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4 19:18
标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让热爱 北京的人更多的了解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让生活在北京的人更多地关注身边的故事 ,我们来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老北京的牌楼旧事
                               西四附近游荡的忠魂
      西四牌楼本是为慈禧太后庆生而建的,它与东四牌楼正相对称,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木制牌楼,上面的描金油漆彩色画,纷繁锦绣,煞是好看。东路口牌楼上写有“行仁”,而西路口牌楼上则写着“履义”。
      西四牌楼之所以有名,,并非因为那上面花甩胡哨的图案,而是因西市这里曾是几位忠良贤德人土冤死的地方,这其中的一位便是于谦,他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暗示了他的最终结局。
      明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遭瓦刺部也先可汗的进犯。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大军出征,却在宣化府附近的土木堡被围,成了阶下囚。
      也先本打算用英宗作为要挟明王朝的条件,可是,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大臣坚持保卫北京,并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经过不懈坚守,终于迫使也先可汗弃京而去。也先见英宗已是无用之物,索性做个人情,放他回京。景泰八年( 1457),回到京城的英宗率亲信发动政变,重登帝位。
      英宗重登帝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死于谦,以解心头之恨,并且是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的:先砍去于谦手足,之后才斩首,为的就是让其尸骨零落不全,即便入土也难安。在于谦被杀一年之后,其部分遗骸才在旧部的护送下归葬老家杭州。
      作为有功之臣,于谦无辜被冤杀,于是民间便流传开许多吴于西市附近、夜晚时分有冤魂出没的传闻。据说,于谦年轻时非常信梦,还常去关帝殿祈梦,  卜问前程。一日于谦在书房打盹时,梦到一位身材高大、金色面庞的紫衣人说:  “你日后必定是一品大员,朝廷重臣,可你勿要因此而骄横。你生前死后,都要以保护天下苍生为念!”
      也许是因为心中尚有保护黎民百姓的夙愿,因此,即便肢体残碎不全,于谦也要游荡在世间,以履行保护百姓的使命。住在西市的人们夜半时分经常看到一个缺了手臂的影子,用另一只手提着宝剑来回游荡。但是老百姓并不害怕,而且还为能看到于谦的忠魂而引以为傲。有些老者说,这是于谦不放心咱,又回来保护咱们了。
      也有人说,,于谦死后首级悬于西市,虽然其尸身被部下连夜取回,但直到下葬,他都还是身首异处,因为没人敢再冒风险取回他的首级。因此,每到子夜,吓于谦的鬼魂就在西市附近游荡,他那是在找自己的头呢!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于谦这位忠臣死得太冤、太惨,西市这地方阴气重,乃是冤魂聚集的场所。而且当时的百姓不满意皇帝错杀忠良,这才编造了这么个故事。;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抗议,为的就是纪念这位为宫清廉、抵死抗战的忠臣。

      


作者: 秋叶儿    时间: 2014-2-4 19:21
我来听听……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4 19:44
      欢迎秋叶儿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4-2-4 19:56

多讲几个,俺搬个小板凳坐下细细地听......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5 00:24
        沙发     板凳俺是坐不上了    坐在门槛上听故事也不错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5 15:17
          俺趴窗户听,只要能听见就成。
作者: 秋叶儿    时间: 2014-2-5 18:23
到俺沙发上来挤一挤吧,哈哈……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5 19:11
    欢迎闲人一个,坐小板凳多累呀,到秋叶儿的沙发上挤挤吧。把板凳留给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把门槛留给天蓝,这样你们就都有的坐了。后来的自带。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5 19:35
                   乾隆御笔题词的宝珠洞牌楼

      老北京的特色牌楼很多,但能得到皇帝垂青,并在匾额上亲笔题字的,那还真不多见。可是,有这么—处好地方,这里的牌楼上就有乾隆帝的御笔题词,这便是宝珠洞牌楼。
      宝珠洞矗立在北京八大处公园的第七处寺院前,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 1781)。在这座木制牌楼上,外匾额书写着“欢喜地”,内匾额则写有“坚固林”,这都是乾隆帝的御笔。宝珠洞中曾供奉着一尊桂芳和尚肉身贴金像,只可惜,因年代久远、战乱频繁,如今我们已无法看到这尊金像了,只能用一座汉白玉坐像来代替。
      也许您要问了,为何只有宝珠洞牌楼上能见到乾隆爷的御笔题词呢?答案就在这里曾供奉的那尊高僧肉身像上。那么这高僧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能让乾隆爷留下墨宝?
      要说起来这位老和尚的名头还真大,他曾被乾隆帝用重金请来皇宫作法度生,而且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他人宫做佛事的一段故事呢。
      话说乾隆在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之后,将一位容貌不俗、身体奇香的女子带回了皇宫并封为妃子。尽管圣眷优渥,宠爱有加,可这位回疆女子仍旧终日郁郁寡欢,也不与别人来往。乾隆得知后十分忧心,以至于竟因为牵挂这妃子,而无心于朝政国事。于是这位无辜的回疆妃子便成了宫中众人嫌厌的对象,未及年老时便香消玉殒了。
      在这之后,乾隆生了场大病,连服了多少汤药都不见起色。其病情之严重竟使十数名太医都束手无策。于是宫里人人都说这是回疆妃子的鬼魂在作祟,为了“请走鬼魂”,乾隆便命人用重金迎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桂芳和尚来宫中做佛事。这桂芳和尚果然不负众望,在虔心诵经作法四十九天之后,乾隆的病情就有了好转。桂芳和尚再继续诵经祈福,乾隆的病竟大好起来,而桂芳和尚也因此而闻名朝野、享誉京城,成了人们口中的“活菩萨”。病愈之后的乾隆皇帝感念桂芳和尚的救命之恩,便封他为“鬼王菩萨”。
      谁知这桂芳和尚并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他把乾隆赏赐的财物全部布施给穷苦百姓,,自己却往宝珠洞中修行去了。后来,桂芳和尚便在此洞中圆寂,据说他活了将近140岁,而且在圆寂之后,桂芳和尚的两只眼睛仍迥然有神,直直地对视着京城。
      朝中有人说,桂芳和尚这样双目直视京城会对大清社稷不利,乾隆细一琢磨也觉得有理,便在宝珠洞前建造了观音殿和弥勒殿,希望能用风水来延续大清的命脉。此后有大臣说一定要当朝皇帝亲自书写匾额,以示褒奖,这样才能抚慰桂芳和尚,用真龙的“正气”来压制各种“邪气”,乾隆素来喜欢挥毫泼墨,怎能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书法才华的机会呢?因此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宝珠洞牌楼上便出现了前文所说的那六个字。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4-2-5 19:55
   北京的民间传说很多,谢谢杏子为我们娓娓道来。捎带说一声,大家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杏子的故事会哦。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4-2-5 20:31
我也想听,可没我坐的地了,我-我-呜-呜-呜……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5 20:37
      欢迎白雪,自己带凳儿吧。
作者: 老牛1    时间: 2014-2-5 21:17
    好啊 讲老北京传说 我也过来听听 不往前挤了 带助听器来 在后边也能听清楚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6 09:43
         白雪姐姐我教你,上房。从天窗上往下听,又清楚、又清净。呵呵----。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2-6 19:53
这座楼盖的真好!丰富了知青角这块园地,丰富了我们大家的网络生活!才女杏子辛苦啦!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2-6 19:56
西四牌楼复建后,看到上面描金油漆彩色画,纷繁锦绣,花里胡哨的真没想到还有纪念忠良意义!自古为官清廉、抵死抗战的忠臣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以后路过那里,一定给那些忠良的先人鞠个躬!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6 20:31
               谢谢粱粱的夸奖,才女谈不上,只是平时爱看些杂书而已。再说做这些也是应该的。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7 11:12
                            正阳门怎么个“正阳”法

