他们家搬到我们院。七0年卢生中学毕业后当上了交通警察,他待人热情,院里人们在交通方面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协助处理,他也尽量帮助大家。
卢生上学时班里有个女生和他处的不错,那个女的毕业后下乡了,他们开始处朋友,但卢生的母亲不同意。咱们现在来看,卢生己有稳定工作,人挺精干,家庭条件也好。那位美女还在乡下,工农差距太大了,谁家大人也不会同意,干嘛要背这个包袱呢。
大约71年, 天已渐冷,有一次,卢生病了,住在我们宿舍对面的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那个女生去看他,他让人家去他家取样东西。一会儿那个女生回到病房,跟他哭泣了起来。刚才人家去了他家,他母亲不但没给好脸,还骂了她,让她今后不许再和卢生来往。
女同学走后,天色渐渐暗下来,卢生身体不太舒服,心情也不好,就拿起一瓶滴滳畏一昂头倒入囗中。可能感觉难受,仓仓惶惶挣扎回到家中。正巧宿舍停电,他一头扎到床上。他妹妹回来听到哥哥呼吸声音不对,问哥哥怎么了?卢生说己喝了农药。妹妹赶紧找到父母将卢生送往医院,但为时已晚,卢生不幸离世。
那个女同学闻之经同学捎话,要来与卢生告別。并称如果不同意就经过组织。向遗体告别前,女生由她父亲陪同前来,还给卢生带了一身当时时尚的的卡制服。卢生大人说我们已经给孩子穿好了,女同学说我穿是我的心意,穿好衣服还給卢生胸前挂了一枚毛主席像章。
我当时体会不到女同学感情真挚,还想着人家总有再嫁人的一天。现如今那位女士也六十多岁了,不论后来生活的怎么样,卢生的形象永远记在她的脑海中。
当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都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我们院还有一个女孩子,在太原五中上学时是班干部,七三年毕业时带头报名申请上山下乡。家里只有一个弟弟,父母不同意她走,她觉得自己是班干部,不能说出口不实践。最后果断了断了自己的生命,用实际行动来实现了毛主席的红卫兵青春献给伟大的党的誓言。
她的母亲仍在五一广场附近一家门市部当会计,我每次路过那个门市都要深情的望她母亲两眼。这两位母亲将一辈子心中难受。我们这一辈从小受的教育让我们自觉做到听党指挥,只有到了农村接触到社会现实才能真正生活在人民群众中。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8-3-12 12:06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8-3-12 12:08 编辑
我第一次到太原走过的第一条路就是并州路,那是插队期间第一次回家。
我们去插队是那趟四点零八分的火车直接把我们拉到孝义县的孝西站,严寒中乘坐汾运(汾阳运输分公司)的卡车到了汾阳。在汾阳稍事停顿,没让下车,可以看到城墙上荷枪实弹来回走动的武斗队员。然后直接去了插队的公社,峪道河与杏花村。
回家就不原路返回了,知道走太原,有始发北京的火车。汾阳到太原的汽车很多,我们几人坐的是客车,其他同学有搭汾酒厂的车,有拦其他过路车的,当时客车不太正常,因为武斗。
当时不知道在五一广场可以下车,直接坐到了大营盘总站。一问路,朴实的老乡告诉我们在五一广场下车就没多远了。现在顺着并州路回到五一广场吧。
我们沿着并州路走到了太原火车站,那天没有等公交车,老乡说,太原的公交车“斗批改”呢,还不如走着快。
(斗:斗气;批:一批;改:变换。那车是好久不来,一来一批几辆,还不按原路线停靠,是为斗批改。)
作者:
宋效奇
时间:
2018-3-12 18:55
晋阳秋 发表于 2018-3-12 12:06
我第一次到太原走过的第一条路就是并州路,那是插队期间第一次回家。
我们去插队是那趟四点零 ...
晋阳秋及各位外省市来山西插队的各位学哥学姐,你们好。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五十周年,当年,大批老三届上山下乡。我是六五年考入太原五中初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对知青问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外地来晋上山下乡知青远离父母,人生地不熟条件更艰苦。
2、在山西来说,七一年以前知青都认为会扎根农村一辈子,没有看到春天的希望。七一年以后省里才有了从知青中选拔人才的政策,这样逐渐产生了度金论。
3、没有经历过文革和有度金盼头后再下乡的人对社会的看法不尽相同。
作者:
宋效奇
时间:
2018-3-13 11:25
一个省和其它地方政策也不一样,我最近相遇的一位湖南知青,父亲是老干部,南下到湖南。他五六年生。在农场插队六年。但文革后山西的中学生都知道国家规定先下乡两年再接受选拔。有个盼头。象吕梁地区文革前下乡的最后也安置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8-3-13 18:21
哥俩儿聊的很嗨啊,过去北京城里人对我们女知青也是有看法的,北京城里有户口的,绝对不要外地户口的北京女知青,除非是歪瓜裂枣的,要不然怎么那么多的女知青,被迫嫁给了老农民,唉,我们的地位是低人一等的啊。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