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雾中登东岳泰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党项人 时间: 2017-6-2 15:13
标题: 雾中登东岳泰山
本帖最后由 党项人 于 2017-6-2 15:15 编辑
那年笔者恰好因“年事已高、干部交流正常”到了“非你莫属的”重要岗位,难得休了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年假。逐趁着七月烈日炎炎,登上了仰慕已久的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
登山时正值南来北下高低气团争斗之际,泰山一派雾气昭昭,成团成团的雾气呈现出多种式样从人们的身边飞过,直上九重霄。就在这大雾茫茫之中,被当权者尊为“年事已高”的笔者,不亚年轻人之步伐矫健地开始了攀登泰山之行。当“乘御风腾云驾雾”飞身上了南天门后,兴奋之余,顾不及擦擦满头的大汗,笔者就开始了向泰山最高峰—玉皇顶的冲刺。短短的十几分钟,就登上了1545米之高的玉皇顶,实现了早有实践当年胡耀邦同志那篇著名以登泰山比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讲话精神的夕愿。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由古老变质的泰山杂岩组成,形成于25亿年前,是中国最早的古陆之一。春秋时始称“泰山”。由于泰山位于我国大陆之东,又滨临东海,中华民族有东为尊之俗,加之“泰”在汉语中有平安之义,故泰山自然成我国五大名山之首。我国历代统治者为求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必然要登山封禅、巡游、祈拜。
据史籍载:当年秦始皇曾登泰山以求国泰民安,以后有汉朝的汉武帝,光武帝,唐代的高宗、玄宗、武则天,宋代的真宗,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到泰山封禅、巡游,所以泰山上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有尧观顶、周明堂、秦刻石、汉明堂等遗址。同时,泰山又是佛、道两教盛行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
泰山有风景壮丽、四季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满山翠绿的泰山松棵棵挺拔直入云霄;而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晚霞夕照、天门云梯、云龙三现、碧霞佛光等自然奇观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历代名人、诗人、文学家到此漫游,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和描写泰山优美风光的诗篇。
泰山的景点很多,仅自古以来被人命名的山峰就有156座。由于时间关系,笔者只对著名的十八盘、南天门、玉皇顶、观日峰、唐摩崖等泰山最著名的景点作了一番跑马观花之欣赏和考察。
十八盘是徒步攀登泰山之顶的必行之路。起点在山下岱宗坊6.1公里处为谷口,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自此而始,到南天门而止。山径狭陡,石阶登升,远眺似天梯高悬。两侧盘道石壁上可见“松门”、“松去绝壁”、“举足腾云”、“雄山胜景”、“苍松翠霭”、“明月松翠”、涛声云影”、“松风吹冷尘心”、“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等诸多石刻,均为历代文人墨客登泰山留之墨迹文宝。这些墨宝或苍劲有力,或狂草飞舞,堪为汉字书法之瑰宝。
其实十八盘有3个十八盘, 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自开山至龙门坊一段为“慢十八盘”,有石阶393级;自龙门坊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有石阶767级;自升仙坊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有石阶473级,3个十八盘共54连盘,石阶1630余级。十八盘之名,始见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1093年)邵伯温《登泰山见录》:“经天门十八盘,峰犹耸,北眺青齐,诸山可数”。十八盘倾角为70度至78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急剧升高400米,其险其陡其峻可见一斑。当笔者气吁吁地在南天门上俯视雄峻的十八盘道,真谓是“一窃开,见底处,十八盘,盘千步。”