      正阳门原来叫丽正门,自建成到如今已度过了五百余年的岁月。很多北京的朋友都说,正阳门自打它建成的那天起,一直就是老北京的象征。可也有很多人在心里犯嘀咕:这丽正门的名字也很气派啊,怎么后来倒给改成“正阳门”呢?莫非是这“丽正”二字忒俗忒土,还是“正阳”二字方能显示出帝都的雄浑气魄呢?
      作为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人们心目中那可是处于“国门”的地位,立在这里的前门五牌楼,也就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标性建筑物。既然这样,那么这国门的名字必定要想个好听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既能显示出圣主的气魄,又含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在其中。因此,在正阳二字中,“正”便有“公正、平正、正明公道”之意,“阳”则有“明亮、和暖”之意。这两个汉字合起来,既有圣君如日、受四海瞻仰的意味,同时也显示了这座“国门”的高大雄伟、无与伦比。
      正是因为正阳门在北京城中的“显赫”地位,因此它前面的五牌楼便成为老北京众多牌楼中结构最复杂、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座。这五牌楼是北京城最高城门的牌楼,便带有等级的象征。而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既是为了突出一国之雄风,更要使其符合周围的风水,从而达到使江山安稳、帝都永固的目的。
      据史枓记载,明正统元年(1436)丽正门改称正阳门。然而史书上没有记录的,却是一段关于城门改名的离奇故事。
      明英宗改完初期,京城里经常有鬼魅在夜晚出来害人。起初明英宗对此事并没有留意,反而觉得是有歹人装扮成鬼魅故意吓唬别人。直到自己居住的紫禁城里频频出现鬼魅害人的事情时英宗才开始担忧起来。
      为了能压制住到处作祟的鬼魅,英宗绞尽了脑汁,他请来高僧在宫中做法事,率领后宫共同祈福,可这些似乎都不起作用。就在英宗一筹莫展时,朝中大臣纷纷举荐一位举止怪异、疯疯癫癫的跛脚道人。英宗听后便忙命人把这道人请进宫里。这道士破衣邋遢,满嘴疯言疯语,见到皇上也不行礼。英宗见此人甚是无礼,便不大喜欢,但目前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既然道长来了,那么就请道长作法,驱散这害人的鬼魅吧。”英宗发话了。
      “不忙,不忙。贫道先喘口气。”这跛脚道人往朝堂上一坐,便不言语了,那场面相当尴尬。一些大臣说要将这狂徒拖出去打死,一些大臣却说真正有本领的人都是如此不羁、率性,说不定他正想法子呢。
      半个时辰过去了,英宗见这道士还不说话,便把脸一黑,正要发怒,道士却说:  “陛下,那鬼魅妖气本是极阴之物,因此需要用极阳之物才能压制住他们。方才贫道路过一座高大富丽的牌楼,看到城门上写着‘丽正门’。陛下,‘丽’本是形容女子品貌出众,怎么能用于内城的正门呢?”
      “哦?那依先生看来。这城门的名字应如何改?”英宗略有不满地说。
      道士振振有词地说:  “你看,你看,这个地方原本是前朝旧都,换了新主人之后很多城门都要改名字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内城的正门,所对应的就是一园之君。可就因为这个女人气的名字没有改,所以国都里才频频发生鬼魅伤人的事。我主本是真龙天子,极阳之身,如果能把内城的正门名字改换掉,那么自然可以压制住一切魑魅魍魉。”
      英宗吩咐宫女拿来笔墨,请道土赐名。没想到这道士哈哈大笑,说他自己根本不会写字。他一边抓着头皮,一边说“正阳”“正阳”。英宗见状,便下令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其实,英宗根本没弄懂跛脚道人的意思。那道人一面抓头皮一面说的是“真痒”,不枓英宗却误听作是“正阳”。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这城门更换名字之后,紫禁城内果然阴霾尽除,而鬼魅伤人这些事也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7 13:47
         看样子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事哦,关系重大,要不过去风水、位置、门的走向、名字都非常重要呢,其实也是科学,只不过是和佛学、道学、阴阳学有关系吧,很讲究的。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14-2-7 17:54
现在好多人盖房、开业、搬家都看风水。也不知道准不准,俺是不懂。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7 20:45
       坐在这楼里听故事     还长知识     俺在这静等着听故事  

       还能学点什么     不用交学费赞助费     值了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9 11:06
                       通天牌楼风水柱

      北京城里最复杂的牌楼当属前门五牌楼,那么最简单的牌楼又会是哪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因为北京城里最简单的牌楼竟然出现在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里。
      到过颐和园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有个苏州街,是仿照民间集市而开辟的一种商业性场所,,目的是为了满足后宫妃嫔、公主们的购物欲望,同时也算是丰富一下后宫的物质生活,让这些久居宫门的女人们不要感觉生活太过沉闷。最简单的牌楼就出现在这条苏州街的各家商铺前前面,这便是“门脸儿牌楼”。
      这些门脸儿牌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牌楼要比商铺本身高出来许多,于是大家就管它们叫“通天牌楼”,而它区别于其他牌楼的特点就是又高又窄,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冲天柱”。民间有这么一种传说,这冲天柱也叫做“风水柱”,柱子越高自然离天越近,这便意味着借助天力发财的机会也就越大,所获得的财富也就越多。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传说在很久之前,天上的财神爷某一日出巡,远远地见有几根柱状物直立入云端。财神爷看了觉得很是稀奇,便走到近处仔细观察那几根柱子,只见上面绘着各种图案,煞是美观。财神爷正看着这几个柱子发愣,却听下界一人说个人说:“王老伯,您这里做生意,从来没有欺瞒过顾客,还经常照顾一些穷苦的人,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您怎么还要在店铺门前树起这么长的柱子来呢?这得花费您多少血汗钱啊!”
      “小伙子,你可能不知道,老汉我虽说是小本生意,也赚不下几个钱,但我每天的生意都好得很,一家人不愁吃喝的,这都是托了财神爷的福。我在店铺门前树立起这些柱子,一是为了感谢他老人家,二是为了提醒自己,人心要如木柱直,万不可做那昧良心的生意!”
      财神爷听罢连连点头,对身边人说:“看来这是个有良心的商人,他以后肯定会日进斗金的。那些昧了良心的生意人真该瞧瞧这位老人家是如何做生意的!”
      打这之后,说也奇怪,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王老伯的店铺里买东西,虽然这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可王老伯却依旧买卖公平,坚决不做坑人的生意。周围开店铺做生意的虽然都看了眼红,但却不知道为何就这王家店铺的生意会如此兴旺。
      末了,一个喜欢偷机取巧的生意人说:  “王家店铺门前的柱子有利于风水,一定是因为这个,才让他们家店铺生意兴隆的。”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冲天柱纷纷树立起来,可大家的生意仍然做不过王老伯,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表面上的冲天柱,却没有学到王老伯诚恳待人、买卖公平、不欺顾客的的品质。
      其实,这通天牌楼前的风水柱,所起到的正是广告宣传作用,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商家都把广告牌放在高处,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广告宣传,给自己带来客源。
      不过从这通天牌楼风水柱的传说中,我们也能看到朴实的劳动人民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诚实无欺的品格的赞扬。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9 20:05
          我咋没见哪个牌楼     我拍这个可能不是杏姐说的那个牌楼

作者: 老牛1    时间: 2014-2-10 11:26
   是这牌楼

作者: 老牛1    时间: 2014-2-10 11:30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0 20:37

        啊哦     是这个呀     那我没拍     不知道这里的故事 

 

        下次去一定拍一张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1 10:08
                      景德街牌楼,最憋屈的被迁牌楼

      北京城有那么多牌楼,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迁走的为数不少,却独独有这么座牌楼,可以说是众多被迁牌楼中最“憨屈”的一座了,这便是景德街牌楼。
      景德街牌楼于嘉靖十年( 1531)建成,横跨阜成门内大街,矗立在历代帝王庙前,它是皇家坛庙建筑的一部分。多少年岁月过去了,这牌楼与人们都相安无事,可偏偏在新中国建国以后,景德街牌楼这里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据说有一天,三辆汽车接连与这座牌楼相撞,这些于是便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揣测。
      有种说法是这样的:历代帝主庙这里有神灵守护。而每天车来车往的,实在打扰神灵的清静。正是为此惹恼了他们,所以这里才频频发生交通事故。可也有人说,这座牌楼所在的位置影响了现代化交通发展,因此才要迁走它,这和神灵报复之类的说法并无关系。
      尽管后一种说法的支持者比较多,不过,这景德街牌楼附近的邪乎事仍是不少。有一位公交车司机李师傅,他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说明这景德街牌楼是怎么“成精”的.
      一天傍晚,老李师傅下班回家,溜达着路过这景德街牌楼,当时周围十分安静,李师傅就听一个声音说:“这是哪年月了啊?都到大晚上了还这么吵。”’陛下,如今已经不比昔日了。我们且在这里安安静静地看这北京城是如何旧貌换新颜的吧。”这两句话虽说诡异,但李师傅却是听得真真的。 
      还有一次,李师傅站在景德街牌楼这里等个熟人,那是傍晚六七点钟的时候,也许是因为那天天气寒冷,人们都早早回家了吧,街上显得特别清净,可在这牌楼附近还是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开始李师傅很害怕,但渐渐地李师傅听明白了,这些对话者里面有君王,也有大臣,有时他们感叹命运反复无常,有时他们议论旧朝的兴衰成败。李师傅后来倒觉得不害怕了,不过是一些过世的“人”闲来无事聊家常罢了。
      关于景德街牌楼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一位老师傅,他绘声绘色地对大家说起他在景德街牌楼附近的经历:那天他下夜班回家,骑自行车经过这里,本来是十分熟悉的路,却在一瞬间找不到方向了。  “当时我心里这个急啊,我就纳闷儿了,我天天上下班路过的地方,怎么突然一下就转向了呢?”这位老师傅心里越急,就越找不到方向,然后“桄榔”一声,连人带车一起撞到了牌楼上,有些人宽慰他说是因为天黑,再加上工作劳累,才会这样的,可这老师傅却说:  “那不应该啊。我在这里上班都多少年了,每天工作量都是一样的,怎么那天就能这么巧,还转向了呢?”
      于是,这景德街牌楼附近“鬼打墙”的事也就越传越邪乎。人们不管怎么加倍小心,撞到牌楼而导致受伤的事儿还是屡屡发生。1953年夏,这座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牌楼终于光荣“下岗”了,后来被安置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厅里,成为首博最大的一件展品。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2-11 14:27
嗬,老几位还真有苏州街的照片存货啊,确实牌楼柱子高高的,以前还以为主要是当旗杆呢,原来还有企盼与天接近的寓意。欣赏了老北京的故事、典故、学问...
作者: 老牛1    时间: 2014-2-12 09:05
         
历史上叫做苦海幽州,如果有喜欢历史的就会知道,幽州在中国历史上是很著名的军事重地。后来,由于哪吒闹海,龙王臣服,海水退去,只剩下幽州了。在明朝的初定的时候,朱重八决定要在北京建都,于是让当时的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负责设计图纸。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被哪吒点化,于是设计出了“八臂哪吒城”,也就是现在北京城的雏形。但是一直盘踞在北京城的龙王很生气,如果这城真建起来,岂不是永无翻身之日?于是龙王变化成凡人把北京城里的水全部带走了,刘伯温知道后,立刻命一个叫高亮的人去把水追回来。当时龙王的儿子和女儿变成两个水篓分别装着甜水与苦水。结果高亮只把装苦水的水篓扎破了,而装甜水的水篓恢复成龙子的模样逃到了玉泉山,所以玉泉山的水特别的甘甜,后来皇宫里的用水都是引自玉泉山。 

  等到城筑好后,刘伯温回南京复旨,龙王趁这个机会带着龙子就要毁了北京城,结果被姚广孝和已死的宋朝名将岳飞打败,老龙王就被压在北新桥的一口海眼里。据说当时北京共有9个海眼,每一个都只通东海,分布在京城的各地及近郊,从天空看去,这9个地方的连线是一条卧着的龙。龙王被姚广孝栓着链子镇在井里,它问姚广孝什么时候能出来,姚说等,“北新桥”,变旧了就可以出来了而且在海眼旁建了一座岳飞的精忠庙(也有说是叫镇海寺的)。龙子被压在北新桥附近的一个海眼里,姚广孝对它说你什么时候听见开城门的时候打碘就可以出来了,从那时候起,崇文门开城、关城不再打碘,一律改为打钟。后来留下了“北京城九门八碘一口钟”的典故。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年间,由刘墉用济公的法宝把一条恶龙镇在里面。还有一种说是北京连年暴雨,有个算命先生说必须要把一个孩子放进去镇住。总之,不管是谁镇的,或是镇了什么,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只要桥变旧了,海眼里的怪物就会出来。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2 09:11
  欢迎老牛1常来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2 09:21
                             北海的水鬼与慈禧有什么关系?

