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随笔---晋阳秋的博客 [打印本页]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5 22:47
标题: 随笔---晋阳秋的博客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5-4-25 22:36 编辑


               随笔---晋阳秋的博客

          偶提下乡  预言成真
          我刚刚上中学没多久,就无端经历过一场恶梦,第一次提到了下乡。
          中学时大部分同学住校,一日三餐都在饭厅兼礼堂。一般每桌八人,(高中的)值周生帮厨房给各桌摆放粥盆饭盆和菜盆。饭后,我们轮流收拾吃完的饭盆什么的。一日轮我,早饭,我把吃剩的棒子面粥盆和我自己的吃饭碗拿到水池去洗。粥盆里有约半碗剩粥,我先倒了剩粥,然后洗了碗,去放在自己的碗橱里。回来准备洗盆,盆却不见了。
          当时没有在意,预备铃响了,我进了教室。在大家异样的眼光下,看到我的课桌上扣着粥盆,盆边沿的粥在桌面流成了一个窄窄的圆。稍后,轰然响起几声倒粥的,声音不大,不是嚷,也不是喊,那像平常的谴责,似低声的怒斥。值周生从我的碗橱编号找到我的教室,我的课桌,愤怒的一扣,就这样了。他这一扣,我脸红,我哭了,(当时)虽然莫名其妙。
          科任老师提前来的,原来他会在门外等待上课铃,这会儿他进来让我做个保证,今后不再犯浪费粮食的错误,我照说了。她就叫我把盆先放一边,下课再送回厨房,现在擦桌子上课,我照做了。后来班主任老师在班会批评了我,说我浪费粮食,是不尊重农民伯伯,不尊重劳动,都引用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了。说到气愤时,他指着我说:你真应该下乡体验体验。
          我无地自容,几周都羞于见人,几周都有人叫我倒粥的,(的:发音为dēi,轻声拉长)几周后才平息。噩梦过去,但是我却忘不了这盛不满一碗的盆底。科任老师轻易放过我,他可能认为是小事,吃不了或不喜欢吃,还强塞吗?班主任批我,他可能认为是大事,当时吃不饱的人很多吔,尤其农村,所以他说了下乡体验的话。
          不幸的是几年后,我真的下乡了,不是体验体验,是插队落户。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1-26 12:38
真实!动人!我非常喜欢这类形式的杂文!刚看过,没有准备,随便跟一篇吧。
我八岁从农村到北京,九岁上学,因为年龄,我直接上二年级,在农村,干的都是割草种地捡柴火,背筐,背粪都没问题,背书包还是头一回,第一次进课堂,我充满了恐惧,九岁的孩子,坐在前排第四个位子,老师叫一个学习最好的同学带我学,我们俩直到今天还是最好的朋友,他从男四中报考军事院校,现在已是中央党校的博士生了。他天天教我,算是勉强跟上了,记得有一天下课前,老师把我和另一个男同学叫到黑板前黙写生字,五个生字,我只写对两个,刬了三个鸡蛋,老师在我的上边㝍了个2字,看着这个2字,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这是我上学的第一个成绩,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都到外面欢闹,我在课桌上哭了整整十分钟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6 22:57
是啊,我们那时真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得了不好的分数特惭愧,好像对不起好多人。那时的少先队不是谁都随便入的,要争取,表现是重要的,成绩也重要。自红小兵后,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与全体小学生一样进了校门不久,都戴了红领巾,没有先锋不先锋的说法了。
其实我也是随父母工作调动进的北京,再早也在农村亲戚家呆过一段。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1-27 12:00
阳秋,我认为你起下乡山西的杂文这个楼非常好!其实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的老知青,最感性趣的就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校园生活,和我们共同走过的知青之路,以这两点做为中轴线,盖起形状各异的小屋,每座小屋里都充斥着美好的知青梦,还有以前青少年时代的回忆,那该有多好哇?我相信,每个知青都会陶醉在那些小屋之中,你的杂文,山峰的为了忘却的记忆,寒秋的爱能改变一切,奏响了我们知青完美生活的交响曲,它会让我们知,在蓝天与白云之中去享受美好!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7 19:01

          好啊!好啊!欢迎晋阳秋同学在三晋大地起一个杂文楼。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7 21:35
烛光 发表于 2015-1-27 12:00
阳秋,我认为你起下乡山西的杂文这个楼非常好!其实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的老知青,最感性趣的就是我们共同拥 ...

谢谢大哥,我们在学校、在乡下都有不少趣事糗事,有欢乐,有遗憾,有无奈,有苦痛。捡些能表白自己思维的说说,大家评评,大家乐乐,比什么要好些。只怕水平达不到大家满意,尽量吧。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7 21:37
天蓝 发表于 2015-1-27 19:01
好啊!好啊!欢迎晋阳秋同学在三晋大地起一个杂文楼。
           ...

几篇而已,怕达不到您满意,尽量多写一些吧,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7 21:39
冥冥安排  走到山西
小学中学都有地理课,我的地理学的不错,中国的省,各洲的国,教过的都记得住。
山西汾阳,地理课没有教过,可音乐课教唱《幸福不会从天降》,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电影很好看,而且还有续集,插曲是《人说山西好风光》。于是稍加注意,从杂志了解到拍摄地是山西汾阳和洪洞,汾阳的美景,洪洞的电站。
第一脚踏上山西的土地是1966年初冬,那年夏末到秋末,坐火车游历了祖国的一些地方,入冬时刚刚回到学校。遇到同学LFF,她说辅导员DY要组队去“长征”,她已经报名了,还有CYY。我在学校转了一圈,没见到其他熟悉的同学,于是也找到辅导员报名。运动之初,LFF和我一起跟班里同学到西南“大串联”,豫、陕、川、渝、贵、湘、鄂回北京。国庆节后,我和其他同学又到东南逛了一圈,鲁、苏、沪、浙、赣回北京。现在又凑到一起跟辅导员“步行串联”,LFF说班长ZXH也去。我们和班长自打重庆走散,快一个月没见面了,可惜出发时他没有准备好,后来跟HYT一起参加下一支队伍“长征”。
我们这个队伍的行程是长辛店访二七,冉庄钻地道,从石家庄开始离开公路,走小路插昔阳。一天下午,在经过一个好像叫测鱼的地方,我们吃了饭。一路上只有经过稍大的地方才有饭馆,(我们走的是小路,竟没有遇到接待站)于是不管到不到吃饭时间,必须吃饭。天擦黑了,打前站的WJC跑着迎接我们,竟然说要在前边小山村吃晚饭。这里交待一句,之前一直走在河北,伙食费是明码实价,钱、粮票都实打实的交,大家一般还是按学校的习惯男生几两,女生几两的。现在WJC说:“这里是山西,山西规定串联学生按‘干部派饭’交钱和粮票,随便吃。”因为不是公路沿线,经过的学生不多,老乡更显热情。大家敞开吃了一顿后,猛赞山西。

昔阳参观大寨后,还是小路奔刘胡兰陵园,然后向西南从冀村进了汾阳地界儿。出冀村上公路。公路北边是几里连绵不断的房屋,我们有人猜测是县城,高中大哥哥说这就是杏花村,出好酒的地方,还念了几句诗。冬天不会有杏花,学生也不会喝酒,对杏花村竟然也没有过分留意,因为天天这么走,走的太累了。不过我们跟高中大哥哥学会了那几句诗,自此常背常提,直到我真的来到这里插队,直到离开山西,直到现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了杏花村再经过峪道河就是汾阳了,同样因为累,依然没有仔细留意这古老的热闹的县城。洗澡、睡觉,第二天一早继续上路。(冀村、杏花村、峪道河,这三个公社在太汾公路沿线,条件相对都不错。当年汾阳人民安排我们在这里插队,至今都感谢他们的一片情。)
离开汾阳又走小路,过交口、石口、石楼、义碟,从辛关渡口西渡黄河,(这些地方后来也归属了吕梁地区。)值得一提的是陕北的艄公早上接到山西的电话,知道我们一行要过黄河,一过中午就把船划过来等着,精疲力尽的我们傍晚才到。我们有幸看到划桨的艄公们喊着号子,齐刷刷的双脚使劲一蹬,身体在空中划过几道优雅而同步的弧线,落稳后向前回到原位,随着号子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船桨搅动着河水,河水拍打着船帮,号子伴着水流声,加上我们的惊叹声,一曲真正的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过黄河奔延安,那是我们的目的地。
不知谁在冥冥安排,让我们提前走过山西,看到汾阳杏花村——我插队的地方。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1-28 15:32
真好,太好了!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完整,最有学生味儿的长征革命大串联!脚上起水泡了吗?葛元仁在他的我的知青知路一书中也有一段描写他们步行长征串联的描述,你写的要比他描写的精彩多了!过黄河的描写太棒了!看着真过瘾!期盼继续!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8 23:42


               好文章,赞一个!
               朴素、真实、热血、亲身经历。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9 20:26
烛光 发表于 2015-1-28 15:32
真好,太好了!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完整,最有学生味儿的长征革命大串联!脚上起水泡了吗?葛元仁在他的我的知 ...

谢谢您!我们那时只是跟着高中大哥哥大姐姐走,他们带着地图、药箱、主席像、简易乐器(口琴笛子),行李比我们沉多了。现在想想,一队队打着绑腿,背着被褥,高举红旗,边走边唱,也是一道风景。
脚打泡是必然的,由于高中同学组织的好,逐渐增加强度,大家在解放鞋里蹭上肥皂,晚上热水洗脚,在冉庄休息时我们的脚都好了。之后每天能走100里,山路也走过80里,就是累。沿途“宣传群众”,给老乡演节目,读语录,访贫问苦,搞得有声有色。我们后来不走公路,总是走小路,可以欣赏品尝太行山的黑枣、吕梁山的沙棘。也有过危险,我们班的女生就踩空滚下山坡,她双手捂眼,滚了约20米,背包阻止了继续。好赖坡不太陡,高中大哥哥教了摔倒先捂脸,也没有什么事。另一次走“迷路”了,错过了上午饭,(有时一天两顿饭),进山后竟没有经过村庄,直到5点多才看见远处的灯光。原来我们从后身进入了小三线军工厂,他们的围墙还没有建好,在他们食堂吃了这天的一顿饭。
那一路上由于山西陕西的政策是照顾串联学生,我们只看到高涨的运动,也是四清刚结束,进步革命的氛围比较多。饮食、休息得到很好的照顾,没有看出社员的贫困,和后来插队时的体会不太一样。当时觉得特有收获,现在也不后悔走那么一趟。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9 20:29
天蓝 发表于 2015-1-28 23:42
好文章,赞一个!
               朴素、真实、热血、亲身经历。
...

谢谢版主,那次是下乡前的预演,走马观花是不能深入了解情况的。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29 21:02
片片修的不太好,原片也没有保存好,凑合吧

x[原片].jpg (180.87 KB, 下载次数: 4)

x[原片].jpg

修片.jpg (186.73 KB, 下载次数: 4)

修片.jpg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1-30 11:30
热泪盈眶,是感动的,第一次看到你的文章时就感到很亲切,现在是越看越想看,你的这种朴实的文笔让我的整个情感都完全的进入了你文章之中,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向你说一声,真的非常好!谢谢你的好文章,恳请继续!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30 16:56

         年轻的脸庞,
         美好的年纪,
         一群青少年,
         未来之栋梁。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30 20:03
烛光 发表于 2015-1-30 11:30
热泪盈眶,是感动的,第一次看到你的文章时就感到很亲切,现在是越看越想看,你的这种朴实的文笔让我的整个 ...