南天门位于十八盘末端,海拔1460米,又名三天门。它为攀登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必经之路,也是游人费劲全身力气走完“十八盘”千余石阶休息打尖的好去处。试想当你气喘吁吁地在十八盘上奋力跨越 “十八盘” 那一个一个饱经沧桑的台阶而遥望南天门时,每前进一步,心中肯定会升起:“啊,快了快了”的感叹,从而鼓舞你奋力攀登的勇气和决心,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地越来越快,很快地你就站在了南天门前,心中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南天门为城楼式建筑, 上覆摩空阁,面阔3间,长8.43米,进深5.2米,通高5.3米,黄琉璃瓦盖顶, 内置3尊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据《天门铭》记载,南天门最早的创建者是元代道士张志纯。正门左右门柱各悬一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十八盘的险峻和南天门呈上启下的地位。门前西侧崖内有元中统五年(1264年)的《天门铭》石碑,为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碑文记载了南天门的创建经过。门内为封闭式小院,正殿原为三灵侯殿,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祭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东岳大帝铜像。东西配殿,重修于1984年,内供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正殿后是新辟观景台,石栏半围,开阔宽敞,可瞻岱阴诸景色。
从南天门至玉皇顶之路岱顶平顶峰下,亦称大观峰之下,即为遐迩闻名的泰山奇观—唐摩崖刻。因刻有唐开元十四年(726年) 九月唐玄宗登封泰山后御制的《纪泰山铭》而得名唐摩崖。 摩崖碑高13.2米,宽5.7米,刻文24行,每行51字,有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字。碑文字径16公分,碑额字径51公分,是唐玄宗东封泰山纪事碑,文典辞训,唐隶雄骨,是研究唐史和书法的重要文献。1982年人民政府拨款逐字贴金。碑西侧近地面处, 原有唐玄宗从封中外大臣题名,曾经遭剥毁,后人临摩补108字,笔峰显异。唐摩崖碑四周崖壁遍布题刻,历代书体,各具风格,今能识者80余处,可谓书法大展,洋洋大观。峰西南盘路北崖壁上有清乾隆御制《戍辰二月晦夜宿岱顶》诗二首、《恭颂皇祖勒崖“云峰”训二大字》一首。峰东南有宋真宗《述功德铭》摩崖碑,是宋真宗东封泰山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御制,赵恒亲手正书并篆额。后明人翟涛 在碑上大书“德星岩”,将其铲毁,今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当然,泰山之最当数山之顶峰玉皇顶。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因峰顶有玉皇庙得此名。玉皇庙,古称玉帝观、太清宫。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房组成。始创无考。现存之庙宇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朝向南方的山门为石砌拱形门,有“敕修玉皇顶”石条嵌山门额头。庙院内中部为“极顶石”,1921年增修石栏时王钓题“极顶”二字刻石上,并标有1545米海拔高度朱红数字。
值得一提的玉皇庙下的无字碑,它位于玉皇庙山门外南下一平台处,有巨石高耸通体无字而得名。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碑身上微窄于下,顶似幢盖,四边抹角,石呈黄白色,光滑无藓,非泰山之石,世传秦始皇无字碑。通观当今祖国大地,自古树立无字碑者,除陕西乾陵武则天之墓前有一块,再就是泰山之颠的这块了。至于泰山上为什么有此碑,虽经明末考古学家顾炎武及当今考古大师郭沫若认定实为汉武帝所立,但是两位大师也没有考出汉武帝为何在此立无字碑。
泰山的植被非常好,自打革命现代京戏《沙家浜》郭建光指导员唱响了那句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唱词后,泰山青松真是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喽。在这黄海之滨的山上,山风本来就大,还时不时的有场台风光临,不少树木都被狂风吹的弯腰而就,唯独泰山松顽强拼搏挺直拔萃,傲视山下的沧桑大地,真是名副其实的狂风吹来不弯腰的泰山松!
泰山顶上能住能吃。价格自然不菲。我在山顶吃了几张有名的蘸了酱裹大葱的山东大煎饼。商家麻利地把棵棵大葱剥了老皮洗都不洗的就直接递给我们蘸酱裹饼。山顶的水,贵如油嘛。由于是在泰山顶上吃的,所以味道好极了。只是价格较山下的贵出五倍还多。人家商家说得好“能在泰山顶上吃根葱,你们以后就是泰山一青松啦。”那,就吃呗!眼见吃喝价格不菲,主观思想那住宿的地方肯定也是如此,逐连日出都没敢看就急急忙忙下了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