      北海公园是北京的一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古代皇家园林,这里的著名景点有琼华岛、永安寺、藏传喇嘛塔,(即俗称北海白塔)、静心斋、九龙壁等。不过,最有名的还得说是那碧波万顷的大湖泊。
      可是,这湖泊上除了有那么几只造型精美的画船,也没见到什么珍奇奇景物啊?
      我们要说的珍奇景物,并不在水面上,而是在水面下。不过您还别跟水下建筑联系起来,这里要说的是水下沉睡的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水鬼。”
      这听着可就新鲜了吧,那么秀美的一片湖光风景,下面却有枉死的人,想想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但这水鬼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有种说法:凡是投水自杀或者因冤被杀后投入水中的人,都会化作厉鬼,又因他们临死前心怀怨恨,所以在化作水鬼之后往往会做出伤害无害无辜之人的事情来,待到诱人落水之后,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替死鬼,自然便可安然投胎去了。
      那么,这北海公园的水鬼是打哪儿来的呢?
      有这么个故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这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慈禧太后,次要人物是紫禁城里的众多宫女。
      众所周知,慈褸太后对自己的穿着打扮十分在意,且对服侍她穿戴的宫女要求极为苛刻。许多宫女因为没能伺侯好老佛爷而被骂被打,甚至一不小心还会失掉性命。
      某日清晨,一位宫女正在给慈禧梳头,可不知道是怎么了,不论她怎么梳,都不能让这位老佛爷满意。慈禧一怒之下,随口说道:  “光是长相秀气有什么用?笨手笨脚的,连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
      管教这个宫女的姑姑认为自己的脸面都被她丢尽了,心里气恼得很,便找人将这宫女打了一顿,任凭她如何求饶也没用。这宫女被乱棍打死之后,掌事的姑姑害怕担责任,就命人将尸首趁半夜丢到北海的湖中。
      不想这事还是被慈禧知道了,她虽然对掌事姑姑的做法不甚认同,但也没说什么,以后这北海公园的湖,就成了那些因犯错而被打死的宫女们的葬身之所了。
      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子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但那些水底下的冤魂们却沉不住气了。这天,那位打死宫女的掌事姑姑带着几个宫人正跟着慈禧太后在北海里游玩,.走到湖边时,慈禧太后说要坐船观赏园子里的景致,这位姑姑便也随着上船伺侯。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她一只脚才刚上了船,另一只脚还没迈上,这船自己就滑动起来,这位一脚踩空的掌事姑姑掉落在水里,尽管慈禧连声命人捞救,可也奇怪,这位姑姑转眼间就就被水淹没了头顶。几名水性好的侍卫在下水打捞时竟然说什么都没发现,慈禧听后只好作罢,就当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可是打这之后,就经常发生一些怪事    那些欺负宫女、打骂太监的人无端被淹死却连尸首也找不到,  “水鬼”的传说更闹得沸沸扬扬了。
      慈禧太后嘴上说着“不信邪”,可心里终究还是怕得不行,以至于一改往日随便苛责宫女、太监的坏脾气。据说那些枉死的宫人多是因为惹恼了慈禧太后而被杀的,因此便有人说北海的水鬼早晚有一天要找她来报仇,那些经常责打宫女的人无端被淹死,就是水鬼们在找替死鬼。
      当然,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如今的北海公园景色依旧秀美,每到旅游旺季园子里更热闹非凡。可是您千万不要在游客稀少的地方停留太久,免得听到宫女的嘤嘤低泣声。

作者: 老牛1    时间: 2014-2-12 11:04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15 11:50
         看来古时候的女人比现在更难活人啊,所以现在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哦。
         不过话说回来了,古代要能当上宫女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哦,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死了也很可惜哦。好比现在要去国务院当服务员,那可是门也没有的哦。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5 18:59
                             隆裕皇后大婚时为何要用纸糊的牌楼?

      北京城里那么多牌楼,甭管是因为城市改建光荣下岗的,还是被当做保护文物而留在原地的,其建筑材料不外是石制、木制或彩色琉璃的,可您听说过用彩纸糊成的牌楼吗?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怎么没见过啊?,人家出殡时就有!这是老辈子的规矩了。
      可现在我们要说的却是在结婚时使用的彩纸糊制成的牌楼,而且还不是般一人结婚用的,而是大清的一位皇后在大婚典礼上用过的。
      这件稀奇事儿就发生在光绪皇帝与隆裕皇后大婚的时候。大家想想,那彩牌楼都是出殡时才用的,堂堂的大清皇帝、皇后大婚这本是件喜庆事儿啊,怎么能用这玩意儿啊?这多不吉祥啊!不过,再怎么不吉祥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得用彩纸糊成的牌楼,这其中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大婚是要穿过太和门的,从御道进入皇宫,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在光绪十四年( 1888 ),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发生在贞度门,这大火一直烧到太和门。若是在平常那还好说,大不了是动用库银重新修建,可那会儿不行了,因为没几天就是光绪大婚的日子了。
      现修一座,那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有人想了个法子:就用彩纸糊一座太和门吧。这个主意搁到平时那就犯了杀头之罪,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办了。于是,隆裕皇后只能委委屈屈地坐在轿辇中穿过用彩纸糊成的太和门牌楼。
      若非当时情况不允许,无论如何,隆裕皇后都不会同意这个办法的。当时有人就说,从这太和门的彩牌楼下穿过,皇后以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因为大婚时候用出殡时的东西,那不就是给自己找倒霉吗?可当时那确实是没办法,才采取了这个下策。
      婚后的隆裕皇后果然生活很不幸福,经常遭到光绪的冷漠对待,她因为孤苦无依的宫廷生活而痛苦万分。因此隆裕皇后便对那座临时糊成的彩牌楼而耿耿于怀,认为正是这座太和门彩牌楼给自己带来了晦气,让自已婚姻生活不美满。为了能驱走晦气,隆裕皇后还请高僧进宫做过种种法事,希望能通过诵经祈福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得到皇帝的喜爱。据说隆裕皇后还秘密地请来一位活佛,希望通过活佛的帮助摆脱灰暗的生活。然而这位活佛却说,隆裕皇后的婚姻生活不美满,是因为她的命格根本不适合做皇后。若是换作別人,这宫廷就是生养自己的活泉,而对于隆裕皇后来说,在宫廷里就只能忍受孤苦寂寞。这与那彩牌楼没有任何关系,若是她能自己想通,将来必定有大福报。
      刚开始,隆裕皇后并不肯轻易放弃皇后宝座,仍然对通过祈福而过上美满的生活抱有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让隆裕皇后认识到,这皇后的日子过得实在窝心,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主动放弃后位,签署了退位诏书,这一举动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许,也得到了民众的爱戴。这也正好应了那位活佛的话,她日后果然得到了极大的福报,那便是当局为她办了一场异常风光的葬礼,而北京城的市民几乎倾巢出动前来送葬。隆裕皇后生前的日子过得苦闷异常,这死后的荣耀即便无限风光,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6 18:24

     当这样的皇后还不如平民百姓家,小俩口活得自在呢。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

 

     好故事,   俺等着,不怕你的故事多,越多越好。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2-16 20:35
北海水下的冤死鬼太可惜了,她们的死太无辜了!看来自由、民主、平等太可贵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17 15:21
以下是引用荷塘月色在2014-2-16 18:24:00的发言:

     当这样的皇后还不如平民百姓家,小俩口活得自在呢。放弃就是明智的选择。

 

     好故事,   俺等着,不怕你的故事多,越多越好。

说的对!真不如普通百姓,夫妻不和睦,还不如单着。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8 10:31
                            