谢谢您的鼓励,定当努力多写、写好。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30 20:04
谢谢天蓝版主支持,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1-30 20:04
若知如此  悔不当初

在大辩论时,有时理不屈而词已穷;看大字报时,有的词语激昂却莫名其妙;初中生可能有些希望复课闹革命,比如我。
当老师走进教室时, 没有“起立、老师好”了,取而代之的是“万岁和无疆”。老师都明显是小心翼翼且提心吊胆,没有了曾经的师道尊严。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常常要揭发、检查、忏悔、认罪,唱着“嚎歌”扫地拔草…… ,于是现在政治课念报纸,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语文课分析社论,学生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英语老师说学会外语可以看明白进口化肥农药的使用说明,数学老师的例题离不开农民被利滚利剥削了多少……
就这,也不敢说没事。就说英语,当下就有同学说,“在战无不胜的……不能崇洋媚外,要自力更生……”。噎的老师立刻收住,改教时令词句了。 We lo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Chairman Mao!Long Long live Chairman Mao!

后来,写了首词《如梦令》,聊表悔意。
造反时节懵懂,复课无知起哄。
忽恋校园时,已悔此前冲动。
如梦,如梦,常忆站台凄恸。

真后悔,悔不当初。当时假如真复课,是否能…… ?当然假如是不存在的。
当时不想下乡,终归是下乡了。如梦,如梦,常忆站台凄恸。“凄恸”取自苏轼词:儿曹莫凄恸,老眼欲枯萎。凄:凄凉;恸:大哭。何处凄恸,北京站,站外广场,站内月台,车窗里外,双双泪眼。何人凄动,要走的人,相送的人,也有想读书的人,以及不想下乡的人。
与我同车离京的诗人食指-郭路生,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中,预言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真的,我仅仅做了十来年北京人,1968年12月18号下午四点零八分以后,再到北京就是北京的客人了。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1-31 16:16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说真实话的文章,我也跟你一样,我并不想去农村,共青团员,无法选择,听党的话,跟着共产党走,是你唯一的选择,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00:47
让您见笑了,我下乡前一直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希望能继续求学。在我报名下乡时,工宣队老师说:下一批更远,去陕西,再往后就是边疆了。彻底无助了。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00:49
两年大假  失学离京

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还好,估计继续学习读完初中,然后上高中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写理想之类的作文,我写过长大后做科学家、工程师等等,或者做个有文化的工人,从未想过务农,连做农业科学家也没想过。不料,突然发生的“文化革命”革了“文化”的命。除了样板戏和语录,好多的课文、文章、书籍都是“毒草”;各个领域出了一大堆“反动学术权威”;我们新中国的学校居然教、学了17年封资修。于是开始“突出政治”,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要造反破四旧;集中火力打黑帮……  总之,要战无不胜的扫除一切害人虫,解放“世界2/3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
不幸的是,我们的水平就是学生那点水平,关心起国家大事,难免犯错,也怪那些讲话社论、小道消息,把我们闹得糊糊涂涂。许多红卫兵的家长也被涉及,更多的人越来越闹不明白。嗨,玩吧,放大假了。于是“逍遥派”多起来,“思想者”也有,但是多数是糊涂了。
学生玩儿野了,最后一个机会“复课闹革命”没有抓住。后来开始“安排”这些人。于是那一代学生,不管几年级,都有“知识”了,甭管多少岁也是“青年”了。我们学校极少同学安排的好一点,多数人是北大荒、内蒙,我躲了一次两次,等待好运降临,当然好运没有来。到山西这一批,我依然是躲和等,不与负责分配的人见面。因为我家已不在北京了,躲,还是可行的。
这招儿这次失灵了,我母亲病了,来北京动手术,于是我也回了北京。白天去白塔寺守护我妈,晚上得回学校睡觉。后来我妈住院的事不小心被学校的人们知道了,说要“看看”她去。当然不能让他们去,我没辙了,于是 “主动”报了名,光荣了一回。还与LCQ一起,动员DCS,主要是想多个熟人一块儿去。
我一直没有让人知道原因,努力展示自己的“主动”。比如,我“懊悔”的说,去阿荣旗、突泉县的几次我没有接到通知;去北大荒那次,怕家长没有“解放”,政审不行;等等。
在我们乘坐大巴去北京站时,许多同学、家长也坐车、骑车到北京站送行。惜别的人一圈一圈的,鼓励与嘱咐,叮咛与抽泣,激昂与无奈,欢笑与哀伤,杂乱的声音盖过大喇叭的歌声。我母亲出院在亲戚家休养,说好照顾病人为主,谁也不许送我。我在围成圈的同学堆外边站着,不时的与送我们的和送其他同学的我也认识的同学打个招呼,道个别。快进站了,金秀清挤过来,她说找了我好久,并送了我一枚像章。一番话别,送者与别者皆曰“志在四方”,她是无奈的安慰,我是无奈的应对。我忍住泪,不能在女生面前丢人,好在广播进站了。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5-2-1 10:32
       楼主平和而又生动的讲诉了我们大家都经历过一幕,往事历历在目。每个知青都有同样的知青身份,不同的插队经历,写下来大家共同回忆.分享。那段经历是我们生活财富,有了插队艰苦的生活历练,我们的意志更坚强。现在都是过了花甲的知青人,写写回忆,和朋友聊聊  ,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个好的身体,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就是我们最美的后知青生活了。
      谢谢楼主的好文,请继续,我期待。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1 16:07
读你的文章,就如同饮一杯上好的茶,即解渴又非常有味道!不夸张,不做作,即真实,又坦诚!初中文化,能把文章㝍的这样好,非常难得!读你的文章就能感觉,你是一个做事很稳重,而且是话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1 16:08
而且是话不多的人,亲切!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1 20:45

           我同意荷塘和烛光同学的意见,文章特别真实,特别生活,都是我们亲身的感受,希望作者继续。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23:13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5-2-1 10:32
楼主平和而又生动的讲诉了我们大家都经历过一幕,往事历历在目。每个知青都有同样的知青身份,不同 ...

谢谢鼓励!我是够幸运的,插队在吕梁比较好的地方,你们那里更苦更锻炼人。是的,回城后再累的工作也没有农活累,再苦的生活也没有那时苦,竟轻轻松松的成了好工人、好干部。就因为我们肯干肯付出,其实也不过就是付出了农村一半的体力,加一点点业余时间。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23:19
烛光 发表于 2015-2-1 16:07
读你的文章,就如同饮一杯上好的茶,即解渴又非常有味道!不夸张,不做作,即真实,又坦诚!初中文化,能把 ...

谢谢您一直鼓励,有点不敢当。现在差那么几岁不算什么,当年初中和高中可不在一个档次,不管是文化是阅历,我们得到许多的帮助,受益匪浅。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23:33
天蓝 发表于 2015-2-1 20:45
我同意荷塘和烛光同学的意见,文章特别真实,特别生活,都是我们亲身的感受,希望作者继续。
...

谢谢版主!我关注过你们那的回忆文章,比我有生活,若写在这里必然受欢迎。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23:35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5-2-2 21:03 编辑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31楼。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1 23:38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5-2-2 21:06 编辑


         文章下一节,请看31楼,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2 08:29
上车下车  京晋城乡
列车离开了北京站,奔向山西。火车上有的同学在议论插队的具体地方,我不打听,反正离了北京,到哪儿都是一样的。当然后来知道了,不是都一样,是都不一样。
这次我们班下乡的男生多,和我在一个大队的有我们五人,还有一个同学去了小相,一个同学去了峪道河。当时在火车上是不知道这些的,那会儿许多同学尚沉浸在泪眼中。当然不是全部,开车不久就有些同学打起扑克,但大多数是聊天,或闭目养神,想事儿。虽然发了面包,晚饭多是吃自带的食品,互相让着,像是聚餐。车厢里熏烤味最浓,香甜味次之,偶尔飘过一丝酒精的味道,后来掺杂有烟草的味道。一阵冷风吹来,传来几声呯叭的向窗外ceì瓶子的声音,然后是重重关窗的声音。慢慢的,车厢逐渐沉静下来,偶有鼾声和梦呓,伴着火车的咣当咣当声。
一觉醒来,进了山西。沿途一片寒冬景象,秃山荒原,枯树败草。我们坐到了终点站孝西站,有两个中学就分在孝义县,他们乘卡车直接下乡了。剩下我们两个中学分在汾阳县,过了一会儿,也在寒风里转乘卡车,继续前行。中途在汾阳县城停了一下,没让下车,城墙上背着枪的武斗队员在巡逻。
冬天黑的早,到杏花公社天色已晚,各大队都套了大车接我们这些“学生”。我们九个男生六七个女生分在一个大队,另外还有一只小狗,是小相的同学从北京带来的,我们抱了来,先玩几天。
杏花公社离汾阳城三十多里,西北面的山是子夏山,子夏是夫子的弟子,曾在汾阳办学。南面是307国道,再往南,是文峪河,更南很远处是汾河。这里属平川区,地肥水美。
一天,村支书带我们认识一下村里的地块。村边、坡上都有,一块一块的与邻村的地相连相间。快数九了,晴天也冷的厉害,支书的介绍我根本没有记清记住。尹华可能会记住,他特意问明白了之后,在属于我们大队的田地里解了大手,曰肥水不流外人田。支书边走边说,介绍村里的现状,畅谈今后的打算,似乎寄希望于我们,助他实现心中的目标和理想。冬天天短,就没有去看公路南面的地,回村派饭。
记得我们来到村里的第一顿晚饭,是在尚未启用的供销社新门市,吃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住了,是白面面食。以后一些天就是到老乡家吃派饭,与老乡亲们互相认识一下,熟悉一下,支书说这样容易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开始的几顿饭,我们集中在一屋等,老乡做好饭就来招呼我们,大队领导则点一位学生跟着去,直到都有了着落。后来,老乡来了以后,满屋扫视一番,指着某位同学,“你”,心领神会,走。再后来,有的老乡就能叫出同学的名字了。不久以后我们就集体开伙了,队里派了大师傅。
我们住的是一位老乡新盖的房子,普通的三间两头,中间是堂屋,两头屋里临窗都有一通大炕。一边女生,一边男生,男生人多,加了一张床。
我们就这样安顿下来。


昨晚发文遇到困难,(卒瓦)字好像不能发,请版主帮忙删掉29、30楼。谢谢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2 21:13

          集体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至于什么时候不当农民了,那时是我们都是趴在玻璃是的苍蝇,前面很有前途,后面很没出路哦,过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一天农民,挣一天工分。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3 18:06
天蓝 发表于 2015-2-2 21:13
集体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至于什么时候不当农民了,那时是我们都是趴在玻璃是的苍蝇,前面很有前 ...