                                             慈祥庵牌楼的辛酸荣辱

     慈祥庵是田义墓的另一个名字,它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太监墓。那里有精美的石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那里埋葬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明朝万历皇帝身边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十几位明清太监)。虽说田义是残废之身,六根不全之人,他更无子嗣之望,但却能在生前死后领受着皇恩,可见此人确实不同寻常。
     这位宦官行当中的翘楚,本是陕西华阴人,他打小便聪慧灵透,举止不凡,经常被村里的老人夸奖,一位老伯伯还说:''这娃,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可是,田义因为家境贫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九岁时便净身进宫谋差事,后又有幸被选人明朝专门培养宦官的内书堂去学习。由于田义聪敏机灵,做事灵活,因此在嘉靖、隆庆时便很得信任,及至万历皇帝登基之后,田义做事干练、为人忠实的品行得到万历的喜爱,于是,还真应了当年村中老人的话了,田义果然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并赐给他蟒衣玉带。田义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后,便也愈发地尽心尽力去做事。在田义历任的各种职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历经三朝的宦官真可谓是权倾朝野的“无名宰相”。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田义其人到底有多大能耐,竟然能在生前死后得到种种恩宠,而且在死后还得到皇帝辍朝三日的“待遇”。其实,史书中关于田义的记载并不多,但在这不多的记叙中,我们也能对田义其人的品行做派得窥一二。
      某日,万历忽然抱病,便召内阁首辅沈一贯前来商议免除百姓矿税之事,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朝中大臣也欢喜拥护,可没想到,这万历皇帝转瞬之间又变了主意,认为废除矿税对朝廷不利,于是生出反悔之心。就当他要收回废除矿税的命令时,田义在旁据理力争,认为皇帝乃九五之尊,既然已经下旨要厚待于民,怎么能随便收回成命呢?万历听后十分恼火,几次都想下手杀了田义,但田义并不胆怯,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在田义与万历争论时,中使已经将此前拟好的谕旨收回了。田义见到沈一贯之后便向他吐水,说:“假如你能稍作抗争,矿税也就可以免去了,既然这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你为何要怕皇上怪罪呢?”
      历年间有位叫吴宝秀的人,其人刚直正气,因遭陷害被打人大牢,吴妻愤而自尽。此事被田义知道后,便屡屡向万历进言,万历都不理会。然而,万历越不理会,田义便越加恭敬地陈说吴之冤情。当晚宫中出现一身穿白衣的女子,来到皇太后的寝宫前,陈述自家冤屈,宫中人等闻听其言,无不落泪哀怜。皇太后便向万历说起吴妻冤魂前来陈说冤情之事,万历终于下旨,吴宝秀因此而得以平冤。事后有人说是田义为搭救吴宝秀而找人扮演了“鬼魂”,也有人说是吴妻的鬼魂得知田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吴宝秀求情,便决意来宫中帮助田义。但不论怎样,这都说明田义并非邪恶奸佞之辈,在宦官这个群体里已经很难得了。
      尽管田义在生前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却没有沾染上那些铺张浪费、仗势欺人的恶棍行径,因此他能在死后得到万历的特批而赏赐一座石牌楼,也在情理之中了。
      田义死后,有十几位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品行,便追随他葬在了陵墓附近,由此形成了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太监墓葬群。太监是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代,因为身体残缺不全,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只能孤零零地埋在地下。不过在田义墓这里,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却并不孤单,每当夜晚来临,便是他们聊天解闷儿的时侯。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人经常能在夜半听到一些叹息声或抱怨声,在明清交替之际,一些躲避战乱的人暂时住在慈祥庵里,还能在午夜看到晃来晃去的身影,可是,这些死去的人从不给活人找麻烦。
      清末时,有个饱受饥寒痛苦的乞丐在慈祥庵落脚之后便沉沉睡去,可是等他醒来时却发现面前摆放着一些食物。在感激之余,这名乞丐却觉得很奇怪,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的慷慨施舍。住在附近的老者告诉他,在田义墓这里获得帮助的并不只有他一人,很多流浪者都在这里有过类似的“待遇’’。
      如今,慈祥庵牌楼的顶部虽然已经毁坏不存,但“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这九个字却还完好地保存在石制牌楼上。尽管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但后世人对田义的敬意丝毫未减,虽然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田义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品性的由衷钦佩。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18 16:59
         自古以来,都是有好人有坏人,有忠臣有汉奸,有清官有贪官,有名留青史、有遗臭万年的,
每个人都有故事。

作者: 文华胡同    时间: 2014-2-18 17:09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18 17:57
          田义墓上次车友队组织去过一次,我们都参观过的,和几个太监埋在一起,据说也是移坟移过来的,至于从哪里移过来的,我忘了。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2:52

        正好我去年刚好去过一次田义庙,上传几张我照的PP。

 

        这可能是杏姐说的牌楼

 

       没从前面照,大家将就着看吧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2:59
        田义庙的大门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0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1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1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2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3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3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4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5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6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7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2-18 23:08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19 12:01
身临其境!谢谢月色的照片!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2-19 21:05
有文有图,真看美啦!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2-20 12:34

                            给洋人立议和牌楼为哪般?

 

      在如今的中山公园里,矗立着这么一座牌楼,它不为某个功臣所立,也不是为了纪念什么文化名人。这个牌楼是给一名德国人立的,而且这“议和牌楼”不仅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大清朝的耻辱柱。

      这个牌楼叫''议和牌楼'',也叫''克林德牌楼'' ''和使牌楼''克林德本是一位德国男爵,也是一名外交官,曾担任德意志帝国的驻华公使,可是他却无视国际法,命人大肆屠杀义和团成员,从而激起了很多老百姓的愤怒。

      1900年6月,克林德带领翻译柯达士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一些事情,途中被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队员章京恩海开枪打死。这件事情成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导火线之一。同年8月,打死克林德的章京恩海被德国判处死刑,12月31日被处斩于东单牌楼,也就是克林德被杀的地方。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杀的地方为其树立一座品级相当的石制牌楼。就这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克林德牌楼立起来了,同时大清朝的尊严也不存在了。

      制作这牌楼的过程并不顺利。仿佛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故意和工匠们捣乱一般,刚刚雕刻好的花纹转眼间又变得模糊一团。明明刻上去了几个工工整整的大字。几天后便成为乱糟糟的一堆符号了。由于这石牌楼迟迟没有建造完毕,因此德国便不高兴了,认为清政府这是在有意拖延。负责石牌楼建造的大臣也不好交差,只得向上头据实禀明情况,清廷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而很多老百姓倒是不屑地说:''不过是一块婊子牌坊,那么着急做什么?''

      清政府慑于列强的凶悍,不得不督促着工匠想办法加快进度。一位老工匠看出了些门道,便和自己的徒弟说:  ''你明天去这附近的寺庙里拜一拜,就说'现在上头催得紧,保佑我们尽快完工吧'。拜完之后就马上回来。''这小徒弟一口应允着,心里却感觉很是奇怪。

      第二天,小徒弟做完这些事回来,听到一个工匠说:  ''昨天才刚给牌匾上刷了漆,今天不知道怎么,被人用刀子划过了。''

      这时听老工匠说:''这下就好了。''大家却不明白这话里的含义。不过说也奇怪,自从这小徒弟去庙里拜了三拜之后,大家做工的进度果然快了许多。主要是没人来给他们捣乱了。就这样,一座石牌楼花了大约两年时间,终于算是竣工了。清政府也算是交了差,,可这牌楼树立在东单北大街上,很多老北京看了都觉得这是国耻一般。

      那么,究竟是谁在和工匠们过不去,一再从中捣乱呢?有人说是当地的土地公公,他憎恶在自己的土地上矗立起这么—个玩意儿来。也有人说是被克林德杀害过的中国人的冤魂在刻意粉捣乱。尽管众说纷纭,不过这石牌楼最终还是立起来了,直到1918年,才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其拆除并迁往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如今这牌楼还矗立在公园大门前,只不过名称变了,变成了''保卫和平牌坊''。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2-20 23:13
            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老看见中山公园的牌楼,原来还有故事。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4-2-28 17:26
从吃货团开始认识杏子,现在每天都在中午休息时看杏子楼里的内容,也就是说,每天都在补课,长了不少的知识!谢谢杏子的辛勤奉献!看到杏子所写的内容,有点听书的感觉,即轻松又过瘾!崇拜!谁能告诉我,知青角里哪张照片是杏子,非常想认识这位知青才子!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1 15:41
烛光你好!谢谢你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有机会我们会见面,你一定见过我。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1 15:51

                               万间宫室缘何差半间?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会为它那恢弘磅礡的气势、精美细致的雕刻、名称繁多的宫室而啧啧称奇,也有很多人好奇这紫禁域城里到底有多少宫室。有人说怎么也得有三两万间宫殿吧,也有人说,不可能那么多,但大约一万间总还是有的。

      那么这紫禁城的宫殿到底有多少间呢?据说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个数字可也真稀罕,当初修建紫禁城时为何要少修半间宫殿呢?别的地方该花的银子都花了,就这半间还差钱吗?

       其实这跟差不差钱倒没半点儿关系,紫禁城的宫殿之所以差半间一万,这事却与玉皇大帝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永乐帝当初修建紫禁城时,为了凸显皇家的尊贵和威严,便把宫殿的总数定在一万间,也是希望取个吉利,您看跟''万''字有关的词语,什么''万事如意'' ''万寿无疆'' ''千秋万岁''等,都有着吉祥寓意在其中。主持工程的大臣领旨后便要开工修建,没想到这朱棣又改了心意。

      这是为什么呢?

      话说这永乐帝在颁布旨意后便觉心神倦怠,回寝宫休息。正躺得好好的,却听有人连连呼唤他的名字。这是谁人如此大胆?竟敢直呼皇帝的名字。这本也不是人,乃是天庭的玉

 

 

      皇大帝。玉帝为何要将朱棣召唤到天庭的凌霄宝殿呢?这还不是那万间宫殿的修建计划惹的事端。

     '' 听说你打算修建万间宫殿,果然有此事吗?''玉皇大帝黑着脸问朱棣。

      朱棣吓得忙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只是支吾道:''我不过是有这么个计划而已,但尚未建成。''

      ''我这天庭里的宫室也才一万间而已,怎么?你这人间的帝王是要和我比比,看谁更有权势,是吗?''玉帝瞪圆双眼质问朱棣。      此时这永乐帝早已吓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得连连说道:''恳请玉帝放心!我绝不会造一万间宫殿的。我这人间帝王还要靠神灵们的庇佑呢,怎么敢和您比权势、斗富贵呢?