是的,刚刚下乡就没有想到还有回城的机会。后来是913的571的两个变相,看到了那点亮。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3 18:07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2-3 18:10 编辑

两顿派饭  未饱辄止

“派饭”是什么,年轻人多不知道,因为现在少了,几乎没有了。电影“派饭”告诉他们,老师不自己开伙,轮流到学生家吃饭是“派饭”。想当年老师不是吃“派饭”的主角,主角是干部,是各级领导。因为运动不断,指导运动的工作组就多。再有县、社干部到基层蹲点,检查工作,督导生产。还有文艺工作者的体验生活,乡野采风,等等的吧。那时他们下乡,村子里少有饭馆,生产队少有食堂,只有到大队委派的农民家吃饭,这就叫“派饭”。
派饭一般不单做,农户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每天给老百姓三几毛钱、再交点粮票。一般的老百姓纯朴、好客,把吃派饭的干部都当成“客人”来招待。如果是一顿两顿,就会尽其可能做点好的。当时老百姓生活都很艰难,派饭吃粗粮熬菜也是常事。吃派饭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要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且便于工作队“访贫问苦、了解情况”。 一般吃派饭时,都是自己去,村干部不做陪。
改革开放后,乡镇以上的干部下乡都坐小汽车了,至少是摩托车。到了饭点儿,轱辘一转就回家了,回城了。而更多的是上饭店了,下级请,上级吃;公款请,众人陪;也有赊账请的,于是“派饭”成历史了。
说半天派饭,好像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是干部,是被安插到生产队里,扎根做农民的。队支书让我们吃派饭,主要是和老乡熟悉熟悉,以后就要在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了。
吃了两天派饭,以玉米面窝头和从未吃过的红面擦尖(一种高粱面食品,感觉比棒子面窝头还难咽)为主。肚子里的油水没有了,火车上发的面包也没有了,大家竟埋怨罗剑之抱了小狗来,之前它一直在吃面包。第三天我去了郝中桥家吃派饭,聊天中知道他原来在河北吴桥某公社工作,困难时期精简下放了不少人员,他比较了吴桥汾阳两地的条件,选择了回山西。我们聊的很多,主要是他介绍这里地肥、水美、汾酒、晋商、抗战等等好多事,汾阳县、杏花村整个就是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地方。最后不无遗憾地讲出了抱歉之词,“远来是客,招待不周,现在‘背兴’了。”我听到这话时,郝中桥的表情无法描述,笑里带着苦,声里透着哀。他说在外多年,因“故”回来,家乡竟不如离开时的模样了。现在每年的细粮少的可怜,棉籽油也分不到多少,吃菜都很少,要不是逢年过节,谁也舍不得吃好面(白面)。说着女主人端上来好面饺子,羊肉胡萝卜馅的,那天是冬至,我没有吃饱。
又过了几天,去了北边一个大院里面的一个小院落,好像原来是饲养棚。依然是红面擦尖,女主人左手拿北京做南瓜馅儿时用的擦子(擦床),右手拿起一块活好的面团,在擦子上一下一下的推,落到锅里就成了短面条,锅里的水翻腾着,一寸左右的红面擦尖就煮熟了。先给我做了一碗,我吃完后把碗放在桌上,等待第二碗。女主人却把碗收了,“你们学生吃的少,以前来的几个男生就吃一碗,女生一来就说少做点,我就给她们做多半碗。”这是真的,肚里有油,碰上不习惯吃的,还真是吃不下,我开始几天也这样。这几天已经接触体力劳动了,积肥,就是把各家的猪圈鸡窝里的粪便清理到村外集中沤肥,就是担粪。我的胃口已经投降了,需要且可以咽下两碗红面擦尖,尽管只有葱花、盐和醋拌面。我微笑,点点头,向后错错,离桌子远一些。她又从瓦瓮里取了些红面,掺了些榆皮面,温水活起来,准备家人的饭。红面就是高粱面,不加榆皮面是不能做擦尖的,掺少了都糊锅(一锅糊糊)。榆皮面也不能多加,据说易导致便秘。她活好面后转身对我说,你再吃些吗?我赶忙起身,谢过,告辞,这顿饭我也没有吃饱。
很快知青就集体吃饭了,队里派王立俊给我们做饭,伙房就在男生这头。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3 20:03

         邓小平第二次站出来工作后,我作为地区工作组的一名成员,到汾阳县的离县城十五六里的一个小村子里下乡,在哪里也是吃派饭,轮到我吃饭的哪户农民家,哪个穷、哪个脏、哪个恶心,都无法形容,我感觉队里是故意整我们,故意把我们分到最苦、最困难的家庭。
         那家居然连炕席都没有,窗户都是破的,吃的是擦尖,煮白菜,很难下咽,苍蝇像战争年代的日本飞机轰炸,一群一群的,个个都是绿色的大个苍蝇,吃半截饭,炕上的孩子就拉开稀了,那真是恶心她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我们插队的村里可比汾阳县穷多了,可老百姓不管多穷,也把最好的吃食给客人,和汾阳县的老百姓相比,我感觉:还是山里的人实在、厚道啊。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5 09:12
天蓝 发表于 2015-2-3 20:03
邓小平第二次站出来工作后,我作为地区工作组的一名成员,到汾阳县的离县城十五六里的一个小村子 ...

版主受委屈了。汾阳曾为州、府,汾阳人就会感觉高下面一头,确实。
晋商一般爱提祁、平、太,其实汾阳也是晋商聚集之地,汾酒厂就是一例。汾阳人在外很多,颇有见识,也带了各地的习俗回来,比如城里穿衣只落后太原半月左右。
汾阳老乡忆苦不太追诉解放前,只恨战乱不恨地主。对运动应付自如,有异议也不言,趋利避害。我们学校高中同学为他们代言,进过监狱;这种事他们不会做。
他们世故圆滑,但对人还不至于像对您那样,那真是恶心死了,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同意你的说法:还是山里的人实在、厚道啊。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5 09:15
破旧立新  娱乐靠球

在知青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说到我们插队那个时期的农村,其中一句解说词很有趣。“耕地靠牛,点灯靠油,娱乐靠球。”现在的年轻人理解“耕地靠牛,点灯靠油”一般是对的。没错,几千年农耕历来如此,字面也没有误导。可他们解释“娱乐靠球”就差了事儿了,因为字面理解的话,多是最先想到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以为那时农民就参与或观看。其实当年一般县城玩儿过篮球足球乒乓球的大约是少数中学生了,农村则是盲区。当时也没有电视,报纸也少,直观看到球赛或练球的也稀少,没有看过球赛的人听收音机能想象出那个场面的可能没有。这么一说“娱乐靠球”靠的是什么“球”呢?那句解说词的后面接着说,“这样的夜晚,除了造人,还有什么追求。”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与造人相关。这个“球”是挂靠生殖方面的“球”,而“球”字做生殖方面的释义,使用范围很大,山陕内蒙,湖北四川,再往西好像都是这样用。
当然这种娱乐是入夜后的事,且与未婚及孩童无关。那时人们怎样消磨睡前时光,麻将、扑克是被禁了,象棋是小范围的,剩下就是瞎聊。人们吃过晚饭,便三三两两的聚到一些人家。靠被摞的,坐炕沿的,蹲条凳的,站地上的,都会瞎谝(当地发音piē)。破旧立新了,老故事老戏曲是不敢说了,但是古今中外俗话雅词山南海北道听途说的还是很多,什么方面的都有,还有当时的特殊的小道消息及手抄文学。
我们最早熟悉的老乡是王立俊,他给我们做饭,上老乡家聊天当然第一家就是他家。家里就他一个人,那晚他的小侄子在。我们相互询问些事,聊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又是当时我们害怕听到的今不如昔。他侄子就在一旁剝葱,从最靠近根部开始,剥去一层干枯的表皮,然后,从未干枯的部分向上撕去已干枯的部分,一层一层,由外向里,直至剥完。他不要的那些基本都是枯叶,没有葱白。我们中有人说,原来看到剝葱都是从上面开始,捏住上边往下一撕,又快又干净。“那样扔的葱白太多,”王立俊不急不慢的说,“过去我们也从上面剥,现在不是葱分的少吗。”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不让种自留地了,有自留地时,地头地边的种点什么就够吃了。现在不仅是葱分的少,连菜也少的多了,油更是不够,还有红薯、花生等等都因为“以粮为纲”不能多种了。说到红薯,罗剑之就势问了一句,家里有红薯吗,能不能烤几个红薯。老王吩咐侄子去拿红薯,好一阵拿了两个胡萝卜。我们中有人后来分析,孩子可能不想叫我们吃,于是当时就说晚饭吃过没多久,不要再拿红薯了。王立俊大约抹不开面子,厉声呵斥,最后还是给我们烤了几块红薯,他自己和侄子都没有吃。
临走他嘱咐我们,刚才说的别到外面去讲,学大寨收自留地,搞大寨工都是“上边”的新政策。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5 13:25
一九五八年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要为年产一千八百万吨钢而奋斗,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是铁的东西都要上交,就连做饭的铁锅都被弄走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农业生产放卫星,于是亩产从上千斤开始,不亭的放,河北省徐水县亩产三万四千斤后,河南紧跟着就放出一个亩产十万斤的高产卫星。有一个农业科学家实在看不下去了,献言,你们用装满粮食的麻袋往地里码,码满一亩地,看看有十万斤吗?这时毛主席发表了毫言壮语,人有多大胆儿,产有多大产儿。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个科学家没有好日子过了,日子更不好过的是农民,有上千万的老弱的农民跟着粮食高产卫星升上了天,四淸运动刚结束,紧跟着就是文化大革命,我们曲沃县是产粮大县,很多农民都断了顿儿,就知青还能保证每月四十五斤小麦。北京知青网为葛元仁写的我的知青知路一本书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了一次发布会,请了一个资身的老知青,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是某党校的校长,他讲们很多,而且非常激动,我只记住两点,第一点,他讲到,中国共产党讲了几十年要与工农兵相结合,真正与工农兵想结合的只有我们知青,其它人都是走过场。第二点,共产党是魚,广大劳动人民是水,水里没有鱼仍然是水,鱼没有了水就无法活下去!
那时候的大人物不知道都怎么想的?为了争夺那把龙椅,连老百姓的死活都不顾,伟大,光荣,正确,由何说起?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6 07:37
烛光 发表于 2015-2-5 13:25
一九五八年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要为年产一千八百万吨钢而奋斗,农村也好,城市也好,是 ...

您介绍的老知青讲的那两点很精辟。您提到的龙椅很形象。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6 07:39
最初邻居  好耶坏耶   

说起娱乐,村里真有象棋高人吔,比如李承银,他若不高抬贵手,知青里没有人能赢他。刚刚下乡时,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姓郝,老郝的棋艺就不错,时常在他家里或者到我们这里杀一盘。一对一时知青输的多,于是若在我们这儿下棋,观棋的知青就开始支招儿。老乡也都会两手,于是每次都形成双方成批参战的混战局面。总算是互有输赢吧,我们输的盘数还是要多些。一日,又摆开战场厮杀,局面对我们不利,老乡李兆生又发现一步致命的棋,“走这里!”,声到手到,“啪”,看来我们又要输了。在他的手离开棋盘时,我们不约而同的看见他袖筒里甩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小兵”——白白的,小腿乱动的大虱子。我们傻眼了,讶异,想笑,忍着,无语,认输。一是这“着儿”(zhāo,象棋的步数)真的很凶,二是凭空添了个“小兵”,焉能不输。
说到虱子,就多说两句。虱子,在大串联时已经认识了。那时挤火车,睡课桌搭的通铺,还有“长征”睡老乡家大炕,都有见过此虫或引虫上身。江青说它是“革命虫”,可是我们很讨厌它。其实虱子吸人们血,瘙痒人们,应该是“反革命寄生虫”才对,不过那会儿不敢说。
随着卫生习惯的转变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身上和家里的虱子与跳蚤臭虫蚰蜒(钱串子)等都逐渐消失了。
大院坐北朝南一溜儿平房,有两间一家的,也有的三间一家。老郝家东面一家人很低调,模样名字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只记得我们洗完衣服经常晒在他们家门前廊下的铁丝上。老郝西面是我们房东的旧房,因为无意的扒门缝看了老郝女儿洗澡,被我们叫做“大色”(shǎi),当然是玩笑,太熟了。他家西面还有一家,是“坏分子”王万有家,水井就在他家前面。我第一次打水,胆小且生疏,我的动作想必笨拙而可笑,由于我站的离井台稍远,拉上来时洒了不少,水桶还磕到井口。一双眼睛自始至终看着我,是关心?是担心?还是什么?我不敢与其搭话,阶级斗争的观念使我们戴上了有色眼镜,机械的划分了人群。
不久我们就知道错了,全村老乡根本就不歧视他,还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给我们讲那过去的事情”。王万有同志过去领头组织互助组、高级社,自1958年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科学种田,粮棉产量逐年增产,社员收入逐步增加,群众生活逐渐提高。这个村成为当时汾阳农业战线的一杆旗,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64年三次获山西省政府授予的“农业先进集体”称号。
王万有是“四清”时被划为”坏分子”的,大家觉得他比较冤枉,认为是错划的。后来,在1974年的确给他平了反,1977年还重新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苦干二年,使村经济恢复元气,分红值提高,还清了村集体的2.7万元贷款,添置了19头大牲畜。1981年,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年份的7.8%,棉花总产比历史最高年份增产15.3%。这一年省政府又授予他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他这一生曾先后四次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王万有1998年病逝。(有关平反后的这一段材料引自网络)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7 14:04
和睦相处  淳朴乡情

村里没有什么人说王万有的坏话,当时我们还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公开接触他。其实村里人不仅对王万有客气,对地主也没有明显的歧视。这么说吧,地主“承包”了村里的厕所,在外人看来是“专政”了,其实他不用出村,活也不重,就是臭点。人们对他们该怎么称呼还怎么称呼,偶尔开批斗会也是走形式。刚刚插队时不太懂这些,有一次我们一个同学到公社参加个批斗会,卡脖子摁地主低头。回来后老乡们用蔑视的表情、指责的口吻向我们学说他的表现,很不满意。我们惊呆了,“斗地主”,这算“文斗”呀,错了吗?
逐渐的我们知道地主富农就是农村比较富裕的一些人,人性有好有坏,与经济实力无关。老乡们爱谝(piē)晋绥边区,谈贺龙,也聊牛友兰先生。牛先生是吕梁地区兴县最大的地主,倾力协助八路军。还有杏花村西边的下堡村,有个官僚地主任祖荫,送子参军,支援抗战。就说俺村也是,东楼院李金兰五个孩子读书识字明理,都参加革命工作,老二为革命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渐渐使我们知道了地主≠周扒皮、黄世仁,地主家也不都是收租院。其实“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里就赞过开明乡绅李鼎铭。
说到周扒皮,老乡很奇怪他叫长工起五更睡半夜的去地里“做甚”,半夜下地看不清楚苗和草,要是点马灯做活,不是赔钱么。也是,我们从前就没有怀疑过,现在想想真是的,黑灯瞎火的能干什么。田地里点上马灯做活,不挖金子,做甚都赔。
老乡不仅对地主很同情,全村社员都很和谐。这个村李姓是一大家族,解放初期,全村有42个院落,除三个属外姓,其余均为李家宅院,都是同气连枝一脉相承。但是全村不管原来的后来的,姓字名谁,大家都和睦相处,共同应对大事小情、天灾人祸,这样才有王万有时期的辉煌。我们去时,支书郭建民,大队长曹耀武,贫协主席李宪奇,还有大队小队的李天贵、张贵芬、王学云等等都不是李家那支的。
当然,老乡对我们也不错,从生活习惯到生产知识,以及学校里不教、家庭里慎言的处世经验,都经意不经意的传给了我们。但是老乡不注重学习,不关心政治,不热爱劳动,我们有时也怀疑这个“再教育”的先生不称职。
后来知道了,超前的集体经济和意识形态打击、削弱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他们抵制不符合生产规律的瞎指挥而消极怠工,我们不能说他们落后、觉悟低等等。农民珍惜自己那可怜的收成或财物,是因为他们真穷,(那时国家也穷,)也不能认为他们是自私自利。农村的贫穷落后不是农民造成的,土地承包后的奇迹验证了这一点,知青回第二故乡受到的接待,看到的变化,也验证了这一点。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7 14:05
9附1:晋绥边区,吕梁兴县牛友兰简介
1947年,牛友兰被群众用铁丝穿过鼻子游街示众,这样的“牵牛鼻”,这样的人身侮辱,牛友兰受不了了,绝望了,绝食三天而死。

人性、觉悟等等不因财产多寡决定。
牛友兰, 兴县大地主,牛家所在的兴县蔡家崖曾作为中共晋绥边区行政军事指挥机关。
抗日战争爆发后,牛友兰毁家纾难,支援抗日战争,为抗日救亡竭尽全力。当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把自己复庆永店铺库存的布匹、棉花以及毛巾、袜子、肥皂等拿出来,给战士们换上了棉衣,配备了日常用品,支援了抗日队伍。
在整个抗战期间,牛友兰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为国捐资35000块银洋,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的棉花、布匹、肥皂、毛巾等各种生活用品。牛友兰拿出自己的1万银元,创办了兴县民众产销合作社。他调离时,没有带走任何财物,连当初投入的1万银元也分文未取。
1942年5月,牛友兰带领晋西北士绅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了热烈欢迎,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亲自接见了参观团成员,热情赞扬了晋西北士绅的爱国正义行动。参观团回到晋西北以后,牛友兰积极宣传延安的好经验,好作风。让它在晋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牛友兰鼓励和支持子女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将其子侄十余人送到延安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7年秋,晋绥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由于康生等在土地改革试点中执行了左的错误路线,致使晋绥分局在推广他们的经验的时候,出现了“左”的错误,在蔡家崖召开了所谓的“斗牛”大会,对牛友兰进行了错误而残酷的批斗, 致使牛友兰先生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了极大创伤。9月27日,牛友兰先生含冤去世,终年63岁。
1989年7月18日,中共兴县县委正式作出了为牛友兰先生平反昭雪的决定,彻底否定了土改中强加给他的一切不实之词。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7 14:05
附2:杏花村镇下堡村 任祖荫,死于斗地主。
人性、觉悟等不因财产多寡决定,任何群体绝非清一色,都有左中右,阶级也如此

任祖荫(1874~1947),字席甫。自幼勤奋苦读,光绪年间以拔贡入京就读国学。曾先后出任山西浑源、浮山及陕西彬县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秉公办案正直无私,深得百姓拥戴。离任时争制万民伞,长途深情相送。
民初不满当地官场腐败,请辞还乡。热心教育事业,自办私塾,义务授课。学生中不乏其后抗日之栋梁。
体恤贫苦,乐善好施。收获季节允贫苦村人到自家地里收粮打枣。也曾投资汾酒,支持民族工业之振兴。
国难当头之际,毅然送独子参加抗日武装。身为著名乡绅,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拒绝与汉奸组织合作,毅然出任山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为抗日奔走呼号。倾全部之财力,为抗日部队输送粮食布匹,家无余资。逝世时,儿媳向娘家借款始得殓葬。
(以上简介为其后人所撰。)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7 16:52
一个人的一生,不在乎你是什么,也不再于你有什么,更不在于你说什么,最关键最关键的是你在做什么。
习才厚有那么多的钱,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又是军队里的高官,他留给后人只有骂名。
司马迁在死牢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在牢房里写下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家唯一的,不可多得的,最最珍贵的参考资料,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状言,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毛泽东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的动力!老百姓说,天在看,人在看。谁是伟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谁为民,谁害民,谁助民,谁坑民,谁行善,谁做恶,人心有本账,历史自有公判!晋阳秋朋友,把咱们的身体养好!把咱们自己的孙子教育好,让他也象你一样,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正直的人,足够了!春节回不去了,我在这里祝你羊年快乐!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8 18:06
是啊,人在做天在看,历史自有公判!孩子们放假了,年也近了,也该忙活了,赶紧收收话题,电脑也该让位了。
谢谢您,也祝您阖家愉快,幸福安康!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8 18:08
一次浇地  羞于启齿

汾阳的水利工程首数永田渠,渠名是为纪念1941年牺牲的文水县县长顾永田而改称为永田渠。永田渠引文峪河水,流经文水汾阳浇灌平川良田。这也就是民歌里唱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其实还浇了汾阳。站在村里向北看永田渠是在半坡腰(慢牛坡的起伏比远处的子夏山低很多,不能叫半山腰),如果水量充足,村里很多田都可以浇到。应该是有管理处吧,定时定量的给各村放水,照顾到很多受益村庄。因此各村也浇不了很多地,平地还是靠早年的链条泵(水车)灌溉,有的在村边就电动机带动,有的离村远就用牲口拉。
村里的井水水位高,两三米的绳子就可以打上来水。井水很好喝,老乡说这附近的井水和杏花村酿酒的水是一脉,用这里的水煮小米稀饭不溢锅。我有体验,早上锅里煮稀饭,上面蒸玉米面饼子,不误事。我回家后不敢这么做,因为这么做的结果是溢的满笼屉里都是米。
后来农科所的人员还检测过井水,据说浇几遍井里的水相当施了多少氮肥,具体是哪几口井,不记得了。闲话不说了,说浇地。
永田渠放水,我们几个被安排在一块地里跟水头。就是看水流的状况,哪里没浇到,引一下,浇到地头告诉前边改浇下一块地。水流的不慢,我们四个在水头前面走,好像没有什么事干,说说笑笑的就快到地头了。不过还是发生了点事,快到头没到头的时候,水流冲开了梯田边缘,向下流去。这样靠近里面的地就浇不到了,我们急忙挥铁锨铲土堵边缘那口子,开始我们从两米以外取土,可是远土堵不了近水,水还是哗哗的流下去。随着水流越来越大,我们就地取土,快速拼命的堵。人不一定胜天,我们堵口子的土随着水流直接就流走了,口子越来越大。这时我们有人说学英雄跳下去堵吧,可是梯田有近一人高,不可能起作用。或者躺下堵,可是口子处已经塌了一两平米了,也不行。这时一位同学说从前面一点用土挡住水,让水改道,去浇那最后一点点地。好是好,不过就凭咱们几个取土挡水,得多长时间吔,那样得白流多少水呀,也不怎么好。
最后大家只好一齐高呼:郭建民--!村支书急忙跑过来,看到我们堵不住的水流,没听完我们的建议,立刻向管进水的社员们喊,“好啦——!”那边社员堵住这块地的进水口,同时打开下一块地的进水口。建民什么话也没说,急忙去照看其它地方。我们的建议好无聊,英雄不是这么当的。我们看看没有浇到的那点地,和浑身的泥点子,惭愧的相觑而笑。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9 21:36
扎根建房  无福享受