      玉帝听后,摆摆手说:''罢了,罢了。你回去吧。看在你对神灵一心恭敬的份儿上,我会派遣天罡地煞保佑你的皇城,以确保国泰民安,让天下子民和乐。''

      朱棣一所,忙叩首谢恩。可他再一抬头,眼前却没了玉帝的身影。朱棣恍恍惚惚地感觉眼前的一切很是熟悉,待辨认半天,才知是在自己的寝宫内。这到底是梦,还是玉帝显灵,朱棣捉摸不透,便连夜召见一干大臣,把梦中发生的事情详细告诉他们。一名大臣为安抚朱棣,就说:''陛下,既然天庭的宫殿是一万间,那咱们就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吧。这样既不会触怒玉帝,也不失皇家的气派和身份。陛下看这主意如稳何?话音刚落,其他几位老臣便纷纷表示赞同。

      朱棣听后连声说好,还吩咐他们要在紫禁城内多布置些神异猛兽,以求起到辟邪、祈福、稳固江山社稷的作用。

      这些得力心腹倒也真没叫朱棣失望,四年之后,紫禁城修建完工。朱棣来到这紫禁城一看,果然建造得气派不凡,金碧辉煌。朱棣一面游逛,一面称奇不已,但他马上又问随行的官员:''我怎么没见神异猛兽的身影呢?''

      这名官员指着一间宫室的重脊说:''全都在这里了!''

      朱棣一看,那上面果然刻有蛟龙、雄狮、海马、白泽、斗牛等各种神异猛兽的图案,这些猛兽图案不仅有各种吉祥的寓意,而且还起到了装饰性作用,朱棣见后自然十分欢喜。

      其实紫禁城的宫殿楼阁统共是八千多间,这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也不过是一段传说而已,然而这段传说,也给紫禁城增添了些神秘的气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 20:37:59编辑过]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4-3-1 16:44
我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出我看到你写北京文化的心情!我渴的要命!我就一门心思去找我最想喝的那种水,喝了不少的水,都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种味,今天杏子给了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下去,立刻感到甘甜可囗,心情爽快,这正是我要找的那种水!知青就是个历史符号,有些人非要把它搞成什么政治组织,搞成一种团体势力,我不想评论是非,但是我不喜欢那样搞!我喜欢杏子的文风 笔法。和她的那种贴近平民的凡人风格。杏子的作品京味儿实足,贴切过瘾!我今后肯定是你的好读者!,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1 19:08
以下是引用烛光在2014-3-1 16:44:00的发言:
我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出我看到你写北京文化的心情!我渴的要命!我就一门心思去找我最想喝的那种水,喝了不少的水,都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种味,今天杏子给了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下去,立刻感到甘甜可囗,心情爽快,这正是我要找的那种水!知青就是个历史符号,有些人非要把它搞成什么政治组织,搞成一种团体势力,我不想评论是非,但是我不喜欢那样搞!我喜欢杏子的文风 笔法。和她的那种贴近平民的凡人风格。杏子的作品京味儿实足,贴切过瘾!我今后肯定是你的好读者!,
我也是!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3-1 22:38
故宫还是年幼时老爹带着俺去过,后来就再没去过。经杏子这一讲故事,还真觉得应该反复去几次体会那里曾经的神奇故事。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2 09:37
以下是引用烛光在2014-3-1 16:44:00的发言:
我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出我看到你写北京文化的心情!我渴的要命!我就一门心思去找我最想喝的那种水,喝了不少的水,都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种味,今天杏子给了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下去,立刻感到甘甜可囗,心情爽快,这正是我要找的那种水!知青就是个历史符号,有些人非要把它搞成什么政治组织,搞成一种团体势力,我不想评论是非,但是我不喜欢那样搞!我喜欢杏子的文风笔法。和她的那种贴近平民的凡人风格。杏子的作品京味儿实足,贴切过瘾!我今后肯定是你的好读者!,

首先,先谢谢烛光的夸奖,你能喜欢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欢迎常来做客。其次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由于爱看书,家里的书很多,我真想给大家介绍一些,以饱大家的眼福。再有,就是以后不要再夸我了,我现在就已感到无地自容了,再夸就该钻地缝了。喜欢京味就去三晋大地《说说老北京的胡同》看看吧,希望你能喜欢。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3-3 06:54
《说说老北京的胡同》很有意思。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3-3 08:56
甜美的故事!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3 16:39
         杏子姐姐的故事,真的很解渴,既有老北京的故事又新鲜,即有神秘感又有内涵,即神话又真实,太适合同学们欣赏了,谢谢杏子姐姐!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3-3 21:37
以下是引用烛光在2014-3-1 16:44:00的发言:
我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出我看到你写北京文化的心情!我渴的要命!我就一门心思去找我最想喝的那种水,喝了不少的水,都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种味,今天杏子给了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下去,立刻感到甘甜可囗,心情爽快,这正是我要找的那种水!知青就是个历史符号,有些人非要把它搞成什么政治组织,搞成一种团体势力,我不想评论是非,但是我不喜欢那样搞!我喜欢杏子的文风笔法。和她的那种贴近平民的凡人风格。杏子的作品京味儿实足,贴切过瘾!我今后肯定是你的好读者!,

       赞一个    我和烛光大哥有同感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4 16:14
         看样子大家的意见都是一样的哦。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6 10:30
         谢谢诸位捧场      
作者: 客人    时间: 2014-3-6 13:17

                        从珍妃井说清廷内争


 


      珍妃是清光绪帝的宠妃,她为人善良、聪明伶俐,深得光绪帝的喜爱,同时珍妃也十分支持光绪的变法行动,这就在获得皇帝宠爱的同时得罪了清廷的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慈禧太后。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把珍妃囚禁在景褀阁后面的院落里,不许光绪再和她见面。囚禁珍妃的地方几乎完全与世隔绝,只是每日有人给她送来些剩饭剩菜,却完全没人理会她内心的痛苦,珍妃就在这各种煎熬中日渐消瘦下去。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6 13:30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来,慈禧太后慌忙逃命之际仍不忘先除掉珍妃这个眼中钉,她派崔玉贵将珍妃推到一口八宝琉璃井里,然后携光绪仓皇逃到西安。待从西安回京之后,慈禧太后自知理亏,便将一切罪过都推给了崔玉贵,珍妃的姐姐瑾妃在怀远堂立牌以尽哀思,此后便称这口井为''珍妃井''。

      自从珍妃丧命之后,这紫禁城里便又凭空多了一个冤魂,于是各种离奇的事情便也多了起来。

      慈禧带着光绪等一干人仓皇逃到西安之后,紫禁城里留下的便是一群不被重视的宫女、太监。这些人每天成群结队地在紫禁城各处巡视,自然也要路过珍妃井的。

      据说,那些路过珍妃井的人不论白天黑夜,总能听到女人哀伤的低泣声。有人说这可能是口枯井,里面囚禁着珍妃。有几个胆大的侍卫搬走井口上的石板,于是,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大家分明看见那井里是一汪清水,可是女人幽幽的哭泣声却真真儿是从这井里传上来的。这些号称胆大的人吓得魂飞魄散,一溜烟便跑得没了踪影。此后便经常有人听到井里除了女人的哭泣声,还有一些窃窃私语声,什么''今生缘分尽了,来世还要做恩爱夫妻''、''虽然死得冤枉,但仍惦记着素日里的情分''。 珍妃平日待人宽厚,因此很多宫女、太监便不再害怕了,还纷纷同情起她来。也有人偷偷地在井口附近烧纸钱,没想到晚上做梦竟能梦到珍妃来向他道谢。还有些宫女在井口表达自己对珍妃的哀悼之情,却能听到珍妃说''谢谢,你也保重''。待慈禧回到紫禁城,这些事自然也就传到了她的耳朵里。

      为了能平息珍妃的怨恨,慈禧只能将怒火发在崔玉贵等人身上,并连接杀了几个人,说要惩处那些在珍妃被囚时欺凌过她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告慰珍妃的冤魂。其实这也是慈禧心虚,杀几个无关痛痒的人,做个样子罢了。

      可是真正怀念珍妃的人很多,除了一些宫女和珍妃的亲生姐姐瑾妃,最伤心的就是光绪了。光绪听说珍妃井里夜夜传来低语声,便趁夜色悄悄来到这里,希望能再次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

      光绪是否真的看到了珍妃的芳魂,这个倒没人知道了。不过通过珍妃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到清廷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何等的尖锐。最近有各种说法,说珍妃与慈禧本来并没有太大矛盾,全是一干下人挑拨的。也有人说珍妃最初也很得慈禧的喜欢,她与慈禧闹不和并非因为变法而是日常矛盾的积累。但不论怎么说,珍妃始终都作为旧时代被迫害的无辜女性而被世人所记住,而故宫里的珍妃井无疑便是当年一场生离死别的见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6 14:37:51编辑过]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6 14:40
以下是引用客人(124.202.*.*)在2014-3-6 13:17:00的发言:

                        从珍妃井说清廷内争


 


      珍妃是清光绪帝的宠妃,她为人善良、聪明伶俐,深得光绪帝的喜爱,同时珍妃也十分支持光绪的变法行动,这就在获得皇帝宠爱的同时得罪了清廷的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慈禧太后。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把珍妃囚禁在景褀阁后面的院落里,不许光绪再和她见面。囚禁珍妃的地方几乎完全与世隔绝,只是每日有人给她送来些剩饭剩菜,却完全没人理会她内心的痛苦,珍妃就在这各种煎熬中日渐消瘦下去。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变成客人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7 10:44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皇帝的女人难上加难啊。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4-3-7 18:03
   封建社会女人生活在最底层,命运任人宰割。现代社会做女人也不容易。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10 16:22
以下是引用山杏儿在2014-3-7 18:03:00的发言:
   封建社会女人生活在最底层,命运任人宰割。现代社会做女人也不容易。
非常同意!!!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3-15 09:32

                     故宫里行走的宫女

 

      很多老北京都知道,故宫里的一些宫苑是长年封锁着的。有人说这是因为里面的建筑物需要维修施工,怕游客误闯进来,造成事故。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很多宫苑都照片不太干净,经常闹出些鬼魂伤人事件,为了避免再有类似事情的发生,故宫的管理人员才把这些''闹鬼''的宫苑封锁住。

      可是这紫禁城里真的有鬼怪出没吗?这个可真难说,因为老北京关于故宫的各种传闻实在太多了,即便您不信,但这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闻到底也还是听听吧,至少也能让您对这座几百年历史的紫禁城多些了解。

      据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日,正是个雷雨天儿,故宫里的一些游客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几名清代打扮的宫女正在行走,在惊诧之余,有人手快,拍下了当时的图像。这张照片被当做是故宫有鬼魂出没的证明。可是,这张照片什么都证明不了,因为这红色的宫墙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则将电能传导下来,当时碰巧有宫女在此地经过的话,那么这时的宫墙就具备了录像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碰巧有闪电出现,那么就同录像放映一样,出现那时被录下来的宫女的身影。

      也有人说,在历次的维修中,宫墙都被粉刷过多次了,即使有四氧化三铁也早被覆盖了,因此不太可能会出现上述这种情况。

      尽管各种揣测层出不穷,尚无定论,可''故宫中行走的宫女''这个故事却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有个女士甚至说她在下午路过一处宫苑时,还听到一个女人的叹息声,可她回头看时,却并未发现有人。

      还有位游客,说他走在比较偏僻的一处地方,正在喝水时看到一个清宫装扮的人从不远处的一个角门探出头脸和半个身子来,尽管他没有看清对方的相貌,但敢肯定那人穿的是清朝宫廷服装。出于好奇,他便向角门那里走去,开始他以为是哪个剧组在拍戏。可他走到角门却大吃一惊,原来这角门处的宫苑是锁着门的,不要说宫女,就连几岁大的小女孩都不可能从这栅栏门穿过来。可是他刚才看的是真真切切的啊。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还有个汉游客,自称在某处拱门前发现一个清代宫女正在那绣花,开始他以为是游客为了拍照在取景,不想这宫女抬眼望见他时,便一下子消失了。这可把他吓坏了。而另一个游客还说她亲眼看到几名宫女在一个走廊上结伴而行,有说有笑的。开始她以为是拍戏的演员,可这些宫女走了几步便在眼前凭空消失了。

      诸如此类的传闻还有很多,一些老北京说这没什么,很正常,而且也不会过分害怕。还有些人持怀疑态度,再有一些人就是''灵异事件爱好者'',他们之中的为数不少人都表示是灵异事件亲历者。而最近有不少人还认为故宫里行走的宫女是从清代''穿越''过来的,我们能看到她们,她们却看不到我们。这种说法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但不失为一个颇为新鲜的看法。

      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故宫,见证了两个王朝荣华没落的变迁,不管是行走的宫女,还是午夜时分的哭声,都不过是人们对这座年代久远的大宅子的好奇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5 12:00:22编辑过]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3-16 09:06
笼子里的鸟吃得再好也不如那天上飞的鸟,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3-16 20:10

        我觉得有点像海市蜃楼的感觉,不管是折射,还是什么穿越,那里的

 

        冤魂一定不少。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3-16 23:04
         我觉得: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位置。宫女们的位置就在宫里,我们的位置,也在我们每个人应该的地方,没有什么好不好,命该如此就只能认命,人是和命运抗争不了的,是吧?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4-8 19:40

                      为避“恩宠”而死的美男子

 

      他出身名门、风度翩翩,不仅诗书满腹而且桐貌英武。不过这些并不是这位贵公子出名的原因。真正使他流传后世的原因是,他曾因自己的出众相貌而博得慈禧的爱慕,更为了躲避这“恩宠”而选择了自我了断。这人便是那日苏贝勒—僧格林沁亲王的孙子、伯颜那莫古的长子。

      那日苏是如何成为晚清宫廷的风流人物的呢?这话还要从光清十四年( 1888)正月十四日,慈禧出宫看花灯的那天说起。

      那天清早,慈禧坐在马车里,准备先去颐和园过万寿节,然后再去看花灯。这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到西直门的时候,附近传来了一阵爆竹声,那日苏  贝勒的枣红儿马受了惊吓,立时狂奔起来,前冲后撞。大家惊呼“保护好太后”,那日苏费了好大力气终于制服了这烈马,但也闯下了大祸。冲撞到慈禧的銮驾,这罪过可不小。

      当时,那日苏是一等侍卫,颇受朝廷器重。在闯下祸之后,他心想,即便是太后跟皇上不降罪,自己的仕途也必定是黯淡一片了。他跪在地上,连连叩首说:“奴才该死,请太后开恩!”

      慈禧让太监掀开轿帘,怒容满面地说:“前方下跪何人?抬起头来说话。”

      那日苏只得战战兢兢地将脸抬起来。慈禧太后平生最喜欢相貌出众的人,她见那日苏仪表不凡,不由得喜欢上了,在听说是一等侍卫那日苏贝勒后,便说:“若你今天是无意冲撞,我就免了你的罪过,不过你要走在我的轿辇前面,免得再有烈马冲撞。”

      大家一听太后开恩,便纷纷说:  “你还不快谢恩。”那日苏心底的石头终于放下了。幸而这一天再无风波发生,慈禧在宴饮之后便要早早休息。那日苏回到侍卫营正要谢天谢地谢菩萨,这时却听一位太监传旨,说慈禧太后宣那日苏贝勒即刻进宫。

      那日苏听完顿时吓得面无血色,心想一定是太后要治罪于我。尽管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他不得不入宫觐见。那日苏贝勒只得跟随着传旨太监来到排云殿门口,之后便由一位宫女引领着进入内殿。惶恐不安的那日苏一见端坐在内殿的慈禧太后,忙叩头谢罪。慈禧则笑着将那日苏扶起来。一阵浓情暖语温存之后,两人便成了云雨之好。

      在这之后,慈禧便隔三差五地召那日苏进宫,时间一长,那日苏的父亲便看出了些许端倪,再说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慈禧与那日苏之间的曖昧关系很快成为宫中私下议论的话题。

      那日苏的父亲在确定那日苏犯下这等滔天大错后,便痛心疾首地说:“假如这等丑事泄露出去,太后必定会为了保全颜面而诛杀九族,到时不要说这富贵荣华,就连一家老小的性命都不能保全。”

      这个道理那日苏也不是不懂,但他也没有办法,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那日苏在同父亲商议之后,决定牺牲自己,希望以此能保护家人。

      某天那日苏父亲来到光绪处,说清明将近,希望回老家修葺祖坟,光绪心说,这是奉行孝道的好事啊,自然就应允了。待离开京城,那日苏便依照计划行事,采取了吞金自杀的方法。

      那日苏死后,其父连夜上书皇帝,说那日苏染上风寒,暴病身亡。慈禧得知之后心下十分狐疑,便派心腹去那日苏家吊唁,表面上是吊唁,其实是去验尸。可是这些心腹回来说,那日苏确实死了,想来那日苏是难得的青年才俊,慈禧也着实觉得可惜,但更多的还是气恼。可是再怎么舍不得,这个人也已经不在了,慈禧便只得作罢。

      那日苏的葬礼办得十分风光,可这对于死人还有什么用呢?据说每到清明前后,他的陵寝上都会落下一两只黄鹂鸟,似乎在控诉陵墓主人满腹的痛苦和对家人的思念。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4-8 19:56
       君叫臣死    臣不能不死      君叫臣上床     上不上都得死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4-8 22:08
唉!据野史,武则天也玩死过不少人,皇权厉害呀!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4-9 16:25

                     皇帝女儿的婚姻也难有幸福

 

      有句老话叫“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在清朝,皇帝的女儿们虽然不愁嫁,但却鲜有婚姻幸福者。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清朝,那些格格们可不像阿哥那么受重视,一般情况下格格们出生之后便有乳母照看,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亲娘见面。因此,乳母便成为格格们的实际监护人。待格格成年之后,多是由她们的皇阿玛指婚,并赐给她们府第,驸马虽说是皇上的女婿,但假如格格不传召,他也不敢擅自与格格过夜。

      但是,格格每次思念夫婿,传召驸马,都要花很大周折。因为她要给那些乳母大笔的“好处费”,不然这些乳母就会多方阻拦。据说某位皇帝的一位格格在新婚当天,因为没有贿赂乳母,而没能见到驸马。等她终于在次日白天与驸马见面,才知此人举止十分粗陋不堪,可因为是政治婚姻,格格无法做主,她找不到心爱的人,又无法享受正常夫妻的鱼水之欢,年纪轻轻的就抑郁而死了。

      不过,在众多不幸的格格中,必定也有一两位比较幸福的,其中最牛气的一位便是道光帝的大格格。

      这位大格格在新婚之夜召驸马共享洞房之夜,因没有贿赂乳母而被其阻拦,此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格格都没有与驸马见过面,而她也只好隐忍下来。直到大格格进宫拜见道光时,她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  “请问皇阿玛将我指婚给谁了?”