开春大地解冻,苗木发芽,我们也将结束试用期,正式的做农民了。队里准备为我们建房,在通向村西的路旁,供销社附近。计划是两人一间,男生要建四间,隔开一点空地,建女生的三间。(如果圈院墙,男女生宿舍之间应该是大门。)因为是我们“插队”的住房,弄不好要住一辈子的,扎根嘛。队里就让所有男生都来,亲手参加建造。
没有看到图纸,只见大家都听“四头俩” 的指挥,(俩是口语助词,轻声)开挖地基槽,找水平,垫地基。操瓦刀的有李兆根、李开治等人,还有大头俩。社员都说大头俩是四头俩的哥哥,他的手艺好,只是年岁大了,不爱牵头。
这里的住宅以砖窑洞为最,牢固气派,冬暖夏凉。村里有几处两三进的四合院,就是曾经大户人家的砖窑洞。有的房子就差一点,像十字街东北角的院子有处房,用砖垒出地面几层后,整砖就只垒房间的四个角,其余的墙用半砖或砖坯垒,外面抹白灰,瓦顶。我们要建的是砖墙,不过外面是整砖卧砖到顶,里面就使用半截砖,也是瓦顶,村里不少房子都是这种形式的。砌整砖时是用石灰粘合,而砌半砖则是用泥来粘合。
我们参与建房大家当然都是第一次,当然只有做搬砖和泥的小工。社员赶着大车拉来一车黄土,李承耀带着我们把这堆土摊开成一个火山口的样子,往中间倒了两桶水,再往水里铲进些土,就做其他事去了。我们没有被分配其他任务,于是自觉主动的去和泥。我用铁锨在水土分明的地方翻动着,力求搅的均匀些。这活很费力,尤其是泥粘满铁锨时更费劲。不一会儿就出了好多汗,贴身的衬衣好像粘在身上,春天的凉风顺着脖领子钻进去,不是凉快的感觉,倒是稍带寒意。好多社员看着我们,露出些诧异的表情,我们也觉得奇怪,他们怎么不来和泥呀。工夫一大,比我们小一点的李兆枝在另外一堆水土分明的土堆那干活,把外圈的土往水里铲。我们停下来,看着李兆枝把干土都铲进水里,堆成了一个泥堆,根本就不去搅合。
李承耀笑着问我们,“小时候干过撒尿和泥的事吧?” “我和过泥,小学时买过几个模子,和点泥填里,扣出来晒干喽玩儿。” “看过大人活煤面,烧煤球剩下的煤面,就这么做。”我们尽量往好里说,但好像觉得自己是露怯了,可是他们那样是和泥吗?李承耀说“这里把和泥叫‘闷泥’(mēnní),水土比例合适,时间够长就算好了,跟饧面道理差不多。”原来那泥呀灰呀的,闷好喽,直接给操瓦刀的师傅们,他们拿瓦刀戳几下就很好用了。李承耀原是见过世面的买卖人,我们交流没有障碍。比如后来有一次HYT高兴,哼唱起已经禁唱的很早的老歌,“……爵士乐声响,”稍顿了一下,李承耀就能接唱“对对在满场飞”,唱的在调上。
逐渐的我们可以做的和乡亲们一样好了,包括向两米高处扔砖,一次扔两块,或在两米高处接底下扔上来的砖,一次接两块。不好意思的是还捎带着学会了“砸手”,手放在砖上,手背上面压一块砖,再拿一块砖砸手上面的砖,劲大一点,叭,手上面的砖两半了。看着真厉害,小心的试试,没砸开,手疼;狠点,两半了,手倒没什么感觉。又连试两次,都这样。李承耀说话了,“咱这的半截砖够用了。”我不好意思起来。
新房盖好了,虽然不及砖窑洞,可也气派舒适。不同于老乡家把炕盘在窗户那儿,而是把炕盘在了里面,窗前留出放桌子的地方。学生嘛,读书写字,接受再教育,就是与众不同。出门不远就是水井,离的太近了,都不用扁担挑,手提着走几步就行了。房屋前面视野开阔,南面的小学校和官道村一览无余。屋后是出村的大路,沿路向西门外,南拐不远就可以上太汾公路,在路旁永安村边设有杏花村汽车站,这是回家必经之路。汽车站旁有一个小饭馆,是供销社开的,是我们解馋的好地方。
后来扎根干一辈子的说法做法逐渐动摇了,“五七一”的“两个变相”批判后,同学们陆续离开了已经比较熟悉的村庄。其实,两人一间新房没有住多久,就有同学离开了,转年更多的同学离开了。我七二年底去离石后,还常常回村,最后一次回村,这里住上了“小知青”,他们不像我们千里迢迢的来,他们离家只有30里,是汾阳本县的中学毕业生。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9 21:37
初识后门  离晋回家  

我刚刚插队时,汾阳武斗也刚刚结束,但城里镇上两派还在闹。曾听社员说一个头脑稍差事的楞头青年在杏花公社赶集回来,学那里的场面高举手臂呼喊,“打倒W zhi an!”当然遭到社员们白眼,嗤之以鼻。不过,这令我们知道了W是汾阳的原县长。
后来山西成立吕梁地区,好多同学都去那工作。我在吕梁工作时,W成了我公司的顶头上司,业余喜欢下棋,时不时有人在他那儿杀两盘。我们相处一年多,只是打招呼,只因为我们都来自汾阳,而我的棋艺不十分好。
不幸W二次被打倒,隔离审查批判。我们都是单身在外,都是在办公室里支床,办公兼宿舍啦,那时没有条件。不过我在一楼,一屋俩人,W在二楼,自己住里外间,稍宽敞。自隔离后,到他那儿去的人少了,于是我工作之余就到他那下棋,当然输的多,偶尔赢一盘。因为他曾对我说过,“批判我的人都不容易,为了生活,知道不知道,了解不了解都要批。刘邓陶谁认识,谁知道他们的事?为了生活,思想就要进步,行动就要积极,就要批。我也喊过“打倒Liu XX”的口号,其实我都没有资格见他一面。所以我理解我现在的处境,我不怨群众。”当然我的做法也被我公司领导提示过,(其实是警示)点头诺诺后又去下棋,我相信经过那么多运动,尤其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W没有彻底倒,还有之前我在老乡那里听到的有关W的好评,相信他一定无辜。
在我办商调的关键时刻,主管部门说省里新政策卡死了“劳动指标”,要“等等”。“对调”不存在这个问题,“商调”属于“单调”,是白送调入地一个劳动指标,调出地白扔一个。劳动局说没有这条,马上就可以办,现在可真不好办了,特麻烦,为此我挠头了好几天。
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W在自身多事的情况下,给我写了张条子,叫我去找“现管”,当时我还半信半疑。办事员看了W的条子,看了我很久,春分前后,我竟冒了一脸的汗,不知所措。最后还是给我开了信,事情就办成了。这件事情过后很久,原单位的人来信说破,我才知道,别人办这件事是要大出血的。
这就是我第一次走后门,虽然是别人帮我走的,虽然没有送礼,虽然我都没有“谢谢”W。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9 21:48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2-9 21:49 编辑

        谢谢看过我的文章的同学!
        我的下乡有着班主任神奇的预言,也曾神奇的提前走到了几年后下乡的地方。我的下乡有着巧合的无奈,我想怎么躲也不会躲过去。这就是我的下乡的宿命,谁安排的,我不知道,反正是去了一趟。  
        高高兴兴的盖了新房,却没有住多久,说扎根做谁要求的“合格” 的人,却也不能,“被迫”占了老乡的指标工作了。于是那段日子白费了,和不下乡直接工作有什么区别?倒是剩下了对艰苦的劳动,粗糙的饮食,贫困的印象,老乡的人情等等那段时光的回忆。
        谢谢同学们,就祝诸位健康愉快、阖家欢乐、老少平安、羊年喜洋洋!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2-12 11:56
   看了网友晋阳秋的几段文章,很有意思,给我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朴实无华!在此,祝你阖家欢乐、羊年大吉!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17 23:26

       祝晋阳秋同学:
        羊年大吉!喜气洋洋!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18 12:49
你的杂文㝍完了吗?其实我已经看出你的杂文写完了,但是还非得这样去问,不说你也会知道我的本意!我在山西曲沃插队的时候常和一好友到浍河水库的西南面去玩,我们沿着小溪由下而上,直到尽头。在这期间有很多曲文,今天我也用照猫画虎的杂文方式给阳秋写一段,
小溪的两则有很多人家,每个人家都非常好容,对你都非常热情!我们去过一个人家去歇歇脚,家里只有三个人,是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的,父母的年记较大,但是身体很好,那很可能是大自然付与他们的,儿子近三十岁了,还没成家,那是穷的后果。我跟这家人说话非常的投机,而且坦诚,走的时候尽量把能送给他们的东西留给他们,他们的小屋外有一棵杏树,在山与地之间斜长着,整个树都在小小的院落上方,树上挂满了金黄色大山杏,我们刚走出小屋门,就看见那个小伙子站在树上,用脚一蹬树杈,金灿灿的大山杏就象下雨一样落在了小院里,二位老人不亭的帮我们往军用包里装,直到装的实在不能装为止。山里人实在的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他们!那个杏的那种香味致今难忘,现在我如何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杏了,因为那是纯朴的山里人和大自然的共同产物,
你的杂文就象那金灿灿的大山杏,天然与纯正!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2-18 16:27
祝羊年大吉!全家幸福!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19 21:29


祝我们吕梁地区的知青战友
晋阳秋同学:
           春节快乐!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22 13:35
天蓝 发表于 2015-2-17 23:26
祝晋阳秋同学:
        羊年大吉!喜气洋洋!

过年好!羊年得意洋洋!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2-22 13:37
烛光 发表于 2015-2-18 16:27
祝羊年大吉!全家幸福!

谢谢大哥,再祝平安幸福愉快,健康长寿!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2-24 20:12


祝晋阳秋同学、烛光同学:
正月初六快乐!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0 16:05
烛光 发表于 2015-2-18 12:49
你的杂文㝍完了吗?其实我已经看出你的杂文写完了,但是还非得这样去问,不说你也会知道我的本意!我在山西 ...

             羊年吉祥!
       写此文是前段时间有些惭愧,因我在一个帖子回帖时意气用事,使版块少了些活跃,故做此文以为弥补。得到您和许多同学的鼓励,不想潜水了,虽不善写作,却渴望交流。
       我们这些同学许多时候是夹着做人的,不想也不敢多说什么。现在我居然想说些什么了,北山峰停笔时我就遗憾,但是我没冒泡。后来把一些应该发到“东南西北”的东西发在这里,却忍不住了。结局不是我希望的,我希望陕北同学能继续在这里交流,他的游记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不想也不能改变自己之外的什么,好好过好晚年,还是不争论的好。
       再次谢谢大哥!祝好!
谢谢您一贯的鼓励。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0 16:09
天蓝 发表于 2015-2-24 20:12
祝晋阳秋同学、烛光同学:
正月初六快乐!

祝版主天天喜气洋洋,连年喜洋洋!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3-11 19:50

祝晋阳秋同学、烛光同学:
            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快乐!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5-3-11 22:27
     晋阳秋盖了一座很有特点的楼,由杂文构成。既是杂文,肯定是包罗范围很广,有些探讨也很正常。晋阳秋是以来的都是客的胸怀接纳宾朋的,这也是咱们能在这里相聚的原因。希望晋阳秋的楼也能成为咱们三晋大地的标志性建筑,在大家的参与下,越起越高,越盖越好。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3-13 07:59
我只想说,晋阳秋的杂文是我最想看的!也是我最喜欢看的!希望你不要亭笔,继续写下去!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3-14 14:28

          俺也期待,等着----,等着-----,等着-----。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5 09:24
烛光 发表于 2015-3-13 07:59
我只想说,晋阳秋的杂文是我最想看的!也是我最喜欢看的!希望你不要亭笔,继续写下去! ...

俺也期待,等着----,等着-----,等着-----。                                              天蓝

您们给我的鼓励最多,烛光大哥的回复讲述的内容更有深意。再次真诚的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5 09:24
烛光 发表于 2015-3-13 07:59
我只想说,晋阳秋的杂文是我最想看的!也是我最喜欢看的!希望你不要亭笔,继续写下去! ...

俺也期待,等着----,等着-----,等着-----。                                              天蓝

您们给我的鼓励最多,烛光大哥的回复讲述的内容更有深意。再次真诚的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5 09:25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3-15 09:45 编辑
烛光 发表于 2015-3-13 07:59
我只想说,晋阳秋的杂文是我最想看的!也是我最喜欢看的!希望你不要亭笔,继续写下去! ...

您给我的鼓励最多,您的回复讲述的内容更有深意。再次真诚的谢谢。


真对不起,今天我的网没有了速度,一着急就多点了几次发送键,于是重复了,希望大见谅,偏劳版主帮忙处理一下。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5 09:27
千帆过 发表于 2015-3-11 22:27
晋阳秋盖了一座很有特点的楼,由杂文构成。既是杂文,肯定是包罗范围很广,有些探讨也很正常。晋阳秋 ...


谢谢超版理解和鼓励。

我们这些人大多数都经历了油灯蜡烛、粗粮定量、牛耕雨灌等等落后的农业生产和贫困的农村生活。这与我们去以前、走以后的日子无法比拟,在我们心中恒久存留挥之不去。

这经历使我们惊醒,随后是想解决之策。当时一部分同学是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想,想变革一下农村当时的现状;也有一部分同学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改变一下自己当时的现状;另一部分同学(大多数,初中同学为多)是既来之则安之紧跟形势的。

下来我想介绍两位校友、学长,为农村支招,为农民呐喊的事迹。我们都经历了或至少看见了一些不理解的现象,比如斗地主与斗黑帮、自留地与大田、情哥哥与八个戏、大寨工与包工活等等。面对思想、文件、社论等等,我无能为力,也没有胆量,彰显个人的渺小、无知、懦弱,至今惭愧。
再次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15 09:37
             张木生的实践

       插队知青在农村那会儿,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装束打扮可以模仿老乡,生活习惯可以学习老乡,生产知识可以请教老乡,唯独政治问题无处倾诉。所谓政治问题,即老乡不注重学习,不关心政治,不热爱劳动,不关心集体。因为是老乡身上的毛病,所以老乡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老乡的毛病是……产生的,我们只好学马列,学毛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慢慢的逐渐的得到一些结论,当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般知青遇到理论教育不了群众,口号激发不了热情——纳闷、疑虑、彷徨、学习、不解,嗨,随他去吧。不要怀疑,这是插队知青在进村头一年或整个下乡时期的普遍想法,大家都会有这么个过程。

       我想说一个老插,65年的老插——张木生的事迹,他认识这些问题要早一些。
       张木生是我的校友,是学长, 1965年自觉到内蒙插队。他的动机、目的是什么,您听他自己说。
       “那个时候,……可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威力吧,大家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个劲特别足。尤其在海淀的这些干部子弟比较集中的这些中学里头,都传播着毛主席和毛远新的谈话,毛主席和王海容的谈话,那时候虽然不太看得懂,但是他所提出来的学生应该造反,应该造老师的反。他提出来一个口号叫做60分万岁。说这个王海容他们班有一个学生,每天看各种杂书,就是不好好读课本上的东西,考试的时候抄别人的卷子,以能得60分就满足,主席批评他说你看你多没出息,你看人家那个学生才是将来是有出息的学生。”
       毛泽东的这番话对张木生影响较大。他对上课不再感兴趣,一心想效法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去改造农村,改造世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同学,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邀请他一起下乡插队。

       那时董加耕、邢燕子等人的宣传报道非常多。到农村去改天换地,这种心情作为年轻人肯定是有的。所以一提去内蒙,他非常高兴,不像大批知青下乡的时候还要动员,张木生自己拿着户口本就把户口销了。
       张木生他们坐上火车,前往他插队的地方——内蒙古临河县狼山公社。抱着让农村改天换地,让自己脱胎换骨的想法,张木生和陈晓农们到了农村后真的是苦学苦干,不管什么脏活、累活都抢在前面。不到半年时间,张木生已经成为村里男劳力中的强劳力。但是很快,张木生改造世界的雄心,碰上了坚硬的现实。他发现,农民们对于干活的热情,与自己的理想相比要黯淡的多。张木生看到应该依靠的贫下中农,出工是摇,干活是聊,收工是逃,开始疑惑。
       在内蒙古临河插队的头几个月,张木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入了团,而且很快成了知青的头头。但是拼命干了一年的时间,结果当地的粮食产量没有多大提高,他们所在大队的工分反而更低了,这让张木生感到很是惭愧。他发现,自己别说是无力补天,就连补个小队也补不好。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很多的矛盾,打了很多的问号,只是不敢再往下想。

       1967年冬,他和一起插队的吕秋梦去了趟大寨。他俩想看看自己插队的农村和大寨的差距到底有多远,能不能从大寨那里学到点儿经验。他们见到了战天斗地的大寨人,也见到了后边跟着警卫员的陈永贵。大寨的社员数九寒天还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去吃饭,啃的是冻成冰坨子的窝头。张木生和吕秋梦看了,心里挺不是滋味。
       第二年回内蒙,吕秋梦回生产队自荐当上了队长,并试着推行小包干、增加自留地、办副业,没想到竟使生产队增产十几万斤粮食。同时,他又组织泥瓦匠、皮匠、鞋匠、画匠出去搞副业,队里又办了磨坊、油坊,利用市场,队里的工分值提高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措施,并不费力,只要 不被当成资本主义批判就是如此管用。”张木生说:“这事对我教育挺深。大家似乎明白了,老百姓不是不能干,政策稍微改一改就能这么好。”
       张木生就是普通插队知青,他有许多想不通的问题, “不仅仅是农村,整个‘文革’都有那么多想不通的问题。比如说苏联修了,只有中国、阿尔巴尼亚不修,可是我们这是干什么呢?生产搞成这样?抓了革命总得促生产啊?促生产总得解决动力问题,老百姓的动力在哪儿呢?无论什么东西,无论叫得多响,到了基层,老百姓都不接受。除了评工分,你说啥就是啥,爱说啥就说啥。到了基层一切都烟消云散。”
       张木生发现这里的农民,除了工分,对政治和种种说教一概不感兴趣,大大不同于陈永贵的农民。吕秋梦的实验对张木生刺激很大,于是后来有了《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农民问题学习》里面,有些不合时宜的观点,那时候……没人敢说那种话。
       那是约5万字的文章……很快就变成一个手抄本,在知青中到处传。张木生说:“当时胡耀邦把我找去,说我写得好。那个东西其实没有什么我的话,都是书里面读来的。比如托洛茨基怎么驳斯大林,斯大林又怎么回答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他们争论的焦点,列宁是怎么讲的,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又是怎么讲的。我在《中国农民问题学习》里面把这些历史现象一个一个讲出来,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包产到户确实可以增产。”
       张木生1972年在呼和浩特进了监狱,就是因为这个。周总理知道后说,有一些插队的年轻人,他们去探讨一些过去不认识的世界,不要轻易就去扣什么反革命的帽子。胡耀邦也找人保护他。
北京知青中刮起一阵“张木生旋风”,当然 反对者也不少。
       1969、1970年间,知青“扎根派”和“不相信派”之间的论争愈演愈烈。“不相信派”是以进行了农村考察的张木生为代表,“扎根派”则对“张木生之流”进行了连续的激烈的批判,指出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布哈林、赫鲁晓夫、刘少奇、彭德怀的徒子徒孙。……驳斥张木生等人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要让农民过好日子”、“思想革命化必须要有物质基础,在目前这种基础上要想培养出一心为公的人是妄想”等言论。……

       现在当然不用再争辩什么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3-15 19:45
淸泉水,大山杏,喝着爽快!吃着浓香!张木生,沉香木也好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3-18 19:34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5-3-18 19:37 编辑

          实践证明:农村还是要发展副业,还是要搞个人承包,农民的日子才过的富裕一些,才能吃饱肚子。一个政策,就能使农民吃饱富裕,一个政策,就能使农民饿肚子,关键是你能不能真心体恤老百姓的生活。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20 08:38
谢谢烛光大哥和天蓝版主,陈年旧事只为纾解我曾经的压抑,梳理我逐步认知的过程。不当之处还望指教。谢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20 08:49
      我们小时候听到看到的英雄是至死不渝视死如归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是不平则鸣坚持真理的。记得我们学校东面,北大附中南面是一片庄稼地,学校组织拾麦穗。我们拾的堆了一小堆,一个老乡与我们在一个地里拾,也拾了一小把。后来她走时把我们拾的一部分也装在她的篮子里带走了。同学赶紧告诉老师,并且组织同学准备拦截,要像刘文学一样保护集体财产。老师当然制止了我们的胡闹,理由牵强附会。还有一次我们帮厨,在厨房外面择菜(择zhái),一个大师傅一手拿着抹了酱的馒头,一手抓起我们剥好的大葱,咬掉葱根就大嚼起来,可以想到我们又找老师告状了,依然不了了之。
       运动了,初中学生哪就懂得多少道理,偏偏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初期敢讲话的同学可能会被工作组批评,我这个高中生学长就被批评了,好像无奈的认错了。大字报满天飞时,有一篇讲外地一个同学不承认什么错误,于是不能参与革命,不能佩戴像章,她只能把像章别在胸前的肉上,挺感人。我转抄了一下,还顺带说我们学长不如她.这在校内小小的轰动了几天。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学长的那件事情的真相,只为派性使然。当然学长不会受我的无聊的大字报之影响,他是中学红代会的负责人之一,后来属于四三派吧。
       我们下乡的地方原属于晋中,和昔阳是一个地区,学大寨也最彻底。我们下乡的村子为了修大寨田,把成年的果树埋成了灌木丛。县里收回了社员的自留地,限制鸡猪羊的户养数量,集市查的很严使我们知道了“投机倒把”这个词。
       每到庄稼快熟了,就有人来估产,往往就把这当做真的,最后报的只高不低。可想而知多报了产量就要多交公粮,社员就要饿肚子。更有甚者,“汾阳学昔阳,公粮交细粮”,哇,您说谁不反感,可谁又敢说。我们的学长说了,反映了老乡的心声。学长为此进了汾阳监狱(山西省二监)。不说了,我至今惭愧,好羞。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3-20 21:53
你的文风与邓贤文集,中国知青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些不同之处,中国知青梦里边的内容真实的记录了知青内幕,让人看了以后心里很沉重!你的杂文内容真实,能唤起良心的思索与回想,但是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尤其是你那巧妙的结尾,好!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3-21 18:52

          最近看了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说的就是那时候的老百姓,非常苦就是吃不饱,日子过得很苦很苦,咱们的社会也是从贫穷到富裕,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这是一个过程,主要还是沾了政策好的光。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21 23:58
烛光 发表于 2015-3-20 21:53
你的文风与邓贤文集,中国知青梦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些不同之处,中国知青梦里边的内容真实的记录了知青 ...