      “当日我将你指婚给符珍,怎么?你哪里不满意吗?”道光诧异地问。

      “我与驸马新婚那日就没能见面,眼下一年快过完了,我连驸马的相貌如何都没见过。”大格便将乳母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尽数转诉道光。道光听后十分气愤,便差人找来大格格的乳母,将她训斥了一番,并对大格格说:“你们夫妻间的事本该自己做主,以后断不可被这奴婢挟持住。”

      有了道光做保护伞,大格格便放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据说她与驸马符珍感情甚好,并生育儿女多人。

      这位还算是很幸运的,敢于冲破各种藩篱,勇于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不过有位不知名姓的格格,她的婚姻才是真正的憋屈。

      这位格格的婚姻也是政治联姻,政治联姻本就没有幸福可言,但那位驸马的人品、才学和长相都还不错,这本该是件高兴事。可这位格格的生母位分不高,也不得宠爱,即便她尊为格格,也不被婆家所看重。这格格本也是花儿一样的面庞,她在宫中不得父母的宠爱,出嫁后也没有得到丈夫的关怀,内心孤苦无依,抑郁愁苦,因此结婚还不到一年便香魂西去了。

      这格格死后,昔日的府第里忽然长出一株向阳盛开的红色花朵,一些侍女见这花的颜色格外鲜艳便折下插进花瓶,可是插花用的水竟然变成红色的了。一些年长的嬷嬷说,这是刚去世的那位格格生前活得太苦太心酸了,所以她死后化作向阳花朵,希望自己也能沐浴在阳光里,扫清内心的愁苦。

      还有一位侍女将这花折下来送给了待嫁的姐妹,结果这位姐妹的婚姻便十分幸福。因此很多妙龄女孩儿在出嫁前便纷纷想方设法地摘来这种花,以期自己的婚姻生活能美满幸福。

      旧时代的女子真正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太少了,于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便都寄托在一株并不起眼的花朵上。那些昔日在皇宫里锦衣玉食的格格们,真正能得到幸福的又有几个呢?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4-9 22:21
          虽是皇家女儿    可叹    可悲     可怜     ······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4-10 10:21
以下是引用荷塘月色在2014-4-8 19:56:00的发言:
       君叫臣死    臣不能不死      君叫臣上床     上不上都得死
同意!!!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4-10 10:23
以下是引用荷塘月色在2014-4-9 22:21:00的发言:
          虽是皇家女儿    可叹    可悲     可怜     ······
人只要是哇哇一落地,就不会有顺顺当当的,不管是谁的孩子,都一样。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4-12 20:40

                             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

 

      说起那西太后老佛爷,人们的通常印象是霸道、专横、守旧、冷酷,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不过,这西太后也有自己害怕的人,这个还不算稀奇,最稀奇的是,这个人既不是皇族子弟,也不是朝廷大臣,而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夫。

      据说某一日,慈禧闲来无事,便要听一个天底下最不好笑、最让人生气、最叫人憋闷的故事。假如有谁能让她感到不高兴,乃至发怒生气,那么谁就可以领取百金赏赐,可是假如有谁讲的故事让她开口笑了,那么这个人的脑袋就要搬家。

      有位大臣,素日里很是自命不凡,他心说,慈禧太后不是要听个最不好玩、最让人生气的故事吗?那我就讲讲你这个狠毒女人是如何胁迫幼帝,又是如何牝鸡司晨,残害朝中大臣的。于是,这个冒傻气的大臣就自告奋勇地来到慈禧跟前,指桑骂槐地陈述慈禧是如何做尽了不仁不义之事的。他原本以为这个故事讲得这么绘声绘色,一定能气气那位不可一世的老佛爷。没想到,慈禧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说:  “这个故事可真有意思啊!”这下可好,百金赏赐没有得着,这傻大臣的脑袋倒是被生生地砍掉了。

      慈禧太后要听最不好玩、最让人生气的故事,这个消息在民间可是传开了。前来给慈禧讲故事的人很多,其中有王公大臣,也有学人士子,可是无论他们的话说得多恶毒,慈禧都不生气,反而是听完就拍手大笑,还说道:“有意思,有意思!”结果这些人的脑袋全搬了家,以至于好长时间过去,都没人再敢提讲故事这个事儿。

      有这么一个壮汉,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家丁,他本人没什么学问,大字也不认识几个,但却有一副侠义心肠和一颗灵光透顶的脑子,他家主人曾因得罪慈禧而被下了大牢,这个壮汉在得知慈禧太后要听最不好笑、最让人生气的故事之后,眼珠一转,立马计上心来。

      某日,一名宫女向慈禧回稟道:  “来了个衣衫邋遢的男子,说是来给老佛爷讲故事的。还请老太后定夺,是否要见这个人。”

      慈禧也是闲来无事,便说:“宣他进来吧。先把我这里的规矩说给他听,别白白地叫他送了性命。”

      这个壮汉随着宫女进来后,装作慌里慌张的样子,说要请安,却完全不懂宫里的礼节,结果惹得慈禧哈哈大笑,慈禧便说:  “小李子,给他个凳子坐,我倒要听听他是如何讲那最不好笑、最让人生气的故事的。”

      “太后,小的我就开始讲啦!”这壮汉连说带比画着,“话说,我们村东头,住着一个老财主,,这一家子吃斋念佛,真是虔诚!希望来年家中能添丁进口。您别说,菩萨真是照顾他,来年就添了个粉团儿似的大胖闺女……”

      李莲英在旁见慈禧听得十分入神,心说:“又一个傻帽要掉袋了。咱就等着看他如何跪地求饶吧。”

      “可这小姑娘长到几岁时,别的孩子都会说话了,她也不会,每天就是念叨着一句‘要慈悲,要慈悲’。别人和她说话,她也是说这三个字。每天自己往家门口一坐,就是‘要慈悲,要慈悲’‘要慈悲,要慈悲’……”

      刚开始慈禧还饶有兴味地等着听下文,可是半个时辰过去了,这壮汉说的都是那三个字,慈禧不耐烦地说:“这孩子是怎么了,难道就会说这三个字不成?”

      “这孩子确实不会说别的了,每天一睁开眼就是这三个字‘要慈悲,要慈悲……”

      慈禧在一旁听得心烦,但也要勉强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一下午时间过去了,整个慈宁宫里盘旋的都是“要慈悲”这三个字,只听“啪”的一声,慈禧将一只茶碗丢在地上,怒斥道:“好你个大胆的奴才,竟然敢戏弄哀家!”

      这壮汉看着慈禧怒不可遏的表情,忙跪地说:  “谢太后恩典。”这时慈禧才想到自己有言在先,因此虽然满肚子气恼,也要装做大度,说道:  “让李公公带你下去领赏吧。”

      当天夜里,慈禧就开始头痛不已,人们说是因为“要慈悲”那三个字而后悔杀了那么多无辜之人,也有人说是心疼那百两黄金。但不论如何,慈禧算是遇到厉害人物了,如果她再想出什么歪主意,都要先掂量掂量,别再碰到这种让人头痛却又无法可治的厉害人物。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4-13 19:38

          哈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

 

          真是卤水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4-14 09:41

                             天坛的石头会说话?!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地方。在圜丘正北的皇穹宇有着奇特的回音现象,还有传闻说,假如人站在皇穹宇殿前的第十八块石头上说话,便能听到各种奇怪的对话声,这些声音有时如泣如诉,有时铿锵有力,有时委婉如诉衷肠,有时坚决似发号令。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天坛当初在修建时,经常发生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比如刚刚打好的地基,第二天就被人破坏了;上午才雕刻好的石栏杆,下午就有很多划痕出现。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世人,这个地方不适合建造天坛。为了稳住人心,朱棣就命令心腹大臣们赶快想出好主意来。

      这些大臣聚在一起,商议半天也没个好主意。就在大家烦愁的时候,忽然听得屋外传来一阵木鱼声,推窗一看,原来是个云水僧路过。其中的一个大臣见那僧人相貌不凡,便请他要给出出主意。这个僧人哈哈一笑,就说:“这些古怪事本来是此处的鬼魅在作祟,你们若能依照我的吩咐去做,从此之后,自可高枕无忧。”

      根据这位神僧的指点,天坛的丘坛建造成三层圓形,所用石料的数目都与“九”有关。比如,上层的直径是九丈,中层便是十五丈,下层就成了二十一丈,三层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正好是“九”的倍数,九乃阳数之极,而且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味,这也是皇族权威的体现。上坛圆心为一块圆形大理石,神僧说那叫天心石,也叫“亿兆景从石”。人站在那上面说话,可感到强烈的共鸣,亿兆景从便是“一呼百应”的意思,象征着皇权一统天下,天下万民追随天子。

      天坛建造接近尾声时,人们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站在圜丘坛最上层的中央圓石上,能够起到扩音的作用。这怎么说呢?比如人们压低声音说话,但产生的效果却十分洪亮高亢,犹如雷鸣。这与那神僧当时所说的情况完全一样。假如皇帝站在这个位置举行祭天典礼,那声音之洪亮、音韵之高亢,简直如同神谕一般。永乐帝对天坛的设计十分满意,不过,即便明朝的皇帝们在这里祭天时的声音再怎么铿锵有力,也没能保住大明江山的安稳。

      在清乾隆十七年( 1752),朝廷对天坛进行了重修,在重修之后,殿顶便改作黄铜贴真金叶九层,而门楼、殿瓦、墙顶以及围墙的墙身和宫门左右的垛墙则全部换成了蓝色琉璃砖。这种设计是为了表示天象,而这种圆形围墙也被人们叫做“扇面墙”,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闪烁着蓝光的琉璃筒。

      众所周知,这座围墙还可以用来玩传声游戏,因此又被人们称作“传声墙”  (也叫回音壁)。当两个人分别在东西配殿后面贴墙而立时,两人面向北面,一人贴着墙说话,另一人把耳朵贴在墙上仔细去听,无论那边说话人  的声音多么小,对方都可以听得很真切,甚至还可以自行调节音量。无疑地,这又是天坛的一大奇景。不过,在做试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即听话者假如把耳朵朝向南面,那就只能听到比较细微的声音了,假如说话人把嘴朝向南面,那么听话者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

      其实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合理而巧妙地运用了传声学原理,而不是什么真龙天子显示的“圣迹”,或者皇天给人们的警示。古人把这些传声学现象归结为“皇天的警示”,无非是为了凸显皇帝的神圣感,从而让臣民更好地服从于他。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4-14 20:32

         有点意思     虽然是传说    不由得不信     高人指点    是不是天意

 

         无人知晓     也可能是统治者蛊惑百姓     臣民的把戏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4-15 14:25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科学,只是还没有被开发和研究透彻,还有待于慢慢开发。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4-21 09:10

                           玉带桥因何而得名?

 

      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长堤上,横跨着一座造型精美的石桥,这石桥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玉带桥”。玉带桥在周围优美景色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富丽优雅,宛如仙子的衣带,飘落在人间。

      若说起这玉带桥名字的来历,还真和仙女有关呢!