       大哥又在鼓励我,谢谢。

       真的,那时上面下达点指标,下面也顶不住,社员辛苦一年白受苦,缺吃少用,根本没有劳动积极性。我们相邻村里的同学写过一文,摘几句。
      
       “71年秋后,汾阳召开四级干部会(县、公社、大队、小队),我作为知青代表也有幸参加。……会议要求上报今年粮食产量,必须都要‘过黄河’(即达到亩产400斤)。我大队1400亩地,‘过黄河’要56万斤,而实际只生产了28万斤,相差甚远呀。阶级斗争号角震天响,学习大寨的雄心高万丈。汾阳中学大门一关,过不了黄河就不许回家。……一咬牙,就按66万斤瞎报吧。……”

       您看鲁天龙写的这段,现在是苦笑一下了之,当时可按66万斤交公粮呀。我高中的学长对此作假之举仗义执言,连带喊出“农民就不能就不该吃细粮吗?”结局也是可悲的,的确是时代特色。

       我看了您刚刚回复北山峰大哥的那段,真的,千万不能开倒车,走回头路,这也是我实在忍不住回复了那篇文章的原因。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22 00:06
天蓝 发表于 2015-3-21 18:52
最近看了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说的就是那时候的老百姓,非常苦就是吃不饱 ...

谢谢您支持,我们从少年先锋队树立了那么点理想,遵循着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幸福的憧憬未来,幻想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一场运动,一次下乡,一切粉碎,一时倒退。当时竟常做吃饱饭的梦,哪敢想现在的生活呀。
好政策不要变了,谢谢您。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3-22 11:31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所在的曲沃县史村公社东凝大队们绝大部分社员基本上都断了粮。守本分的知青所分给的住处都被知青中的强者霸占,有的自己到村外打洞造窝,有的住在生产队放农具的窑洞里,有的单身女孩被好心的社员叫到家里去住,好在知青政策规定,每个知青每月有四十五斤的口粮。有不少的知青用自己的口精与较亲近的社员共度难关,每天都是用大量的水,放上一点粮食,放些野菜或者其它能吃的东西煮成浠糊充饥度日,没有粮食下肚的社员不是对社会的贫困产生不满,而是对知青每月能有四十五斤小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我们两人之所以有共同语言,我认为,我们都诚实,都敢说真话!我们不当和尚,更不愿意当那些政治说客,拿那些不咸不淡言辞去愚弄别人。我们从来不穿他人的大褂儿,所以我们不会为一阵大风把井从墻里给刮到墙外绞尽脑汁去辨解。对也好,错也罢,我行我宿,任他人评说,在他人评说中寻找正确之路。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3-23 21:45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3-23 21:51 编辑

就是天蓝版主说的,有的政策能让老百姓富裕,有的就不行。我们插队时的一些做法就太极端了,不只山西,全国都惨。

我在别处引过一段,如下:
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同时,由于40万正定人民每年要上交7600万斤粮食,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上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却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卖毛线的被视为投机倒把,拉沙子、摆小摊的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还没有传到这里,人们依旧习惯于敲钟下田、吹哨上班,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
渴望改变、渴望富裕成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声。
…………
就在此时,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正定。
1981年底,正定的工农业总产值20673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锦旗高悬在县委的会议室里,而老百姓却不得温饱。面对这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的心情十分沉重。
“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认为,高征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必须及时纠正。这很快成为县委一班人的共识。是坐等中央调整政策,还是主动地向上反映问题,大家却有不同意见。
习近平同志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主张立即向上汇报,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并主动请缨,处理此事。当时县委书记冯国强、县长程宝怀考虑到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让他出面,怕对他造成不好影响。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你们不用担心。”于是,他和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1982年初夏,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对正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正定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要求是合理的。上级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程宝怀高兴地对习近平同志说:“你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您看,连丰收的都穷,其他人不饿肚子才怪。所以我认为真理讨论改革开放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开端,是希望。
谢谢您一直关注。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3-26 17:21

           所以说,制定政策的人很关键,他们是老百姓的出身的贴心人,就会想老百姓所想。如果说高高在上,喝茶看报纸出身,只能定出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政策来,那样,老百姓就要倒霉了,所以,挑选干部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环节。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5 15:38
        从养花说起

        我们曾经都是“花朵”,记得吗?老师是培育我们的园丁。大约不少同学持不同意见,不愿意做温室里的花朵。况且我们还是到野外山乡和与庄稼杂草厮混了一些日子。不怕,谁也没说花一定只有红色一种,也不是家养的才叫花,漫山遍野哪里都有花,人们常说山花烂漫,野花也很招人喜爱。但是人工养育繁殖的花确实比较可人,或美或香皆随了人意。
        我在文革前是没有养花经历的,看养花的机会也没有。那时好像已经以粮为纲了,定量、瓜菜代、议价粮等等都实行了。田边路旁房前屋后都是一些蓖麻、豆类和速生菜,没有什么绿化带、花池什么的。学校里有大花园,赏花是不难的,况且北京的公园也多。不过好像当时流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养花也是其一。加上学习比较紧,不大注意花。
        真正留意“养花”是中学语文一篇题为“养花”的课文,是那个单元的重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手法和作者简介,都要熟记,还要背诵一些段落,著名作家的作品嘛。
        也是因为这篇文字,“左派文字狱”把养花和种粮拉到一起比较,当然种粮比较重要,养花又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了。你调剂工作休息,活动活动,就腰酸腿疼,那农民伯伯整年的在田地里劳作,还活不活了?你养花是为了自己,顶多有邮递员闻闻香,吹嘘什么,农民伯伯种粮可是养活了全国人民,也养活了你!
        一篇文章,两种结论,观点截然相反。我们当时一般跟不上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几乎为零,谁说的好像都对。不过,总觉得不至于因此而……,逝者安息。
        养花、种粮都是侍候植物,按说大同小异,都是农业,现在有专业的花农嘛。我们到农村插队,以后回城,多少都有些农业知识,养花应该不成问题,是吧。其实不然,我竟然养花养的不如街坊好,街坊没有农村背景。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4-6 12:49
又有点鲁迅的文笔味道了。感叹古朴诉说之中深埋含义,让人似懂非懂。
雨中情,雾中梦,少年时代的天真,青年时代的梦幻与懵懵懂懂,园丁辛勤培育过,也在漫山遍野生长过。杂草丛中挣扎过,你顽强的生长着,只要开花,就有收获。不管你是什么颜色,只要开放,就是花朵,就是对大自然的回报。不要自卑,种地的种不好花,没关系,种地的是物质基础,种花的是精神享受,缺一不可!你吃饱喝足之后,到花丛中漫步,欣赏着那温馨优雅的春之歌的乐曲,这才叫生活!晋阳秋••••••,油菜花,萝卜花,西瓜花,南瓜花,茄子花,韭菜花,向日葵,夕阳花。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7 11:37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4-7 11:49 编辑

知音、知心,大哥解得彻。回想那时的形式主义,穿的洋气一点,梳妆洋气一点,都与小资挂钩。到了运动开始,竟容不得了。那时盛传北海遛鸟的老头,因为心爱的鸟被人掐死,自己也一命呜呼。何为百花齐放,何为万紫千红,一身绿蓝黑,齐齐的短发,褪色补丁露棉花的袄,中间勒根草绳••••••
谢谢您理解。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7 11:48
      我们努力工作与培养孩子,与当时的青年人相较相争,小胜之时已然身心俱疲,确实很累,几乎没有闲暇再想其它事。何故养起花来?想到哪说哪,养花纯属偶然。
      我爱人与我同届,只不过是在县城中学读的书。大规模武斗结束后,这些学校同学的户口就从中学所在城镇迁回各自的公社生产队,都务农挣工分去了。某年师范招生,全村属她(曾经)学习成绩好,于是大队革委会和大队贫协就推荐了她。毕业后先教带帽中学,后来学校摘帽,就教了小学。她们小学离公园近,有学生家长在那里养花,不时送些淘汰的小苗或形状不太美的弱花给老师。如前所述,我们对养花没有兴趣,一直是拒绝的。架不住大多数老师都收下了花,我们不收倒显得是嫌弃花不好、看不上小苗似得,于是就收下了一株茉莉。这株茉莉原来放在办公室,花是主枝朝一个方向分了俩杈,就像是歪着头,或像是弓着腰。三条枝上都带着白白的骨朵,含苞欲放。
      其实,收这第一株茉莉也是一件趣事引起。我的孩子就在这个小学上课,他的班主任也收了一株类似的茉莉,放在教室还没有拿家走。我的孩子进教室时,闻到了茉莉花香,竟然马上顺口大声说出一句:“哇!茶叶味儿!”当然是哄堂大笑,同学们都猜到我家平时喝茉莉花茶。后来办公室教研室里也都传开了,于是我爱人所在的高年级数学办公室的这盆较大一点的茉莉,就送给了我的孩子。
      “茶叶味儿!”哈,源于我一直喜欢喝稍浓的茉莉花茶,虽然品过毛尖龙井铁观音,还是习惯茉莉花茶。谁让咱曾经买的最多的是花茶“高末”,习惯了呗。就像插队回来,喜欢面食和醋,哪怕是掺了杂粮的面条呢。直到现在,家里有人去北京,还经常捎回一些“张一元”,就要茉莉花茶。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5-4-7 20:06
本帖最后由 荷塘月色 于 2015-4-7 20:22 编辑

       晋阳秋同学爱喝茉莉花茶,我也爱喝茉莉花茶,也是在山西插队,我教的孩子是村里最小的学龄前的孩子。大的五岁多点,小的不到两岁。队里叫妇女们都下地,让我在一个旧院子里,办个托儿所,还有队里的一个女孩,不到三十个孩子。屋里的大炕上是小小孩,大点的孩子坐在自己带的板凳上,不到两尺见方的小黑板放在一个凳子上。文的教背毛主席语录,数学教教加法口诀,1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我小时候玩的丢手绢。上午茶是每个孩子带的生土豆,我在灶上给蒸熟了,唯一不一样的是我给孩子们烧开水喝。
      你的小文勾起了我的回忆,想想那会还真风光了一回呢。村支书报到公社.县里,县里还让各公社大队来我们村参观学习。我让孩子们背语录,大点的孩子在小黑板上做算术题。县广播站的还来照相,在县小报广播上报道一番。
      谢谢你的好文,让我又回忆了那段苦中有乐的生活。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8 10:11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4-8 10:17 编辑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5-4-7 20:06
晋阳秋同学爱喝茉莉花茶,我也爱喝茉莉花茶,也是在山西插队,我教的孩子是村里最小的学龄前的孩子 ...