      话说乾隆在某年仲春时候,叫上和坤、纪晓岚等人一同夜游昆明湖,说要欣赏湖光月色,顺便放松一下,因为这段时间繁忙的朝政压得他几乎无法透气。

      这三人在一座华丽的游船上摆开了宴饮,乾隆被阵阵夜风吹得十分愜意,和坤便说:  “今天月色这么好,万岁爷何不开怀畅饮呢?我们陪着万岁爷吟诗作对,真是畅快!”

      此时的乾隆已经有些醉了,便乐呵呵地说:  “只是今晚太过寂寥了,早知道就该带上几名宫娥,她们奏乐,我们饮酒,这才叫畅快呢!”

      “万岁爷,这天上的仙女比宫娥要美得多,您何不等仙女下凡,和您一起宴饮呢?”纪晓岚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指着天上的明月说。

      “纪爱卿真会开玩笑!哪里有仙女下凡的好事啊?若今晚真有仙山女下凡,朕回去就赏你”乾隆话音未落,便听纪晓岚说:  “皇上您是真龙天子,仙女也爱人间英雄,我看今晚月色如此柔美,怕是万岁爷会遇到一位姿容不毫凡的仙子呢!”

      “哈哈哈,纪爱卿说得好!”乾隆刚说完,就歪在一边不言语了,原来竟是进入了梦乡,寻他的仙女去了。

      乾隆觉得自己飘飘忽忽地来到了一个地方,这地方的景物和颐和园颇为相像,可他身边却没了和坤与纪晓岚。他心底正纳闷时,突然发现一个穿着月白衣衫的女子款款走来。

      “哎呀,莫非我真的遇到仙女了?”乾隆看这女子步态轻盈,尚未走近有一股清香飘来,不觉心中一震,便说:  “敢问仙姑这里是什么地方?”

      那女子大大方方地说:  “此乃天宫的一处琼楼。”

      乾隆听这声音真如脆铃儿一般,又见眼前的仙女美丽非凡,不由得凑近些,想继续搭讪。可这仙女把脸一红,慌忙躲开了。乾隆一见,越发来了兴头,便紧紧地跟随着她。

      仙女一时着急,竟没有注意身上的玉带掉落下来,那玉带不知落在了人间何处,乾隆正好奇,就往下界一看,再抬眼时,那仙女早巳已没了没了踪影。把乾隆急得大喊:  “仙姑?仙姑,你去了哪里?”

      待他再睁开眼时,船正好行到西堤。乾隆这才恍然大悟,方才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可那梦中的情景实在太美好了,于是乾隆下令,就在昆明湖的练桥和豳风桥之间造一座桥,一定要有玉带当风的感觉。

      工部大臣领旨后,即刻差人设计,没过多久,一座造型优美的汉白玉石桥便造好了,凡是见过它的人都说这桥的造型十分漂亮,仿佛是一条玉带飘落在湖面上。乾隆看后看后也十分满意,便给此桥赐名为“玉带桥”。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4-22 10:16
         玉带桥原来是这样来的啊,这个故事真是太美了,以后到了玉带桥,就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了。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5-1 17:04

                         如意门也不“如意”

 

      在颐和园里,各种各样的门不下上百个。其中的一个门叫“如意门”,它在颐和园的西北角上,如意门这个名字很是好听,关于这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据说,当年颐和园要翻修,慈禧太后对此事十分重视,经常到园子来视察工程进展,并且要负责工程的大臣向她汇报每一处亭台楼阁的名称,假如她认为哪里的名字起得不好,就要马上修改。慈禧希望每一处都要有吉祥的寓意,因此,她要求所有的名称都有一定的典故在里面。

      有一天,慈禧在几位大臣的陪同下来到园子里,既是散心,也是看看工程进度。正好颐和园西北角上的一个园门刚刚改建好,慈禧看后觉得很是满意,便问:  “这个门起好名字了吗?”

      “回太后,这个门是刚翻修好的,现在还没起好名字呢。”一名大臣毕恭毕敬地说。

      “哼,我看你们这些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来了。既然这样,那就让在场的人每个人想一个名字吧。想的好,我重重有赏;想的不好,我必不轻饶。”既然慈禧发话了,在场的工匠也只得放下手里的活,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慈禧下一步要作何打算。

      既然在场的人个个都要想出一个名字来,那就拣好听的名字说呗,什么“万岁门”  “太后门”  “长寿门”“富贵门”兹禧太后都听得不耐烦了,便怒容满面地说:  “这些名字都不好,拉下去先给他们二十板子。”

      有几个人见要挨打便连声告饶,这时却听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小的幼年也曾略读过些书,不如就让小的来想个名字吧。”

      慈禧抬眼一看,原来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有什么好名字你尽管说吧,可是,假如不能让我满意,你的下场可比他们更惨。”

      只见这年轻人不慌不忙地说:  “小的认为,太后独独看重这个园门,必定说明这个地方是太后所喜欢的。既然是太后喜欢的,那必定是希望这里的一切都如您心意。依小人拙见,就叫‘如意门’,太后觉得怎样?”

      慈禧细细一想,这名字中的“如”象征着女人说话一言九鼎,而“意”则有一切如她心意的意思,既好听又吉利,而且还象征自己大权独揽,因此便发话道:  “这个名字很不错,明日我会派人给你送去赏银五百两。”

      可令众人始料不及的是,负责工程的一位大臣嫉恨这个年轻人,便命几个手下在当晚将他推进湖里淹死了。不过这位坏心眼的大臣最后的结局也不怎么样,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慈禧,被丢进大狱里了,没过几天便病死在牢狱中。

      这如意门的名字虽然好听,可起名字的这个人结局却是很惨。  “如意”二字虽然称了慈禧太后的心,但仍没有避免晚清王朝的覆灭。可见,这如意 门也不能让万事真的如意,只不过是图个心灵上的安慰罢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5-2 09:27
          好故事,祈盼和祈祷,向往和希望,都是人们的梦,每个人都有梦想和希望,但愿同学们的希望和梦想都能实现。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014-5-5 14:39
        不论哪个朝代    都有嫉贤妒能的人   害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作者: 杏子    时间: 2014-5-5 22:25

                         佛香阁的风水传奇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物,也是园内最大的一座建筑。既然叫“佛香阁”,那么这座建筑就与宗教有关了,据说此阁楼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所建,据说此处本打算建一座佛塔,可是建到第八层时,便奉乾隆的命令停工改建成佛香阁。

      大家也许要奇怪了,这佛塔建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又改变计划,要建造佛香阁了呢?这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

      据说当年,乾隆说要在万寿山这里建一座延寿塔,以表自己的孝心,因此他对这个工程十分重视。而工部大臣为了讨好乾隆便整天催促工匠干活儿,不仅让所有的工匠加班加点地劳动,甚至连饭都不好好给他们吃。这样一来便引出众人极大的怨气,因此那工部大臣越是催促,工程进度便越是缓慢。

      工程进度缓慢,也不能全怪工匠不好好干活儿,因为每当这塔刚盖好几层时便遭遇一场暴雨,暴雨之后塔身便出现了好几条大裂缝。为了提前交工,工匠们又要冒着大雨抢修。而那位惯会讨好主子的工部大臣自己则是悠闲得很,只等完工之后领受皇帝的赏赐。

      刘墉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十分同情工匠们的遭遇,便对乾隆说:  “万岁爷,臣昨天去万寿山下看那佛塔的施工进度,虽然匠人们卖命干活,但进度依然缓慢。因为每当佛塔盖到七八层时,必有一场大暴雨,这暴雨冲毁了佛塔,匠人们又要重新盖起。可下一次又是场暴雨,佛塔依然被冲毁了,因此工程进度就很慢。”

      “哦?居然有这样的事?”乾隆吩咐刘墉等一干重臣速速查明其中的原委。不过这原委也着实让乾隆大吃一惊。原来这万寿山下是一座明朝古墓,墓主人是明朝某位皇帝的妃子,据说她生前不喜热闹,偏爱清静,因此死后葬在万寿山这里。前段时间破土动工,想来是打扰了她的安静,因此便降下暴雨来。

      “万岁,还有一件事您有所不知。”刘墉奏道,“那位妃子本是极受恩宠,但因难产而死,故而怨气深重,常使紫禁城里不得安宁。后依照高僧的指示,便被安葬在万寿山,因为万寿山这里的风水具有化煞的作用,而且能使死者超度升天。如今我们要建延寿塔,可这美人偏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想她如何能安静呢?前几日的暴雨还不过是个预兆,只怕继续动工,还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

      乾隆本是个极信鬼神之说的人,听刘墉说得头头是道,心说:“要造延寿塔本是为了孝敬皇太后的,当初选在这里是因为风景好,如今一看,还是不要建了。可这地基都打好了,若不继续建造,又觉可惜了。”因此便向刘墉询问道:“依爱卿看来,这里建什么好呢?”

      “倒不如在这里建一座佛香阁吧。一来皇太后笃信佛教,这也能显示出皇上您的孝心。二来也是为了镇住这冤魂,永保我大清江山延续下去。万寿山这里的风水本来是极好的,皇上大可不必因为担心破坏前人陵墓而被人指责。我们建造佛香阁,这也是向天下人表明您对前人的恭敬心。不知万岁爷意下如何呢?”

      刘墉的几句话当真说到乾隆心坎儿里去了。于是他便即刻传旨,改延寿塔为佛香阁。并命刘墉主持监工。刘墉和之前的那位工部大臣可不一样,他体恤民情,  爱惜民力,深得工匠们的尊敬。很快这佛香阁建造完工了,乾隆在察看之后觉得十分满意,最主要的是,在修建佛香阁的过程中果然再没有大暴雨出现过,而这也使乾隆对风水鬼神之事更加深信不疑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5-5 22:30
         原来佛香阁还有这么一段故事,风水鬼神之事是一门科学,是很深奥的一门科学。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