     我们初下乡,还能背诵“老三篇”,其中《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当初真的想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过可真难。
      我们的卫生习惯是脱离贫下中农的,有人说这是令农民学习讲卫生的开始,我不以为然。农民多数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买不起卫生用品,二是当时限量供应买不到。我看到您插队那里,还有陕北那里,水都不是容易打来的。农村真正改变陋习,是需要经济发展,农民吃饱穿暖后,有了闲暇,有了闲钱,你不说,他也会学着做。
      我能体会您苦中作乐的风光一回的心情,我们学习农业技能,学的再好超不过农民。我们讲时事、讲形势,讲理论,农民应付着睡觉。再教育何时有成果,何时毕业?当您的做法得到认可,觉得自己终于是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了,那心情不亚于得了100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4-8 11:52

           开始情景再现了,好好回忆吧,同学们。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4-8 22:45
面对100分,我欣然的笑了,面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痛苦的哭了。面对晋阳秋的杂文,我又笑了!幽默中隐藏含义,好看!不只是䒹莉的香味儿,还有品味人生的趣味儿!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4-9 08:41
早一个月看到你的这篇文章,我一定会带从福州市带莉花茶回来,福州市苍山区是中国茉莉花的最有名的产地,苍山的茉莉花茶是世界名茶之一,
今后去保定只能帶张一元,吴欲泰的茉莉花茶去拜访你了。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9 22:07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5-4-7 20:06
晋阳秋同学爱喝茉莉花茶,我也爱喝茉莉花茶,也是在山西插队,我教的孩子是村里最小的学龄前的孩子 ...

        提起背语录,想到老三篇,想到当年学习《纪念白求恩》,在学校里曾经不太理解什么是“低级趣味”,到了农村,和老乡们一聊,哇,原来如此。八个样板戏之外,就是情哥哥爱妹妹,聪明长工涮傻财主,还有涉人体涉生殖的,涉及旧社会花街柳巷的。久了,我们也不常听样板戏了,和老乡聊天有时有些也靠近这方面了。
        理想茫然,前途未卜,实际的落差这么大,而又无指路明灯。随他去吧,反正是来接受再教育,学习他们的。
       于是一起吼“走西口”,一起聊“晋绥”赞贺龙,一起胡侃“一双绣花鞋”、“第二次握手” ……
       现在看,好像也没什么错儿。情啊爱啊的,人之常情,原生态。破案卧底,谍战先河……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9 22:41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4-9 23:20 编辑
烛光 发表于 2015-4-8 22:45
面对100分,我欣然的笑了,面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痛苦的哭了。面对晋阳秋的杂文,我又笑了!幽默中 ...

        我想大哥当年学习没少得100分,高兴。估计大队的工分挣多少,也是高兴不起来。
        其实我是经常给我的父亲沏茶。我们家离开北京,我自己住校学习。放假回家就带茉莉花茶回去,不是下面买不到,是我的心意,老爷子喜欢。运动了,乱了,他时常在各级学习班集体住宿,限制行动。我给他送烟送茶送换洗衣服,好像探监。市面上烟只有中档的,茶倒是没有太缺货,终归是买便宜茶的人多。我下乡了,妹妹继续。
        谢谢您的回复,您要能来,我可高兴极了。     祝好!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13 13:53
        养开了花,就一发不可收拾。工作之余,家务完成,就会去看花,鼓捣花。那盆茉莉到了秋天就扦插成了几盆,还添了不少街坊邻居给的花。我们原来是不要的,现在知道大部分花修剪下来的枝条都可以插活。花一多就热闹了,和街坊的花一比,显出差异了,农村那些种地的经历经验都翻了盘子。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一样也使不上。
        花养的不是太好,但是花本身的生命力令她在时常缺水的卫生田(花盆里不太施肥)里,顽强的生存,除了吐露娇艳、芬芳之外,还启示着一些什么。
        养花就要不断转盆(转zhuàn盆)否则就成了我那第一盆茉莉。从祖国的花朵转到社员都是向阳花,我一直以为向阳花是向日葵的专利,葵花朵朵向太阳。养花以后才知道,闹了半天花花草草都是向阳花草,几天不转盆就朝阳光方向低了头、鞠了躬,第一盆茉莉就是人们疏于管理之结果。
        其实人民也是这样,阶级阶层士农工商都是希望能稳定的过日子,过好日子。最基层的人们总是希望不要动乱,希望动乱之后是祥和。输了的一方,受挫的一方,也会适应新的局面,新的形势,努力使自己转变过来,随大流,也就是 “臣遵旨。”怀恨在心韬光养晦策划翻天的是少数,付诸言行宣传组织公然对抗的更是极少数。

        之所以做“养花”这篇,也是因为想起了我的语文老师,《养花》一课就是他教的。老师是初中组最大年纪,最高级别的老师,威望很高。
        老师要求我们熟记《养花》课文最后一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要求我们说出为什么“有”那些“喜、忧,笑、泪,花、果,香、色”,实际就是让我们背诵第四五六七段,大半篇课文呀。
        老师讲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讲各段的联系,各段的过渡,各段的段落大意,说这是名家作品,绝对的范文。还记得他总结这课的中心思想时说:养花首先要劳动身体,还要学习养花知识,养好了花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乐趣,激发人们热爱我们的新生活,热爱我们的新中国。
        文革时,有人揭发他曾做过日本关东军的中文教员,我们不辨真伪,倒是希望这些都是假的。不过在我们下乡时,他是没有“解放”的最后几个人之一。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5-4-13 19:28
      看了晋阳秋的小文忍不住还要跟几句,说到老师,我们班教语文的边老师,真是特别好的老师,课文讲得生动,像说故事似得,就上完了一节课。我们年级14个班,边老师教四个班,同学们特别爱听边老师的课。红卫兵时期,把边老师剃了阴阳头,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两个红卫兵压着她,罪名是走白专道路......莫须有的帽子一大堆,我亲眼目睹了那次批斗会,自那以后我很少去学校,我也没当过红卫兵。后来插队去了山西,不知道边老师后来的命运如何了。
      爱看你的文章,往事慢慢的娓娓道来,勾起很多的回忆,谢谢你的故事,回忆也是一种财富。谢谢楼主的好文。期待。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5-4-13 19:28
本帖最后由 荷塘月色 于 2015-4-13 19:31 编辑

      看了晋阳秋的小文忍不住还要跟几句,说到老师,我们班教语文的边老师,真是特别好的老师,课文讲得生动,像说故事似得,就上完了一节课。我们年级12个班,边老师教四个班,同学们特别爱听边老师的课。红卫兵时期,批斗老师,把边老师剃了阴阳头,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两个红卫兵压着她,罪名是走白专道路......莫须有的帽子一大堆,我亲眼目睹了那次批斗会,自那以后我很少去学校,我也没当过红卫兵。后来插队去了山西,不知道边老师后来的命运如何了。
      爱看你的文章,往事慢慢的娓娓道来,勾起很多的回忆,谢谢你的故事,回忆也是一种财富。谢谢楼主的好文。期待。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4-15 09:03
晋阳秋的文章是我最爱看的,就象喝一杯好茶,不是解渴,主要是品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读老三篇,谈养花,我从你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都能看到你对人生道德的定位,看到那个混乱的年代对人生道德以及人类文明的摧残,活到今天的你我,以及所有们经历过你个年代的人,都家你所说的花一样,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是放在教室里叫园丁来培养,还是放到农村荒坡山地里种,都能顽强的成长,开花结果,都能追随阳光,在祖国的角角落落绽放。我们刚刚走进学校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识字,教育我们如何做好孩子,教育我们如何做人,那么好的园丁,在文化大革命中确遭到摧残和迫害,现在想起来,仍然充满着愤怒!在那个年代里我们去看望我们的老师,倾听她们的诉说,看到她们无助的情感,直到今天我仍然耿耿于怀!我仍然对那个野蛮时代充满仇恨!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4-15 09:53
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跟随共和国,艰难的走到了今天,我们经历过镇反,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经历过抗美援朝,经历过反佑派斗争,我们经历过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三面红旗,经历过共产主义是天堂,社会主义是桥梁们伟大梦想,我们经历过与苏修大论战,忍受过六零年三面红旗给我们带来的饥饿,我们经历过四淸,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我们经历了下岗和失业给我们造成的困境,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得到了大贪和小贪,得到了赵本山,现在又得到了毕福建,得到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戏子,住豪宅,坐豪车,到国外大把大把的花钱。得到了遍布全国的麻将群体和大大小小的赌场,体制的混乱,思想的混乱让人担忧!你所说的让我们崇敬的园丁现在还有多少?给社会带来芳香的䒹莉花什么时候能开遍祖国大地?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15 22:06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4-15 22:07 编辑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5-4-13 19:28
看了晋阳秋的小文忍不住还要跟几句,说到老师,我们班教语文的边老师,真是特别好的老师,课文讲得生 ...

        您的学校真大,一个年级12个班。我小学一个年级是4个班,中学是6个班。
        像边老师那样无端受羞辱受迫害的老师太多了,学生原都是尊师重道的,如何就这样了?他们真的就切身痛恨小资和封资修吗?他们真的懂得这一切吗?
        我在回家一文里讲到“汾阳老乡”,一位曾经的县长、我的上级领导,几次被“揪出来”,却不怨恨批斗他的群众。他还有句比较深刻的话:我们的错误是忠实的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是不知不觉的犯了错误。不像人们说的错误的执行了党的方针政策,选择了错误路线。
        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被形势裹挟,不知不觉的参与了进去。要进步就要积极的学习,积极的表现。积极的后面是疯狂,两派群众为了同一个革命目标打的头破血流,不亚于你死我活的什么斗争。在北山峰的文里已经写了一些,他下乡临汾,估计会写到那里的武斗。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5-4-15 22:55
       我们学校是新建校,我们是第一届中学生。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16 14:40
烛光 发表于 2015-4-15 09:53
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跟随共和国,艰难的走到了今天,我们经历过镇反,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经历过抗美援朝 ...

          您的回帖言中要害,当我们如草芥一般被无视的那个时期,我们依然在关心国家大事,依然想做革命派,做“有益于人民的人”。遗憾的是单身、勤劳且有上进心的我们居然养不活自己,年终分红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但是我们适应着环境,迎合着社会,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如您所说)都能顽强的成长,开花结果,都能追随阳光,在祖国的角角落落绽放。
     我们这一批同学真是有太多经历,包括听到看到的。我们还将在各种环境里安度晚年,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就像网上常说的:有插队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4-16 22:45

          真羡慕晋阳秋同学,养花养的如此的好,俺也曾经养过花,遗憾的是:种什么、就死什么。最后俺也没有信心在养花了,太羡慕大哥的养花水平了,干什么都不容易。好在现在公园里的花儿都开了,同学们可以任意去公园里赏花,每个公园都有美丽的鲜花,和自己的特色,同学们一定不要辜负这大美春光哦。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4-20 14:17
天蓝 发表于 2015-4-16 22:45
真羡慕晋阳秋同学,养花养的如此的好,俺也曾经养过花,遗憾的是:种什么、就死什么。最后俺也 ...

        养花不是什么必修的学问,就像老舍在《养花》一课里讲的,“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 …… 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 其实,联系本课的中心思想,就是一篇记述生活乐事的文章,表达了老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一面。
        那时无稽的与种粮瞎联系,就生造出个冤枉冤屈来。现在,和他的《四世同堂》《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茶馆》 …… 一样,重新为人们津津乐道,《养花》一课重新进入课本。
        养花的话题就此打住,谢谢同学们。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